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选择?
2023-12-08杨敏
文_ 杨敏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兴起。在初期的迅猛发展中,中外合作办学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度成为“低分高费入学”的代名词。此后,教育部陆续颁布多项政策和法规,并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合格性评估,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标准和平台,从此中外合作办学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一种“不出国的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有着向好的、长远的发展趋势,成为很多想要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和家庭的热门选择。但是,面对复杂、众多的中外合作机构和项目,应如何选择?是否所有人都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机制?申请成功后又当如何应对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务必确认机构或项目的资质
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之前,需首先了解中外双方学校的办学形式、培养模式以及办学资质。
从办学形式看,中外合作办学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种形式。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又分为独立办学机构和非独立办学机构两种。前者是中外双方高校共同成立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后者则指在中方母体学校里,中外双方共同成立一个二级学院。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独立办学机构一共10所,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非独立办学机构一共172个,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等。而有别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是指中外合作办学者直接就某一学科或某个专业开展合作,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合作形式。
从培养模式看,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主要采用“4+0”“3+1”培养模式,即4年均在国内就读,或3年国内、1年国外的方式。
关于办学资质,是尤其需要关注的方面。如果你对某个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有意向,务必首先上教育部官网或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进行查询,确认该机构或项目是否获得了相应资质。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依法设立或者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均应当取得由审批机关颁发的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或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另外需要确认的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公布的招生简章是否与教育部备案的信息保持一致,包括课程开放时间、培养方式、办学地点、学费金额、招生人数、具体课程等信息。
详细了解机构或项目的办学现状
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里,如何选择质量水准较高、办学趋势向好的机构或项目?一个可量化的参考指标是毕业生的升学或就业情况,对此可以去各高校的官网查找该校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除了毕业生的升学就业情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确认,即能否拿到外方的学位证。一般来说,计划内招生(需参加统一高考)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多数毕业生可以拿到国内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及外方学校的学位证,但是也有可能无法拿到外方学位证,只能获得外方的认证文凭,或者一份证明学习经历的写实性证书,具体还需通过各校的官网或招生简章查询和确认。而自主招生(不需参加高考)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最后只能拿到外方的学位证书。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官网,或之前就读的学长们,了解师资配备(包括外籍教师的占比)和师资稳定性、学校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否有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教学辅助设施)、学校文化氛围等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关乎学生的就学体验,多多益善。
个人是否适合中外合办机构或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申请之前,学生仍然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包括语言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
首先,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采用国外教材,全外语授课。目前在瑞典哥德堡大学心理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常小雨(化名),2018年被国内某中外合作机构录取。全英文教学环境迫使她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提升英文能力。“预习真的太重要了,无论你是用中文书同步预习,还是边看书边查翻译,总之一定要预习。可以把不会的单词提前过一遍,这样就能看懂三四成,上课效率才能提高。”
但面对完全零基础的外语,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正在德国某科技大学留学的晨曦(化名),2020年考上国内某高校的中德合作学院,今年刚刚结束在国内三年的学习,赴德国开始最后一年的专业学习。
“大一、大二每周40多节课,其中17节德语课,就是恶补德语。大三时学院默认你已经具备一定的德语基础,会相应增加德语专业课,教师都是德国人,但德语课仍然保持在每周12节左右。”晨曦就读的学院采用“3+1”培养模式,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顺利赴德留学。“需要德语达到B2的中高级水平才能去德国留学,也就是可以用德语进行日常交流。”晨曦介绍。
除了语言的压力,专业课的压力也不可谓不大。“按德方的体制,如果你一门课挂科三次,就不能再修这个专业。”德方学校严格的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被迫选择中替,即转入中文课程班,最后放弃德方学位。
相比较之下,常小雨的语言关过得不算太艰难,但她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学业压力:“跟别的中外合作办学不一样的是,我们没有大小学期,每个学期只有三个月,一年放的假差不多有三四个月,所以每学期的课程都很紧,任务很重。”
选专业的政策需要额外关注
除了语言和学业压力,学生还需考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里,是否有合适自己的专业,以及学校是否有选专业的自由度。毕业于国内某中外合作机构的常小雨,对心理学有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之后顺利申请了瑞典哥德堡大学心理学硕士。她认为,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学业有长远一点的规划比较重要,可以少走弯路。
但如果没有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学生或家长需要提前了解中外合作机构或项目的选专业政策。目前国内有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选专业的自由度相对较大,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需选择大类,入学之后再选择具体的专业。但也有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小,要以学校的具体政策为准。
对学生的一些建议
如果经过各方面考量,你有幸申请到心仪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参考—
快速提升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适应外语授课模式和多元文化环境,多和专业老师、行业导师、学长沟通交流;
快速养成主动的行为习惯,从而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团队合作式学习模式;
快速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包括如何选择专业、是否要出国、职业目标是什么等。
在常小雨看来,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求学的体验非常不错,学校注重全人培养,但是要顺利完成学业,“语言方面一定要大胆听大胆说,抗压能力一定要有,另外放假可以参加一些夏校,一些课程能转学分,之后的学期也会更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