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亮
2023-12-08刘知铨
刘知铨
作品:《学爸》
成绩: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配角提名
今年暑期档,在《孤注一掷》等头部大片占据大幅排片的前提下,苏亮导演的处女作《学爸》实现票房逆跌,以“幼升小”“鸡娃”等强有力的社会话题讨论带动影片票房突破6亿。紧接着,该片提名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女配角奖,在现实题材影片中表现突出。影片聚焦四个家庭的“幼升小”难题,在直面热点的同时,也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相互理解的治愈内核。此前,作为编剧,从《父子雄兵》《港囧》到《捉妖记2》,苏亮的电影创作类型多样,此次的家庭向现实题材创作可看作是深耕商业类型经验外的回溯本真之旅,在商业逻辑与观众情绪的把握上,他比其他新人导演多了一份自信与成熟。
乘风 立足现实 站在黄渤肩膀上
新导演做项目不容易,会写剧本是苏亮的一大优势。此前的编剧经历,让苏亮有意加强剧本的结构意识,对新导演来说,一方面自我内心要坚定,另一方面,有审美水平、专业能力较高的前辈支持,亦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加分项,这可以帮助创作者充调动并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在《学爸》上映前,监制、主演黄渤曾说:“从最早开始这个项目到现在差不多有六年时间,这六年苏亮基本没干别的事,这种专注是很难得的。”的确,作为行業内炙手可热的潜力编剧,苏亮原本不用大费周折地“换赛道”。但小切口的现实题材电影,或许才是他想要亲执导筒去表达的方向。当时他找了很多题材,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都面临“上学难”的困境,苦不堪言的孩子、疲惫不堪的家长,给其留下深刻印象,“我一直以来都喜欢温暖有社会关照的题材,当我发现当下家长和孩子面对的问题,很想为他们说一些话,这就是让我愿意花几年时间去做的剧本。”
作为监制,黄渤初次看到剧本,就被题材的现实性、群体性所打动,因为“它跟每一个家庭有关,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项目进入黄渤“HB+U”新导演助力计划后,黄渤更是从剧本开发阶段就深度参与并担任监制和主演。他从喜剧性、现实性,以及与小孩相处的细节上,为电影加入养分。在喜剧表达上,如何让每场戏更好玩?在现实性上,怎样拍得更落地、更写实?黄渤给了新人导演许多宝贵意见和指导。苏亮也表示,片中的主要人物都与黄渤饰演的雷大力有交集,黄渤在梳理人物情绪、树立人物形象等方面,给予自己很大帮助。“最初压力很大,因为我是新导演,此前无电影长片拍摄经验,首部电影就跟资深前辈合作,一方面觉得幸运,另一方面也怕自己做不好。”但黄渤从不给人压力,他让苏亮一直保持松弛状态,越放松才能越准确地创作和表达。
破浪 编剧的固定阻碍与导演的全新挑战
为了紧扣社会热点,收集一手素材,苏亮在北京、武汉等地采风,剧本创作近三年。其间,苏亮见过各式家长,去过各种学校。他常常在小区和学校门口找家长聊天,甚至“潜伏”家长群,倾听家长心声。中间还有被接孩子的家长误认为人贩子差点报警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历。片中的小学宣讲会、国际小学面试报名、学区房交易等情节,他都是凭借潜伏“家中群”中深入了解得到的“一手资料”。“买凶宅学区房”“幼儿拼特长”等情节,也源于采风中收集的真实故事。“采风让我离人物更近,更深刻体会家长为了孩子用尽全力的苦心。”苏亮如此感慨。而片尾的那句打动人心的台词“你不一定满分,我一定爱你”,是苏亮想通过电影告诉每位家长:“希望你爱孩子,也更爱你自己。”
从文学思维到影像思维的转变对于苏亮来说是一个难点,他觉得自己对家长心态的把握并不如意,好在这部分有已经为人父母的其他主创帮忙补足。如果说人物与情节方面的剧作只是苏亮在职业创作中常见的固定阻碍,那小演员的戏码则令他面临全新的挑战,“小孩演员,最大的难点是未知”,苏亮起初就预料到这个难题,所以在写剧本时就会主动去帮朋友带孩子,他发现小孩讲话的逻辑是难以想象的。拍戏时,当他觉得小演员不好控制并且情绪不到位时,他们又突然可以爆发出本真的表达,完全不是在表演。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这虽是惊喜,但也需要把握分寸。片中的单禹豪经过多番选拔,本身就是小演员中的翘楚,在拍戏的配合中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方式。但苏亮还是不禁感慨:“小孩真像是核动力供电那般,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可见,小孩能累瘫的不仅是父母,合作的导演也不能幸免。
步履不停 继续关注现实 继续类型创作
《学爸》在影像风格上有“烟火气”,因为它源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也在社会问题的叩问与追诉方面表现得精准有力,使得观众能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也会在观影后引发关于教育的思考。
从《学爸》在票房和奖项上的不俗表现可以看出,在剧本创作方面,苏亮尝试在商业片框架下呈现足够的现实质感。他不想仅仅依靠夸张的喜剧桥段,而是通过人物性格刻画和社会议题来传达现实主义风格,或许是受《我不是药神》启发,他找到了平衡二者的方式。此外,他认为现实题材电影需要与观众的生活产生联系,未来也计划继续拍摄具有现实关怀的优质商业片。得益于此前精准的商业类型片创作,也受益于《学爸》这种紧扣现实题材的成功经验,苏亮这样从编剧跨界到导演的电影人,正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泛需要、亟需培养的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