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
2023-12-08张婉琪
张婉琪
作品:《我经过风暴》
成绩:票房1.8亿人民币
把一个社会现象拍成电影,难度尚可接受,但把视角集中到家庭暴力,怎么讲?怎么拍?怎么看?难度就“扶摇直上”。荧屏上,还有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这一题材的口碑之作,但大银幕上没有以女性视角切入的家暴题材电影(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夜与雾》未登陆内地院线,且采取客观视角),这种题材如同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无人触碰。在这种前提下编剧出身的秦海燕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勇敢地迈出了直面风暴的第一步,去呈现整个局面的荒唐,更深层次的剖析现象,引导观众沉下心去思考,努力解开这个症结。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秦海燕感同身受过这场风暴,于是,她顶着四方压力把反家庭暴力搬上了大银幕,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我经过风暴》。
乘风 犹如风暴般地冲击
2019年底,秦海燕收到女性好友的微信——被她老公打了。亲临友人家暴现场的经历给秦海燕带来了剧烈冲击,在她以往的认知里,觉得家庭暴力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更何况是发生在身边的高收入、高文化水平的城市家庭,外表看起来和睦温馨,内里却是刺骨冷语、拳脚相加。
此前据全国妇联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家暴行为。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女性受害者则达到85%以上。
来自编剧的敏锐嗅觉,让秦海燕在亲历好友被家暴一事的瞬间就生发出一种使命感,把它拍出来!为此,她开始大量实地走访调查,去大小城市采访各个阶层的受害者、律师、民警、反家暴组织工作人员。接触了两三百个家暴真实案件,身为母亲和独立女性的她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当事人心境,也让她对家暴有了更全面化的解读——一点点生长出《我经过风暴》的故事结构以及不断调整对故事结构的设想。
有次采访过程中,秦海燕听到被家暴的妈妈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选择隐忍,直到施暴者当着孩子的面再次施暴,并对孩子说:“学着点,这就是让女人臣服的方式。”这个妈妈才突然意识到,她的隐忍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把孩子变成下一个施暴者。彼时,秦海燕惊觉:家暴的本质就是控制,不仅限在动作,也有精神、语言上等等,对另一半的控制欲可能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解除而消失,并且还会潜移默化“遗传”给下一代。后来,她把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呈现在了电影中,电影院中的观众亦为之震撼。
《我经过风暴》的SLOGAN:“如有雷同,不是巧合”。家暴犹如一场风暴,来临前海面格外平静,但可能随时席卷到你身边。身为女性、身为编剧,随着对家暴题材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秦海燕的表达欲越来越强,当积累的素材不断在她脑海中呈现画面感时,她决定走出编剧的舒适区,要首执导筒,成为电影的第一话事人。
破浪 穿越这场风暴的海燕
做了19年的编剧,什么样题材的剧本都写过,没有一个让秦海燕有着如此强烈的动力去表达,似乎不吐不快。对她而言,反家暴题材的创作不是为了踩热点、搞性别对立,也并不想美化,只想把作为女性感其所感、伤其所伤、痛其所痛的真实心境呈现出来,为受害者发声。
彼时的秦海燕,刚刚成为一位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小孩,日子用“分秒必争”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即便如此,一种浩大的使命感催促着她把千千万万个家暴受害者的缩影——徐敏的故事写出来。她犹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注定要穿过这场风暴,飞向雨后彩虹。
创作上的热情是可贵的,但把现实题材落地并不是一件易事。“我觉得对现实的改编,包括以前写《万里归途》,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你面对这些真实的素材到底怎么去处理它,你怎么让它见到观众,你也不可能把它拍成纪录片,你把它类型化和戏剧化的边界到底在哪儿,太类型化的时候,可能又离真实太远了,我觉得最难拿捏的就是这个部分。”秦海燕这次在现实主义风格与类型化中选择了稍微往现实偏一点,包括造型、搭景的氛围与生活息息相关,帮助演员瞬间进入到角色的生活场景里面。
值得庆幸的是,过往的编剧经历给她的导演处女作带来了充足的养分,《找到你》让她对现实题材和女性题材都“心有灵犀”,《我经过风暴》在女性视角的展现上更加水到渠成;为《刺杀小说家》担任编剧的经历让她能请来该片导演路阳作为监制, 路阳的自由酷鯨影业还为秦海燕的处女作投资;为《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编写剧本,让她请来上面两部影片的监制王红卫为自己的处女作保驾护航。王红卫作为监制会像老师一样点拨,又不会强制干涉,这令秦海燕吃下定心丸。用她的话说就是:“王老师就像老中医,稍微点一下,整个感觉都变了,真的很厉害。”
在演员选择上,她心里女主角徐敏的第一人选就是佟丽娅,于是就很冒失且直截了当地去横店找到了正在拍戏的佟丽娅。或许是剧本的扎实和秦海燕的热情打动了佟丽娅,据说佟丽娅答应接演时,一刻也没有犹豫。她们此前的交集是路阳执导的电影《刺杀小说家》,佟丽娅演小说家董子健的姐姐,而秦海燕正是该片的编剧。然而,找男演员却大费周折,不少人担心演成第二个“安嘉和”(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角色),对演艺事业有影响。后来花了几个月辗转找到吴昱翰,双方聊了一下午就决定了,秦海燕曾表示“吴昱翰长得有一种无辜的感觉,我看中他能演出反差感。”事实证明,吴昱翰在影片中那张看似人畜无害“伪善”的脸确实更容易迷惑观众。
过了一把导演瘾的秦海燕,将从编剧到导演的变化戏称为“拿着工程图纸去现场干苦力”。 熬过那一段“每天都要吃速效救心丸”的日子后,她总结出,下一部不起“经过风暴”这种名字了,只盼望让拍摄现场尽可能“风平浪静”。
步履不停 风暴过后 静待新作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我经过风暴》无论从影片完成度、业界口碑还是网络话题讨论度,证明这部影片完成了核心使命——为受害者发声,呼吁社会关注家暴之殇。1.8亿元票房,虽然不算很多,但对于《我经过风暴》这种体量的电影来说,尚算过得去的票房成绩。重要的是,秦海燕最初的目标实现了,在跑路演过程中,秦海燕感受到很多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她很是感动。“多年训练的技法,是为了带领观众进入这短短两个小时的强烈体验和共情,通过提出问题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北大毕业的秦海燕更在乎思辨的过程,也注重编、导的分寸感。“第一个吃螃蟹”的她勇敢地为大银幕留下了一部反家暴题材的国产电影,并在今年暑期掀起了社会热议,即便从拍摄完成到上映波折不少,她的这份跨界答卷也是合格的。
“执导《我经过风暴》是因为这个故事适合我。未来如果遇到很有意义、足够打动我的题材,即使艰难,我可能还会导。我很乐于接受挑战,也不排斥更类型化的尝试。”她的下一部新作尚未官宣,向左走可以继续享受做编剧的“单纯”,向右走可以再对导演工作发起挑战,当下的她似乎不疾不徐,静待能打动她的“故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