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重点
2023-12-08周旭
周旭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01/25/qkimagesxdsjxdsj202306xdsj20230617-1-l.jpg)
审计准备阶段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一方面要突出政治性。高校制定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要同党和国家、教育部重大政策措施相结合,要同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要同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从学校发展全局上谋篇布局,不断增强审计计划的政治性、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突出靶向性。立足有重点、有深度的要求,以及学校党政重点抓哪里、审计工作重心就在哪里的原则,精准谋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和中长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要注意识别高风险领域,特别是资金流量大、问题矛盾突出、师生反映较强烈、较长时间未进行审计的二级单位,应及时纳入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同时,在中长期审计计划中要体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鉴于高校内审人员有限,特别是一些双一流高校规模体量较大,可以按照三至五年一轮的思路,有序安排审计项目,既能避免重复审计,又有利于消除死角和盲区,确保审计质量和权威性。
(二)详尽开展审前调查。做深、做实、做透、做细审前调查工作是有效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基础。高校开展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前,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历史变革、组织机构设置、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等基本情况;做好政策性研究,全面梳理学习与被审计单位业务有关的政策文件、学校层面的决策部署,及时掌握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制度规定、业务流程等信息;向校内纪检、巡察等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往问题情况,进而明确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
审计实施阶段
(一)强化过程分析研判,深入挖掘利用校内数据资源。一方面,审计过程中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和总结、任期目标责任书等材料,進行分析判断,抽丝剥茧,查找线索。另一方面,针对结构化数据,要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校内财务系统、合同系统、采购招标系统等数据信息的筛选、对比、分析,找出数据异常和疑点问题。
(二)强化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监督合力。高校内部审计要加强与校内其他监督力量贯通协同,着力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一方面,加强与纪检监察机构的沟通,探索完善情况通报、线索移送等工作机制。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和疑点,联合纪检监察机构共同分析研判,共同排查潜在风险,实现专长优势互补,增强监督叠加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审计与巡查的联动配合。校内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与巡察方案互通互融,人员互选互派,结果共享共研,借助巡察力量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落地落实,实现“政治体检”和“经济体检”同题共答。
(三)强化审计质量管控,推动研究型审计规范开展。一方面,坚持把揭示问题作为审计研究的着力点,确保提出的问题精准到位。针对具体事项和问题,既要查深查透、反复推敲,又要往深里、往细致处多思考一层,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维度、深层次剖析问题原因,确保审计查出问题“事实清、证据实、定性准”。另一方面,坚持把审计建议作为审计研究的突破点,确保提出的审计建议可行有力。结合不同学院(单位)、职能部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准确地运用“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厘清问题责任主体,从根本上提出可操作、能落实、有价值的举措,揭示影响学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的痛点和难点,揭示机制体制层面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漏洞,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完善机制提供参考。
审计后续阶段
(一)督促整改落实。按照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分类提出要求,建立整改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压实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整改责任,督促落实整改,对账销号。适时开展审计“回头看”,动态跟踪审计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一些整改不到位和“屡改屡犯”的问题,深入研究具体原因,适时开展专项治理,力争彻底消除病根,推动建立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二)强化归纳总结。审计工作结束后,要对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注重对审计成果的研究。一方面,要对审计流程、方式方法进行总结,科学评估审计项目在计划实施、资源配置、质量控制、目标实现和成果运用等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积极查找工作的不足和缺陷,提炼工作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从而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库,归纳提炼审计典型案例,为后续审计工作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可以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和聚焦当前阶段性热点工作,结合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要情、审计问题分析报告等材料,向学校党政领导汇报,为学校掌握情况、决策部署、选人用人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