APP下载

我国的城市等级、城市产业品牌评价与美食产业发展

2023-12-09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餐饮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力美食发展

文、图/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本文从我国的城市等级入手,构建我国城市品牌评价模型,最后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

我国的城市等级

在我国,城市等级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1980 年,我国首次对1955 年国家建设委员会《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城市划定标准做出改变,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牧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 万以上到100万为大城市,20 万以上到50 万为中等城市,20 万和20 万以下为小城市。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城区人口达到100万的城市,没有几座,有一半的省会城市都达不到100 万人口的标准。所以,那个时候,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就能称作大城市。1981 年,上海市的城区人口为608 万,排在第二的北京市城区人口为466 万人,排在第三的天津市的城区人口为382 万人。

接下来,比较大的调整是2014 年。2014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 万以上500 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 万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 万至300 万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人口在1000 万以上的是超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 万至100 万的是中型城市。2016 年,上海市的城市人口已经突破2000 万,达到惊人的2225 万人,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分别为1970 万人和950 万人,仍然位居第二名和第三名。其实,大家都感觉100 万作为大城市的门槛有点低。根据《2019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区人口突破100 万人的城市已经多达93 个。到了2022 年10月,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我国共有105 个大城市,包括7 个超大城市、14 个特大城市、14 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 个Ⅱ型大城市。

我国的城市产业品牌的评价模型

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品牌是依赖于城市的产业吸引力、城市的产业管理力与城市的产业影响力,进而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基于国内外产业评价经典理论,借鉴吸收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评价指标,提出构建起涵盖城市产业吸引力(A)、城市产业管理力(M)、城市产业影响力(I)三大方面的城市品牌评价模型。

中国城市品牌AMI评价模型

其中,城市产业吸引力(A)好似“漏斗”,显示一个城市的外在声誉,以及由此对外界产生的吸引能力;城市产业管理力(M)好似“孵化器”,展示一个城市内部的运作能力,即反映内部治理水平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城市产业影响力(I)好似“喇叭”,向外展示一个城市的产业在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产生的影响力。上述三种“力”之间,影响力越大,则会反哺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则会吸引到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各类资源用于强化管理力;管理力越强,则会有助于提升影响力;三种“力”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路径与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的我国城市产业评价模型,我们认为,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路径在于:

增强我国城市美食产业吸引力

这是指一个城市凭借资源禀赋、外在声誉、口碑评价等吸引目标群体进行美食消费的能力。其中,资源禀赋,既包括菜品特色、食材优势、区位特点、交通便利性等自然条件,也包括拥有的历史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外在声誉包括在国际以及国内获得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奖项。城市口碑包括由第三方、消费者、餐饮领域专家等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消费满意度、美食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的全方位评价。

提高我国城市美食产业管理力

它是指一个城市利用当地各类资源开展内部治理水平,以及由此对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支撑能力。我们引入“波特钻石模型”,即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4 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和机遇2 个辅助因素,上述6 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形态。

我们结合美食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将城市美食产业管理力分为美食产业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撑、产业战略定位及特色、政府治理、潜在机会六大维度,其中:(1)“美食产业要素”是指发展美食产业而投入的人、财、物等相关要素,具体包括餐饮人员等人力投入,政府基金、社会融资等资金投入,餐饮网点等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相关技术投入。(2)“需求条件”是指拉动美食产业发展的各类需求因素,餐饮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等趋势,对我国的城市美食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3)“相关产业支撑”是指和美食产业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考虑到美食产业涉及从上游的农业渔业,到中游的食品加工制造业,以及下游的餐饮服务业、文旅交融等多个产业融合产生的产业,因此,发展我国城市的美食产业必须将第一二三产业间融合度、服务业发展水平等,作为支撑美食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进行整体谋划,绝不能就美食谈美食。(4)“产业战略定位及特色”是指美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组织管理方式等。每个城市都有必要对美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实现路径、组织保障等进行清晰研判,科学设计。(5)“政府治理”是指市政府为美食产业发展所架构的制度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外部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软实力的核心部分。(6)“潜在机会”是指尚未满足和完全满足的,且具有购买力的美食消费需要,当地接待入境及国内游客特别是过夜游客的旅游竞争力、居民消费结构高级化程度、居民进行健康商业参保和体育锻炼的意愿等,均可能产生相应的美食需求。今天我国的城市美食产业已经与文旅产业、体育产业、康养产业等紧密融合在一起了。

扩大我国城市美食产业影响力

城市产业影响力是一个城市美食产业发展水平及效果的直接表现,是吸引力和管理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向外展示着城市美食产业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中,经济影响力表现在,一方面,城市美食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相关服务业、食品制造业等发展,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上述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以及对GDP 增长率贡献的提高,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影响力表现在,一个城市的美食产业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对美食的认知水平乃至居民的健康水平,所以,当地的美食企业不仅仅要带动当地的就业,更要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国际影响力表现在,美食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并能够吸引国际客户进行美食消费,吸引国外投资进入美食等相关领域。

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城市美食产业规划

一个城市的美食产业不仅仅直接关乎一个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而且关乎一个城市产业的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所以,城市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美食产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大美食产业的发展规划。比如,乐山市“十四五”美食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宣扬乐山美食文化为核心,以构建美食全产业链为基础,以汇集海内外美食品牌、多元消费业态、新型消费场景为支撑,着力打响“美食消费”“美食文化”两大品牌。力争到2025 年,餐饮规模突破200 亿元,引进国际品牌美食首店10 个,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村镇)30条(个)左右。

第二,提高城市对美食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财物等要素供给

美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贯穿着三次产业。在全国完成脱贫任务之后,要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美食产业大有可为。为此,各地城市应当通过相关政策加大对美食产业的扶持力度。首要的是要优化美食产业的营商环境,让美食产业享受公平的市场待遇,吸引资金进入美食产业,让经营者与从业者有行业的自豪感。管理部门千万不能局限于本位主义,紧盯有限的税收与管理费,杀鸡取卵,斩断了整个美食产业的发展链条。

第三,关注社区餐饮街区,提升城市社区美食的服务能力

以北京市为例,从具体数据来看,2018 年北京社区商业消费额占社零额比重为52%,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约70%—80%),但是,北京的社区商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6—2019 年北京市累计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5369 个,平均每年建设提升1342个。北京市商务局的工作报告提出,2020 年再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000 个,再打造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和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10条左右,再培育标准化示范门店4000 个左右。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三年来,许多的社区餐饮企业倒闭,如何恢复这些门店,重新布局,是许多城市社区餐饮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培养城市品牌系列,夯实美食产业基础

一个的城市品牌,包括地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等等,它是一个系列。要打造一个城市美食产业的品牌,就必须从城市地域品牌入手,夯实美食产业基础。我们都为淄博烧烤一阵风而去惋惜,惋惜之余,它明确告诉我们城市的美食产业基础不牢,美食品牌无法持续发力。此外,就是要厚植企业品牌,延长餐饮企业的生命周期。我们都知道,我国的餐饮企业多数都短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家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不到位,没有持之以恒地关注主业,稍微有点成绩就飘起来,开始进军其他领域,放弃了美食的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打造百年老店,不是一句口号,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第五,练好内功,提升城市美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城市美食产业的核心仍然是美食的味道。所以,要从美食研究入手,挖掘城市的美食文化,让城市传统文化给城市美食赋能,进而提升美食产业的文化内涵。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传说;一道美食,就是一个文化传承。在坚持继承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创新,不仅仅要加大餐饮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而且要加大模式创新。新时代、新技术叠加新模式,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相信未来我国老百姓将体验到更多的前所未有的美食模式。

猜你喜欢

影响力美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天才影响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美食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美食都被玩坏了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