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 案

2023-12-08任林举

民生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德利毛竹山村

□ 任林举

2021年4月25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毛竹山村的王德利来说,注定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明媚的阳光照在4月的毛竹山村,山上的毛竹青翠,新笋纷纷萌发,山下连绵无际的葡萄园里,葡萄也刚刚开花。

毛竹山村得名,就是因为山上的竹子。早年这里的山上长满了毛竹,天然的,几乎没有多少其他杂树。那时的毛竹可是重要的生活资源,初来建村的山民们仅凭伐竹、贩笋就足以养家糊口。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切都在发生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巨大变化。村子里的人口急剧增多了,竹子也不那么值钱了,人们不得不转变思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或放弃土地外出打工,或改种产出效益更高的果木,主要是葡萄。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村里成立党群理事会和葡萄种植协会,一个总面积约900亩、只有46户156人的自然村,一下子种了320多亩葡萄,成了葡萄专业种植村,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产业发展经验,亩均收入过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所谓的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人的能动性、适应性和生活潜力是巨大的,不管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变化,只要给人们一定时间,人们总能够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出路,建立起新的平衡。山上的毛竹养不活人时,王德利便随其他村民出去打工;后来村里的葡萄产业兴旺起来,王德利便转身回到村里,娶妻生子,侍弄果园。日子平平常常,舒舒服服,不甘落后于人,也没有太大的野心,此生更没有期待着什么一鸣惊人或万众瞩目。

某一天,乡里通知他今天有重要客人来家里做客,他也没想太多。对于一个普通村民来说,就是乡里或县里的领导来葡萄园调研或检查工作,也算是重要客人了。他知道不可懈怠,那是作为一个文明人最起码的礼节和修养;但也没有必要多么紧张,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怀揣一份朴实和真诚也就足够了。管他谁来呢,不过就是想看啥就领去看啥,想知道啥就告诉啥,问啥就答啥。清早起来,他把家里的杂物简单地归拢一下,让人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懒散的人,或用农民的话说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大约也就可以了。

一冬一春的忙碌,一直是披星戴月,埋头于手中的农活儿,只有这个等待客人来访的早晨,王德利才有时间站在自家门口抬头看看自己的村庄。小村不大,住户不多,房子都是依山、依水、依树木的分布寻隙而建,有一种天然的和谐。一条小路穿村而过,正好路过王德利家门口。路的对面,差不多也是山的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山间的土地土质差异很大,靠山的地块贫瘠,靠水的地块肥沃,分田到户时期,为了均衡分配,当时的生产队就把土地按土质划分为几个区域,每户农民在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农田。他突然发现,这个山环水绕的小村竟然这样整洁、安静,仿佛重山拱卫的一处世外桃源。他心里突然生出些感动。一感动,竟然想起棚膜下有几行葡萄又该浇水了。那些新栽种的葡萄,就跟还没长大的孩子一样,需要有人每天不间断地看管和照顾啊!

王德利快速穿过马路,直奔自己家的葡萄架。王德利家的10亩葡萄园分散在三块土地上,这块地离家最近,步行不到3分钟的路程。要不是有事情在后边追着,根本就不算个事情。现在浇水的方法也很简便,不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每一行葡萄架下都事先铺设了水管,水管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个小小的出水孔,泵水的开关就安在地头,开关一合,就有水自动打过来,这叫滴灌。人也不用费什么事,只是举手之劳,只要掐准时间,到时想着让妻子来关一下电闸就是了。中国的农业在不知不觉间进步,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些年,非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那般劳苦,那样拼命了。

或许是心理作用吧,王德利感觉水一浇上,那些原来有一点儿打不起精神的葡萄叶片,就像受到了某种激励的人一样,立即挺起腰昂起头来。这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春天啊,王德利看到,架上的葡萄已经纷纷开花了。

日影渐高时,有乡里的人跑过来低声朝屋子喊:“到了,到了。”王德利马上随工作人员跑出来,站在门边等候。这时,一辆中巴刚好停在了王德利家对面的马路上。也直到这时,王德利才发现,他们说的客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

王德利下意识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感觉和做梦一样。当总书记微笑着把手伸出来和王德利握手,王德利才反应过来,慌忙伸出双手。一边握手还一边在确认,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此前,王德利也曾简单做了心理建设,反复地劝告过自己几次,不管什么人来,都不要紧张。可是真到了节骨眼儿,还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总书记的问话时,心里知道该怎么答,但嘴里却不争气地频频打结,一点儿也不流畅。

总书记来到王德利家,就像老朋友一样问这问那,看这看那,不但察看了家中的客厅、厨房、卫生间和熏腊肉的柴房,还仔细问了用电稳不稳定、出门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经济来源靠啥、收入咋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没多大一会儿,王德利的紧张情绪就没有了,说话也流畅了起来。他告诉总书记,自己种了12亩葡萄,去年收入14万元,家庭也很美满,两个女儿都在镇里读小学。总书记鼓励他,要让孩子多读书,做有知识的新农人,齐心协力振兴乡村。

当“家常”唠到亲切处,王德利彻底放松下来,思维也活跃起来,趁总书记讲话的间隙,他抬头看了看总书记,突然觉得总书记很累很辛苦,自己连一亩三分地管起来都那么费劲,总书记要管全国的事啊,那得操多少心啊!那一刻他觉得总书记不容易,自己一个普通农民还有人嘘寒问暖,可总书记累了谁问候呢?总得有那么一个人吧?随即他壮着胆子就反过来关心了一下总书记:“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有那么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听见王德利这样说,总书记微笑着说:“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总书记的话如暖暖的春风,阵阵吹到王德利的心头,让他的心里平添了异样的情感和力量。在中国,像王德利这些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惯了娇生惯养的日子,每走一步身后都有人用手掌托着,心里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就淡薄一些,连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很少在意,生命里总是有一些东西半醒不醒。总书记的话,不仅让王德利感觉到了被关怀的激动,而且让他突然醒悟,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每一个成员之间都应该彼此体谅,要多一些感恩之心,要多一些担当的情怀。

转眼,总书记考察毛竹山村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但对王德利来说,那天的情景却依然如在眼前,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总书记说过的话,更是铭刻于心,难以忘怀。也因为这些使王德利有了心被照亮的感觉,似乎突然之间明白了很多事,相信了很多事,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那天,总书记离开王德利的家,走在村路上,又向葡萄种植协会会长王海荣仔细询问了毛竹山村葡萄种植情况,问得是那么仔细,从种植哪些葡萄品种、有无采用疏花疏果技术,到市场价格是否稳定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当王海荣告诉总书记,毛竹山村的葡萄平均年产量可达100万斤以上,去年产地收购价3.5元一斤,因为今年施用了有机肥、少喷药,又采用避雨栽培技术等,葡萄品质越来越好,至少卖4元一斤。了解了毛竹山村各方面情况后,总书记高兴地表示,这个村的各方面情况都很好,实现乡村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开始王德利还不太懂总书记为什么问得那么细,后来才明白,总书记是真心关注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和冷暖都装进心里。他不是喜欢听那串干巴巴的数字,而是期盼百姓的日子过得像每一个漂亮数字那样令人宽慰、令人振奋。

在村头广场上,总书记对毛竹山村的广大村民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虽然并不是对王德利一个人说的,但王德利却感觉是专门对自己的叮嘱,入脑也入心。他反复琢磨,从中悟出很多平时没有想过更没有认真对待的道理。心灵震颤之余,他突然感觉自己开了窍。从前的日子虽然说得过去,但说心里话还是有一些得过且过的惯性,包括自己和大部分村民,缺少的正是奋斗精神,遇到问题往往停滞不前,如果事情难度太大了,知道是个好事也不想费更大的力气去做。人活一口气,也包括心气,心气旺盛了,精神头足了,日子就过得更有奔头了,小坎不算坎,大坎过得去,眼里便再无难事。一个意气风发的人、自强不息的人,还愁好运和幸福不最终找上门来吗?

王德利和毛竹山村的人不知道总书记说的这句话会成为多少人的座右铭,但他们是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还做成了巨大的标语牌立在村头。什么时候遇到了困难,什么时候感到了意志消沉,什么时候进退维谷,需要不断对着自己发问“怎么办”时,抬头看看这句话就已经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了。

有了这次人生经历之后,王德利的人生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仿佛心中那松弛很久的“发条”被一只神秘之手上满了“劲儿”,整天似乎有用不完的精气神儿。

随着周边葡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葡萄的同类竞争互相压价形象越来越严重,做得好的收入不至于下降很多,做得不好的收入就逐年下降或大打折扣。

怎么办?这葡萄种还是不种?销路的问题,政府能否帮助解决一下?很多村民在这个问题上打圈圈,越打圈圈越想不出出路,思维进入了一个死胡同。王德利则想到了要从自身入手,靠自己解决问题。最后,他决定,每年放弃一部分产量,淘汰老品种,更换品质更好的优良品种。

说干就干,他用两年时间把一部分老品种“巨峰”和“夏黑”砍掉,换成了市场需求更大、价格更高的“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这一换,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而且价格高出差不多10倍。正所谓科技就是生产力嘛!

2022年,县农业农村局要在毛竹山村搞大棚种植、定土、定根和水肥一体化试点项目,这是耕种和管理方式的升级。农民们思想偏于保守,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尝试的,只有等有人尝试过了,实践证明没有问题和风险,才会跟上来。

来推广项目的技术人员急出了一身汗,还是没有人带头尝试。这时,王德利站了出来,成为毛竹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试验结果大获成功,实践证明大棚种植水肥效率高,方便管理,葡萄的生长环境更优化,葡萄品质也要比普通棚膜高出一大截。虽然成本一下子高出许多,但经济效益却比原来高出更多。此后,大棚种植才成为毛竹山村的主流方式。

也就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毛竹山村不久,王德利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村党支部书记觉得很稀奇,平时总是闷头不语、凡事不往前抢的王德利咋突然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于是,要找王德利好好谈谈。

村党支部书记问王德利为什么要入党,他说:“一个人不能总是被人推着走,要主动担当,往前走,一个共产党员不就是应当冲锋陷阵吗?我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当大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往前冲。做啥事也不光考虑自己,要多考虑大伙儿,多考虑别人,要有正义感,要无私奉献。”一番话把村党支部书记说笑了,没想到一个老实人,心里却装着这么多想法。

“好啊,你这叫担当意识,入党动机很纯正啊!”村党支部书记心里有了底。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党组织觉得王德利这个“80后”年轻人很可靠,境界也很高,便正式批准他入党。

这两年,来毛竹山村的各地游人明显多了起来,来的人也总是要特意来看看王德利,让他给讲一讲总书记来毛竹山村都去了哪里,都说了些什么,一开始王德利只是坐在自己家里像招待远方的亲戚一样,情绪高涨地和他们共同重温总书记考察毛竹山村时的情景。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好多都是以培训班的建制来找王德利,考虑到屋子太小根本装不下那么多人,即便装下了,也有人会听不清,他干脆就背上个扩音器,带着一群人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边走边介绍当时的情景,语言搭配上空间实景,更加情景交融。

其间,也有一些人在倾听之余,和王德利探讨起乡村走向、农业发展以及困局破解等问题,有一些王德利能够回答,就很真诚地说说自己的看法,而有一些问题确实很难、很复杂,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便借用总书记的话鼓励对方:“总书记不是告诉过我们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似乎是一个万能的或终极的答案,每一次他这样回答之后,对方都不再就一些具体问题继续追问。

猜你喜欢

德利毛竹山村
山村日出
山村一天一个样
赢了“半场”德利赛车队挥别澳门战
沉寂山村崛起时
毛竹护笋养竹技术探讨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