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12-09

江苏教育 2023年41期
关键词:教研育人学科

陈 杰

教研制度是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我们需要在基础教育教研转型的道路上再出发。

一、从聚焦“育分”向聚焦“育人”转型

教研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专业支撑力量。[1]面对教学目标已由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迭代升级为“素养目标”,教学活动也应由“教书”升级为“育人”。教研工作重心如果仍然囿于学业成绩的提升,不去研究分数背后活生生的人及其生命成长的价值,显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教研工作重心要从聚焦“育分”向聚焦“育人”转型,力求在“育分”中“育人”,并以“育人”的方式“育分”。

1.加强学科全面育人研究

传统教研的重点是研究学科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高效获得书本知识。新时代基础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这就要求教研必须加强学科的全面育人研究。学科全面育人强调,通过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关系重构,实现在“立学”中“育人”,在“育人”中“立学”。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人”本身,并不断地回归“人”,使“人”的发展成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和追求。

在教学设计上,教研员要引导教师从目标导向的设计,走向教学目标与教学互动“关系”导向的设计。只有将教学目标视为教学互动的基础,教学互动视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在机制,教学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方向,目中有学生”,精心的预设方可遇见精彩的生成。

在资源开发上,教研员要引导教师做好基于学科本质属性、核心素养、内容模块的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立足知识统整,推行大概念教学,赋予知识情境与意义,使“课程学习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之于其自身的意义。

在学法选择上,教研员要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坐而论道”学习方式转向强调学科实践,尽可能避免知识的直接呈现。坚持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学科理论,通过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的方式倒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2.加强学科全程育人研究

传统教研往往局限于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时期教研工作,将学科育人视作一项由课程、教材、教学、作业和评价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教研工作应转向对学科全程育人研究,使“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评价”各环节相互协同、各要素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学科全程育人,需要牢固确立四种思维。

一是学科育德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论断,学科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南通“立学课堂”强调了学科育德使命,提炼出学科育德“24 字”操作要义,即“显性内容无痕融入、隐性资源充分挖掘、生成因子相机拓展”,以此指导学科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挖掘课程育德资源,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是“教学评一致性”思维。新课标的亮点在于构建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推行“教学评”一体化,需要我们在素养目标导向下,追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抓手、练有重点、评有方向”,放大学科全程育人效能。

三是学科课程思维。教研工作要从课程视野出发,研究学科教学,引导教师理解学科的本质功能,明确我们为什么教;理解学科的整体结构,明确我们如何教;理解学科的内容主旨,明确我们教什么。

四是学校课程思维。教研工作还要加强学校课程研究,引导校长树立学校课程思维,为实施国家课程提供校本化执行方案,并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课程基础,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宜性,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从研究“教好”向研究“学好”转型

推进教与学关系的调整,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课堂的首要任务。过去,教研工作的重点是研究教师的“教”,研究“怎样教好”,可以说是以教为中心的教研观;顺应课改形势的转变,我们应将教研重心转向学生的“学”,研究“怎样学好”,即在课堂里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有品质。

1.研究“学好”,需要确立“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若是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没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来意义”。[3]研究“学好”,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在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变革。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为了落实“学为中心”要求,我们教科研人员与南通一线教师共同研制了五大操作策略,即限教让学的调适策略、自主建构的活动策略、团队合作的共学策略、踊跃展示的表达策略、案单导学的支架策略。[4]从“学”的角度明确“立学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空,促进学生的学习真实、深刻、完整地发生。

2.研究“学好”,需要坚持“教好”与“学好”的整体谋划

研究“学好”,并不是说不去研究“教好”。“学”和“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研究“教好”向研究“学好”转型,我们需要从整体谋划“教好”与“学好”的关系。“教、学、评”的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的关系,这其实也是研究“学好”的基础。如我们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把课堂评价表中的赋分设置为学生学的表现与教师教的表现之比为7∶2,虽然强调了“学大于教”,但绝不否定教师的教。“立学课堂”首先是“立教”的课堂,是“优教”的课堂;没有“立教”,就没有“立学”;没有“优教”,就没有“优学”。我们是将教师的“教”置于更高层次,作为“立学”的前提与保障,并发挥引领作用,构建教与学相结合、相统一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3.研究“学好”,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研究“学好”不仅停留在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率”,或是取得了什么应试成绩,而应以实现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多维意义为基本尺度。以“听讲、背诵、作业、刷题、考试”等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哪怕学生再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也会被束缚在听课和做题上,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很难持续提升。研究“学好”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应以“大概念”“大观念”学习为中心,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统整、重组,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情境、问题、活动等要素构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自主规划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进程、活动方式、小组活动、评价标准等,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南通“立学课堂”强调“立身之学”,一方面倡导实践学习、具身学习,在学习中注重体验、经验、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精神独立,追求以自主、理性、质疑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

三、从关注“主阵地”向关注“大阵地”转型

教研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不过原先的课堂是狭义的课堂,仅仅是排在课表上的课堂。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落地,原先属于“课外”的时空受到关注,我们的教研工作再也不能仅盯着课表上的课堂,必须由对课堂“主阵地”研究转向兼顾课内和课外的“大阵地”研究。

1.加强课外作业研究

受传统“做比不做好”“做得多比做得少好”两大“作业铁律”影响,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成为“老大难”问题,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此开展多轮“减负”运动。正是在多年的“减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如果仅仅是对作业数量做减法,而缺乏对与作业紧密相关的教学、评价等改进,“减负”是很难收获实效的。因此,教研员应将课外作业研究作为教研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一,要从作业“减量”研究转向作业“提质”研究,坚持把课程标准作为作业改革的逻辑起点,由课标确定评价、由评价设计作业,实现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同步进行。在确保“作业目标、内容”与“教学目标、内容”一致的同时,依据学情,体现作业的差异性、多样性和进阶性。其二,要从作业“课堂延伸”功能研究转向“课内互补”功能研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视为课堂教学的简单延续,这显然窄化了作业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功能。作业不仅承担着诊断教学、改进教学的功能,还具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功能,与校内、课内学习形成优势互补。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以内容记忆、背诵,书面抄写、练习为主的作业形态,让学生作业成为知识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沟通桥梁。

2.加强课后服务研究

目前,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育人效能尤其是育人合力不足,课后服务活动的随意化、经验化,内容交叉、重叠,活动类型单一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研工作要统整优化既有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服务育人体系的关系。重构学校课程供给体系,在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教研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和教师一起研究,把学校零碎的社团活动、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进行课程化改进,从开发、实施到评价都上升到“课程”的高度,积极探索课后服务课程开发的新内涵、新路径、新举措,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

3.加强校外实践研究

突破学校“围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研工作在筑牢课堂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着力研究兼顾到课外、校外教育的“大阵地”的打造,充分发挥家、校、社的协同育人功能。这些“大阵地”包括在学校的主题实践、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综合实践、在网络的自主学习等。教研工作应加强校外实践研究,开展“服务基层”活动,指导基层学校和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探索打造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如南通教育以建设“慧学南通”学习平台为抓手,研究建设丰富的免费网络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教研转型也要不断深入。我们应尊重规律,革故鼎新,在以教研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上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教研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