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生态底线 厚植绿色根基
2023-12-08汤小橹蒋艳红徐红波
汤小橹 蒋艳红 徐红波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呈“三山八水、九区九海”的自然地理总体格局,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3.68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为2.22万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为1.46万平方千米,2732个无居民海岛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浙江省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域,是国家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主要分布区域。这两个优先区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约4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
浙江省的生态保护红线呈“三屏一带”的分布格局,从北至南形成生态屏障。其中,浙西南山地生态屏障、浙西北丘陵山地生态屏障、浙中东丘陵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1.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近2/3。长江经济带生态空间中,天目山—怀玉山森林区和浙东南丘陵山地森林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1.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3以上。国家“东海及台湾海峡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浙江区域与“三屏一带”中浙东近海海域带范围一致,该区域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467平方千米,占全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2以上。
2019年6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在“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总体思路下,坚持“保护优先、总体稳定、协调矛盾、统筹推进”基本原则,按照应划尽划、纠偏优化、规模稳定、分级管控的基本要求,以“省级指导、市县为主”的组织方式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
为此,浙江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结合省域实际,科学分析全省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针对陆域和海域分别开展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工作。其中,陆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及综合形成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评价。
海域方面,浙江省优化大陆海岸线和无居民海岛评价指标体系,从海域、大陆海岸线和无居民海岛3个方面对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依据。
浙江省是沿海省份中海岛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大部分为无居民海岛。浙江省根据全省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综合海岛面积、海岛离岸距离、开发利用现状等定性分析结果,确定全省生态重要需优先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无居民海岛;同时,考虑海岛与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还将生态重要海岛岸线及其周围海域统一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浙江省还创新研发了生态保护红线审查质检软件,下发至各市、县供自查自检。该软件能自动分析审查市、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国家公益林、自然保护地等应划区域划入红线比例,自动分析、判别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区域调出情况。
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监管
提供制度支撑
2022年12月,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基础上,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三区三线”划定后,首个由省政府印发实施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规范性文件。
《意见》规定,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用地用海用岛项目,须开展建设项目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论证。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合规开展,确保建设项目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023年1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建设项目论证工作的通知》;7月,印发《关于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内涉及用海用岛审批的有限人为活动管理的通知》,具体规范了生态保护红线内涉及用地、用海、用岛审批和规划许可的有限人为活动建设项目的组织论证、审核报备、日常监管等工作。同年4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浙地智管”应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建设项目论证备案功能的通知》,强化这类项目的论证报备工作。
在《意见》指导下,浙江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前提,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导管控,对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提出引导行为和生态修复要求的基础上,浙江省着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控制生态绿色农业、矿产勘查开采、线性基础设施修筑、交通穿行等活动强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和未来生态保护补偿问题。
持续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监测水平
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机制方面,浙江省以管制为手段,规定生态资源保护利用规则、审批要求及其他有限人为活动的管理要求,明确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线性基础设施、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权益主体修筑生产生活设施、必要公共设施建设及维护等所对应的具体类型。
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浙江省研发了“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监测预警”平台。平台包含数字驾驶舱平台、可视化大屏、监测后台管理系统等模块功能,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图斑的信息化集成、人为活动的智能化预警、审批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省市县执法人员的统一化协调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的闭环化管理,平台不仅提升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生态空间的及时监测、预警和执法能力,还提高了地方生态保护红线日常监管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日常监测工作方面,针对陆域、海洋和無居民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浙江省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开展分析评价。其中,针对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浙江利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监测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利用遥感变化监测技术,提取年度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地类变化图斑,如林地转化为公路及农村道路,耕地、林地、水域转化为建设推填土等;开展疑似新增推填土、疑似新增建(构)筑物、疑似新增交通运输用地等疑似新增人类活动类型分析,及时发现生态保护红线内不规范的人为活动。
针对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浙江省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和现场采样测量等方式,监测和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面积、海水环境质量、沉积物环境质量等;利用实地调查等方式,监测典型无居民海岛重要生物物种保护率、海平面上升情况等,有效掌握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