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业经济发展对振兴乡村产业的影响

2023-12-09赵芳莲

山西农经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甘肃省人才农业

□赵芳莲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甘肃 天水 741020)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在2020 年底消除了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都集中于农村,这一成就也彰显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积极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农村虽然基本脱贫,但仍存在返贫困扰,客观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1]。就甘肃省等西部地区农村而言,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难度更大,有必要就其农业经济发展对振兴乡村产业的影响、可行工作方法等作进一步分析。

1 农业经济与乡村产业概述

1.1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农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在生产关系改革和生产力组织方面均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明显不同。我国农业经济早年关注集体生产,20 世纪后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权明显提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就甘肃省而言,2022 年农村人口超过1 160 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46.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 165 元,城镇化率和农民收入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甘肃省农村发展、经济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管理、谋求优化[2]。

1.2 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是指扎根乡村的多种产业,以农业产业为代表,包括工业产业和商业产业,可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加工业、采矿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简言之,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各类产业,均可纳入当地乡村产业的分析范畴。我国自20 世纪后期进入发展快车道,取得了较突出的经济建设成就,但也出现了一定问题,如城乡发展二元化。

以甘肃省为例,虽然甘肃省城镇人口(53.4%)略高于农村人口(46.6%),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8 952 元,远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 165 元,客观表明当地农村发展滞后于城镇,进一步说明了发展乡村产业的必要性。从特点上看,乡村产业主要服务区域各农村,能够直接提升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发展思路,使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共同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村建设综合水平,持续推动乡村建设发展[3]。

2 农业经济发展对振兴乡村产业的影响

2.1 农业经济发展可直接促进乡村既有产业振兴

农业经济发展对乡村产业的影响多样,直接作用为促进既有产业的建设和振兴。农业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级管理部门的引导、管理,可增加农业产业从业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的数量,直接促进农业发展,提升该产业建设的集约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农产品的品质、产量提升也能推动农业加工业的建设,高品质的加工品、制成品则提升了区域商业发展活力,同时增强了农产品以及其加工品的竞争力,改善了回报率,综合优化乡村既有产业的发展态势,实现产业振兴[4]。

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当地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位,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九位,存栏数分别为531.8 万只、2 595.6 万头,绝大多数分布于当地农村,科学管理可提升牛羊养殖、肉制品加工、商贸活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持。

2.2 农业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乡村产业的类别多样,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这些产业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思路和基础环境相关,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从思路上打开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视野。据统计,目前甘肃省虽然畜牧业发达,但平均肉制品加工率(含初加工和精加工)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70%水平,当地畜牧业提供的肉产品主要为基础原料,附加值较低。积极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可改善乡村产业的建设思路,以先进技术、设备、理念提升畜牧业质量,改变其一贯的发展思路,从提升附加值的角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5]。

2.3 农业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原材料

农业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从特点上看,乡村产业的类别较多,农业产业是其中之一,必要的农业经济建设可以改善产品的品质、产量,服务区域工业建设。甘肃省有陇南猕猴桃、静宁苹果等特产,在省内外市场反响均较好。农业经济发展视角下,可向陇南地区和静宁县等地提供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及商业层面的引导,使陇南猕猴桃、静宁苹果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组织。在具体工作中,以技术设备和市场反馈为基础,组织猕猴桃、苹果的精深加工,形成果干、罐头、鲜果等多种产品,为加工业、商业建设提供必要原料,促进当地乡村加工、运输、存储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

3 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困境

3.1 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直接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在我国农村地区,此问题普遍存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尤为突出。据相关统计,2022 年,甘肃省贷款余额25 390 亿元、存款余额24 89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10.1%,但其中绝大多数集中于当地城镇,农村地区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占比分别为12.6%、17.2%,很难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例,一头肉牛牛犊价格一般在8 000~10 000 元,在平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4 000 元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依赖金融贷款扩大生产规模,较小的贷款规模表明当地农民尚不能妥善利用该服务组织生产。其他农业经济建设也存在类似困扰,如陇南猕猴桃种植,通常果园建设第一年的投资在60 000~75 000 元/hm2,很多农民因缺乏资金,难以通过相关经济模式获取回报,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3.2 产业链不完善

产业链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农业经济,因农村本身消费市场狭窄、规模有限,多依赖产业链完成信息共享、产品外运销售和资金回笼。当前甘肃省大多农村普遍缺乏完善的产业链,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该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缺乏商业化的运作思维、意识,大多独立进行生产活动,之后以松散的方式进行产品零售或低价集中出售给收购商,后者占据农产品销售的主流。产业链不完善也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环节,包括产品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上述环节、工作需要较多资金与有价值的信息提供支持,很难在现有条件下由农业经济的参与者、生产者独立完成管理,因而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3.3 乡村技术人才偏少

各地农村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普遍缺乏技术人才,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信息可知,当前甘肃省各类技术人才缺口在12 万人以上,其中农村地区各类人才缺口不少于5 万人。尽管当地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仍不足以完全解决人才不足问题。2014 年以来,甘肃省分别在民勤县、泾川县、安定县等地建设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心,累计培育技术人才1.2 万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行业技术人才缺口。目前来看,农业经济发展较紧缺的主要是基层技术人员,各乡村在畜牧养殖、农业生产、副业管理过程中,因技术缺乏不能最大程度形成产业效益,而技术人才不足问题则使其养殖、种植等方面的困境迟迟不能得到解决,不利于农业经济和乡村产业建设。

3.4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就农业经济而言,产品附加值主要是指各类农产品的初加工、精加工水平,也包括基于商业目的的宣传管理等活动。目前来看,包括甘肃省在内,很多地区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宣传也不到位,附加值相对有限。例如,上文所述的肉制品加工,初加工可以提升肉制品价格10%~200%,精加工可提升肉制品价格20%~1 000%,粮食作物、水果等也具有类似特点,初加工和精加工可以提升生产回报率。目前,甘肃省当地畜牧产业的加工率一般在4.5%左右,少数地区不足3%。农产品的加工率较低,限制了产品经济层面的价值,不利于全面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

4 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议

4.1 加强乡村金融管理

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关注各类问题并进行直接处理。就甘肃省而言,建议加强乡村金融管理,可行措施包括成立助农项目、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力度等。助农项目是指各类有助于农民深入参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项目,包括贷款项目、建设基金等。甘肃省可根据当地金融现状、融资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设置助农贷款,在农民可提供担保物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具有较强带动价值、经济效益的贷款活动,可考虑提供无息贷款。例如农民企业家尝试建设畜牧企业、水果加工企业,具有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可减少或免除贷款利息。面向个人提供的贷款可以适当提升额度,在农民能够说明用途、提供担保物的情况下,增加单笔贷款额度30%,以发挥资金作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针对农村居民进行宣传,重点改变其对农业经济的认知、对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的看法,尤其是融资意识。可采用综合宣传的方式,利用各类媒体以及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将农业经济、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内容以及融资信息提供给各地农民。例如甘肃省民勤县农民以勤劳务实著称,可鼓励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十几户、几十户农民为一个小组,集中资金用于农业经济建设,成立小型畜牧养殖企业,利用农民经济上的合力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助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4.2 促进乡村产业链建设

促进乡村产业链建设,进而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作用,将各类经济要素关联为一个整体,提升应对外部因素影响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具体方式包括引导建设、重点环节建设。引导建设主要强调发挥政府部门作用,以政府部门组织、信息上的优势为基础,将相关资源提供给各地农村,再由农村经济直属管理部门进行产业链建设的引导。甘肃省市场管理部门可分析本地以及省外市场对甘肃省农产品的需求,假定分析表明省外市场迫切需要肉制品和原料,甘肃省本地农村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农户、企业等适当扩大养殖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但不宜大规模增加养殖总数,避免产品大量上市形成内部恶性竞争。在引导建设的基础上,应针对产业链的重点环节、薄弱之处进行管理。例如,甘肃省畜牧养殖业规模尚可、产品总量较大,但缺乏有效的仓储、运输设备,致使产品在农村堆积、难以外运和妥善保存。当地政府部门可进行管理引导,适当投资或组织企业投资,建设冷冻仓储中心、购买冷链运输车辆和普通载重车辆,以提升畜牧业产品外运、仓储能力,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4.3 增加乡村技术人才数量

乡村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直接制约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使乡村产业振兴困难重重,建议采用社会招聘和内部培训并行的方式加以应对。社会招聘主要强调常规面向社会聘入技术人才,各类线下渠道、网络平台选聘人才。考虑到甘肃省当地大部分农村物质条件不佳,应在招聘过程中适当提升技术人才的待遇水平,补贴、免征高素质人才个人所得税,提升当地农村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未来工作中关注内部培训活动,内部培训面向全体农村居民开展,以一个乡镇或较大的行政村为单元,由管理部门安排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推广,鼓励当地农民参与技术学习,向参与学习的农民免费提供各类农业经济技术有关的书籍、数字化资源,引导其通过学习投入到经济实践中。此方式的优势是能够在甘肃省各地普遍运用,直接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解决当地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作为过渡性措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各类乡村产业振兴。

4.4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可直接提高农业活动的经济回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建议建设乡村企业、区域龙头企业,以增强对农产品的集散和处理能力,提升附加值。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行政村均应尝试建设村办企业,企业规模无需较大,吸纳数十名工作人员,组织农产品的初步收集和加工即可。村办企业可提高农产品的初加工水平,以较小的投资发挥小范围内的经济带动作用。乡镇一级行政区域可考虑建设规模较大的企业,此类企业在组织农产品收购和初加工的同时根据市场对本地农产品的需求进行精、深加工,使甘肃省本地的特色产品进一步获取消费者青睐,寻求更多经济回报。当地管理部门可适当提供宣传服务,推动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同步建设,实现振兴。

5 结束语

农业经济发展有助于振兴乡村产业,相关部门要正视农业经济发展困境,积极寻求优化、改进措施。农业经济发展可直接促进乡村既有产业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思路、原材料。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困境较突出,包括资金不足、产业链不完善、乡村技术人才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未来工作中建议各地通过加强乡村金融管理、完善产业链建设、增加乡村技术人才数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应对既有问题,以农业经济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甘肃省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人才云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