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2-09张璐璐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大学生文化

张璐璐

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璐璐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优秀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孝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由“老”和“子”二字组成,其中蕴含着传承的意思,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价值观念,“孝”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当今时代,部分大学生缺乏孝的观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孝道观念,将中华孝文化中的优秀的、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孝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孝的内涵及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内容

(一)“孝”的内涵

家国天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家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核心范畴。关于孝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说文解字》有云:“孝,善事父母者。”这就是说,善于侍奉父母就称之为“孝”。孝由“老”和“子”组成,强调了血缘关系延续的重要性;孔子是孝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对孝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论语》中,孔子从不同层面回答了孝的含义,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这说明从内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奉养父母;《孝经》开篇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说明珍惜生命,是行孝的开始,也是孝的基本表现。 由此可见,孝是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范畴,更是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秩序性、规范性和约束性,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二)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内容

经过时代的更迭,中华优秀孝文化摒弃了糟粕部分,继承并传扬了积极正向的部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内容:

第一,善事父母,养而有敬。古人所讲的孝,是以“敬”为基础的,孔子认为“敬”能够区别人和兽。[3]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赡养,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心,始终保持一颗爱父母的心。用心对待父母,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出现与父母意见不合的情况,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耐心劝解父母,而不应该顶撞父母,做到“父母有过,谦而不逆”。当父母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时,子女不应嫌弃父母,远离父母,更应该关心父母,父母陪子女长大,子女也应陪父母变老。

第二,立身承德,慎独追远。所谓“立身”指安身立命,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建功立业,这样既能光宗耀祖,又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做人不能忘本,对于先辈代代相传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比如诚信、仁爱等,应该继承下去。此外,对于故去的父母以及祖先的祭拜与追思,也是生者应尽的责任。追远的意思是即使远离家乡,不在父母身边,子女也应该做到思念父母,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这表达了后辈对先辈的崇敬之情,也是人伦关系的延续。

第三,爱护生命,修身养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顺父母的首要条件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爱护自己。为了尽好孝道,要小心行事,不做违法乱纪,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无限制地熬夜、打游戏、点外卖,透支自己地身体,以至出现各种疾病,把痛苦带给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一些同学,抗压能力低下,遇到一点难题就萎靡不振,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

第四,承担责任,热爱祖国。责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前提,没有责任感的人无法得到他人的肯定。中华优秀孝文化强调的责任,包括三个方面,即自己、他人和社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然懂得感恩,感恩自己的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先辈,更要感恩祖国给了我们和平的生存环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祖国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很多方舱医院,为感染者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社会、为他人承担一份责任,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二、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阐释

(一)大学生的孝文化认知受到多方挑战

由于受到各种网络、国外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少,更不知道中华优秀孝文化中的“孝悌”为何物,以至出现道德认知水平低的问题,在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有的大学生只顾自己贪图享乐,盲目攀比、追求大牌,不理解父母的艰辛。由此可见,大学生孝道观念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华优秀孝文化中提倡感恩意识。感恩,是他人帮助过自己,对他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感谢可以是口头上但更多的是行为上进行回报的行为。感恩是中华优秀孝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优秀孝文化以孝敬父母为根本。

(二)教师课堂教学孝文化融入不充分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侧重于单向灌输,大部分高校课堂教学都采用将中华优秀孝文化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的方法,传授的内容并不是很深入,只是泛泛而谈,并不充分。这种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以使学生直接学习孝文化,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统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高校教师应该潜心学习,精心备课,积极寻找讲授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最佳方式。此外,中华优秀孝文化的传承缺乏校外实践平台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社会对孝文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社会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中华优秀孝文化的重要作用。“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内涵,但是在当今社会却很难做到。不少人认为给父母足够的物质保障就是孝敬父母,有的儿女甚至只顾自己享乐,对父母的需要置之不理,其实不然,儿女更应该做到“敬”。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孝文化才能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摇摆不定,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思想带偏,中华优秀孝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起到作为精神力量支撑大学生面对困难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应对中华优秀孝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加大中华优秀孝文化宣传力度。

(四)家庭对孝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缺失

拥有良好的家风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优秀孝文化,而且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如今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导致出现了“陌生人社会”,由于城市化,邻居之间互相都不认识,各家各户关起门来过日子,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此外,不同家庭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加之浮躁的社会大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相互之间的矛盾都将弱化中华优秀孝文化在家庭中的作用。目前,面对各种升学压力,大部分家长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唯分数论屡见不鲜,这也更加淡化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现象。

三、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孝文化认知,传承优秀孝文化

大学生是具有自学能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兴趣并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自主学习。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教育功能,其目的在于塑造人格,凝聚民族精神。《孝经》中明确阐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提倡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的同时,大学生也要关爱自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在学校的主要任务,经常旷课、打游戏,导致期末考试挂科。这不仅给毕业带来了不利,而且透支着自己的身体,不利于身体健康。大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在敬亲与养亲的关系上,中华典籍文化更为重视敬亲,[4]对养亲认为是人子的基本义务而没有进行较多的论述,但在《孝行录》中则大量记载了养亲的事迹。从《二十四孝》的记载来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孝行都是在说养亲的故事。如子路“为亲负米”,姜诗“涌泉跃鲤”等故事。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这些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并主动践行。培养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践行能力,在与父母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要时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因此,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将中华优秀孝文化的的传承停留在知识表面,更应该行动起来,培养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践行能力。

(二)借助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孝文化理念

首先,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因此,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孝文化的相关知识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应主动向学生传授孝道观念。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将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其次,当今社会,人人上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因此,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宣传也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高校应该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对孝文化进行全面宣传。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QQ 看点、微博等平台定期更新孝文化的内容,还应该完善落实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形成定时打卡制度,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以此来保证学习效果。最后,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高校应主动营造一种弘扬孝文化的氛围,加强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宣传,开展关于孝文化的社团活动,举办关于孝文化的讲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良好的孝文化传播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孝文化的过程,需要从教学过程方方面面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张贴海报、组织学生观看与“孝”有关的影片,注重班级和校园孝文化建设。

(三)强化舆论导向,宣传孝文化时代价值

舆论对“孝”的行为要有客观正确的导向,充分发掘中华优秀小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不孝”的行为予以监督、抑制。如今,中国人行孝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重庆八旬老人露宿街头 4天 3夜 6子女均不管”的负面报道,这种新闻令人震惊,也从侧面反应出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及时通报此类不孝事件,给世人以警醒,并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感情的和谐一致即是社会有着共同的道德风尚。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如今,大部分儿女都不愿意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因为担心出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只是偶尔回家看看,有些儿女甚至不怎么回家,这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十分凄凉,忽视、冷落老年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终演变成一种社会大环境。优化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创造积极的中华优秀孝文化传播环境,社会各界都应重视中华优秀孝文化的传承,领导者要具有一视同仁的意识,发扬优良作风,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要在党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关于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活动,比如营造积极的中华优秀孝文化传播环境,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对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进行惩戒,对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应该予以处罚。这样,就会形成社会规范,孝文化才能在新时代体现其时代价值,也有利于提高大家的社会责任感。

(四)嵌入家庭生活,加强孝文化熏陶

中华优秀孝文化蕴含了积极的思想,它注重人伦关系以及仁爱之心,这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精神文明水平。因此,家庭应该提高认识,在已有的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传承,树立正确的观念。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现代的传承,也应该作为家风文化在家庭中得到传承。父母不应该认为只搞好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等于把孩子培养好,也不该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家庭教育看起来抽象,实则十分具体,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中华优秀孝文化的态度,所以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要在小的时候就养成感恩父母的习惯。让孩子将优秀孝文化内化于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小事中,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宽容,识大体,懂礼貌。父母也应该做好示范作用,侍奉双亲,任劳任怨,这会使孩子在平时的观察中更深入地知道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1]黄南永.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孙建军主编.孟子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4]朱熹注,乔俊辰,林玉珠译注.大学 中庸 孝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中华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