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问题与路径

2023-12-09袁俊芳

山西农经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升级农民农业

□袁俊芳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2370)

各后发经济体比较关注产业升级问题,对后发经济体而言,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是关乎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往往更关注产业地理分布变化,忽视其地理动因。当前,学术界对于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乡村振兴。有研究从三产融合度出发,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打造品牌,发展乡村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1]。二是以产业升级的路径为切入点研究乡村振兴。有研究提出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商,推进智慧农业,形成全产业链模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2]。三是从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出发研究乡村振兴。有研究从逻辑上分析了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管理密切相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通过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加强保障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3]。理论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更关注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地位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而忽略了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与产业升级对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研究。文章探究了产业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对策。

1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

党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业升级旨在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与科技高度融合,打造农村产业发展新形态。

1.1 产业升级概念界定

产业升级是什么、怎么准确定义产业升级,这直接关系到对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之间逻辑关系的正确认识。产业升级是指通过改进生产要素,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升级产业链,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实现农村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农村产业升级要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出发,确保各项产业模式能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创新的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学术界关于产业升级的主流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国家为中心定义产业升级。该观点认为,在国家的“理性规划”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并以产业优惠政策为支撑,改革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和升级。二是以企业为中心定义产业升级。该观点认为,产业升级是企业通过创新、学习等方式,实现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升级来提升竞争力的自然行为。三是以地理为中心定义产业升级。该观点认为,经济活动受政治文化空间背景的制约和影响,产业升级要从各地区的生产要素和制度环境出发,以全球生产网络为框架,进而实现产业空间重构和全球产业迁移。

1.2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4]。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必须着眼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实现产业振兴。实现产业振兴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更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开发,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优先发展农村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将全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联动,强化农村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不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实现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保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振兴亟须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农村人才,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并做好人才工作,真正让人才留下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本地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是实现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特色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我国的基层社会就是乡土社会,乡土性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以乡村为主体,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发扬中国传统美学,建立美在自然的乡村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优化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情感认知、行为模式。

四是实现生态振兴。实现生态振兴就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求农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良好的宜居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农业发展要立足农村特色资源,精准发力,关注种养殖业、田园风光以及乡土文化等,发展农村优势产业,体现当地乡土气息,走绿色发展道路。

五是实现组织振兴。实现组织振兴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符合农村产业升级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通过各种基层活动,深化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加强农民群众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2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产业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其中依然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2.1 生产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

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生产经营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同质化现象突出。农村产业要升级,要从“产”出发,以农村现有产业发展为基础,做好“特”的文章,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较为相似,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农村依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和种植。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不关注市场信息,不仅无法充分挖掘农村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还造成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脱节,无法实现规模性收益,制约了农村产业升级。

此外,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往往导致农村种植业缺乏整体规划,新技术应用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体系,生产和销售存在脱节现象,农村种植业仍处在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实现完全智慧化农业。

2.2 农村环保问题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略环境保护,甚至是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环境问题突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障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最大程度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5]然而,在农村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有些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环保意识,对生态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错误,导致农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有些农村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浮于表面,农民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此外,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和垃圾没有按要求处理,不但破坏了乡村环境,也导致乡村治理难度增加。

2.3 农民主体意识不足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民。但是,当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有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保障,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导致留在农村的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无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

此外,当前农民群众学习新思想、新技术的主动性不足,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难度较大。总的来说,农民群众主体意识不足,导致乡村农业发展模式老旧,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无法有效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

2.4 产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规模化、集约化还有待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之初,农村资源向资产转化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一产业过于依赖原料,但是从原料到成品的供应链条不完善。第二、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慢,三产融合程度不足[6]。

在乡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管理主体,包括农户、村委会以及个体工商户。不同主体在经营管理中混合参与,没有分工合作,这往往会滋生新的问题,例如管理混乱、职责模糊、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完善农村产业治理体系就需要加强这些管理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融合情况,不断改善产业治理体系。

3 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对策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任务。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升级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应用不够、乡村产业发展政府领导力度弱等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要实现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3.1 打造特色农业,创新经营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打造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要以农村现有的资源为基础,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农村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业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梳理并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明确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农村资源为基础制定科学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创新经营模式,要将农村产业发展与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更好地推广农村特色产业,让农村产业发展更贴近市场,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延长农村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这是当前发展特色农业的重心。

3.2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农业

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农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以提升农村生态质量为目标,加强理论宣传和学习,分享成功经验和模式,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农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村农业安全管理,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总之,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农业,不断挖掘农业新功能和新价值,让农业真正强起来;要实现绿色兴农,让农村真正美起来;要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3.3 培养高素质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7]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村,更是为了农民。要实现农村产业升级,首先要培养高素质农民,激活农村基层自治力量,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这就要求农民参与到农村产业升级的全过程,从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到项目实施、收益分配、效益评价都要有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把产业留在乡村,把收益留给农民,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链留给农民,让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成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4 落实相关政策,完善乡村产业治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各种政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认真学习相关政策,了解国家政策走向,进而落实好相关政策,完善乡村产业治理体系。一是要落实农业农村财政投入。可以通过设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兴农。二是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各地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收入优先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三是科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支持农村产业升级。四是不断完善用地保障,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加大对乡村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

4 结束语

长期以来,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在新时代,党和政府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在农村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等问题,农村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实现乡村振兴,要先产业振兴。农村产业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农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切实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才能使农村更好地发展,使农业成为真正有希望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前途的职业、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猜你喜欢

升级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