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2023-12-08杨睿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27期
关键词:昆德拉布拉格米兰

杨睿

2023年7月11日,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杰作享誉世界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米兰·昆德拉是个熟悉的名字。对于中国写作者而言,他更是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导师。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等一度成为流行语,让米兰·昆德拉成为文学界和思想界不可不提的名字和文化符号。

人物简介

1929年,米兰·昆德拉出生。年轻时的昆德拉,梦想并非是写作,而是雕塑和绘画,同时还沉迷于音乐与电影。1948年,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之后又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攻读电影专业。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开启了写诗的热情。

1956年,昆德拉在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写作《小说的艺术》,该书于1960年出版,后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玩笑》则使他声名鹊起,成为欧洲瞩目的作家。1984年,昆德拉发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一经典之作,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之改编为电影《布拉格之恋》。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为唯一在世入选的作家。

图书素材解读

主题一:人生的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成于1982年,直到1984年才用法文出版。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成功后,昆德拉一度成为媒体宠儿,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于是开始沉默于文字中。他活得通透,不仅仅在小说里触及轻重,也洞悉了人生的轻重。人总会面临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昆德拉从未给出答案,却唤起了人们的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

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来,米兰·昆德拉就成为了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遗憾的是,他在逝世前也没有如大众所期待的那样获得诺奖。得奖或许只是庞大人生中的一隅,让心灵与文学达成契合,写出真正难忘的文字,可能是他更加重视的事情。同时,未获诺奖的他,实际上也大大影响了其同代和后来的作者。

难忘、独特、精辟,读者对他的印象和记忆,就是他作品最好的勋章。

主题思考

轻与重,到底选择什么?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有了轻以后,有了自由以后,怎样去安顿、处理呢?怎样追求自我的真善美?昆德拉通过他自己的故事和精彩的叙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而且时光无法倒流,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因此,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但是却在不经意间会产生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精彩书摘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被背叛的遗嘱》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雅克和他的主人》

运用示例

何为轻重?轻是欲望,是花前月下的甜蜜,重是责任,是至死不渝的守候;轻是放弃,是不去面对生命的风雨,重是坚持,是一次次推回滚到山脚下的巨石。大多数人拈轻怕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是人的本能,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极少数人迎重而上,因为那是对本能的叛逆,对冯友兰所谓“道德境界”的追求。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所以,勇敢选择负重的人生,感受生命的真实吧!

主题二:生活在别处

在昆德拉的创作中,《生活在别处》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昆德拉从探寻人类的生存方式出发,将主人公雅罗米尔置于各种旋涡之中,考察他如何从“此处”走向“别处”。雅罗米尔追求崇高的理想,最终却走向了残酷和荒谬,从而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错位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雅罗米尔来说,自由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别处。而且,这个别处是需要不断去寻找的。因而,在别处就成为了一种寻找自由的过程。

相比文学成就,昆德拉更像一个思想家。而且,他是一个能够“生活在别处”的思想家。在此之前,许多人认为作家一旦从自己的故土上被连根拔起,就会失去灵魂,但旅居法国数十年的昆德拉却颠覆了这一观念,他的灵感从未消失,即使“生活在别处”,但他始终“存在”。《玩笑》《好笑的爱》《笑忘录》……昆德拉似乎总在表达着笑看人生的态度,但人们读了他的文字笑过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悲哀。有评论称,昆德拉的作品表面轻松,实则沉重;表面随意,实则精致;表面通俗,实则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主题思考

事实上,对于任何人来说,“此处”和“别处”同样是必须要面对的深刻问题。一个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一个成人不满足现状,一个对现实感到厌倦的人憧憬诗与远方,这些其实都是“此处”和“别处”。

人的“存在”境况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会常被“别处”所迷惑?人应当如何从“此处”走向“别处”?米兰·昆德拉的文字让我们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却没有给我们答案。

精彩书摘

把自己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生活在别处》

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生活在别处》

所謂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对抗。——《笑忘录》

运用示例

我们常常憧憬生活在别处,坚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别处”才是星辰大海,是终极归宿。然而,米兰·昆德拉却认为,那如赞美诗一般的别处,一旦被变成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为何如此,一是我们打碎了“未知”的滤镜,重新对“别处”对焦,还原了其本真;二是我们世俗心太重,“污染”了别处。如此,莫不如保留一份诗意,对每一个“此处”心远地自偏,才能体会“生活处处是别处”的唯美。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猜你喜欢

昆德拉布拉格米兰
米兰·昆德拉(素描)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旅
身在青岛,遇见米兰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
布拉格之春
这闪烁的远方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