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出炉
2023-12-08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唐任伍史晓雯马延青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唐任伍 史晓雯 马延青
《2023年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即将发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发布的第13份报告。
《2023年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以“‘双碳’战略与民生发展”为主题,回应绿色发展、“双碳”战略对民生发展的影响。“双碳”战略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而且推动了民生高质量发展,兜牢了民生底线、补齐了民生短板,在稳就业、保增长、提收入、促进医疗教育资源下沉、落实“一老一小”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民生发展迈上新台阶筑牢根基、激发动能。
“双碳”战略成推动民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和最普惠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了深刻回应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战略成为推动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关乎民生福祉,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落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统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
地级市民生发展新特征
2023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西部地区地级市民生发展强势崛起。尽管从数量上看,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总体趋势仍然呈现出东—中—西的梯级差距,前100强中东部地级市有44个,中部地级市有32个,西部地级市有24个。但是,纵观2018年至2023年这6年来的民生发展水平,2023年民生发展100强中西部地区有24个地级市,仅次于2019年的27个,占比为24%;东部地区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由2018年占比53%下降到2023年的44%。这表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效应明显,西部地区经过脱贫攻坚后,民生发展强势崛起,东中西部民生发展差距缩小,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增强,民生投入增长。
二是西部地区地级市民生发展不均衡明显。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表现突出的是内蒙古的地级市,在前十名中内蒙古占据2席,甘肃也表现不俗,表明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转型、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取得成效。四川、贵州两省是生态环境大省,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但在民生发展方面还有提升的必要。尤其是四川,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与其地位很不相称,表明四川民生资源集中度较强,地级市民生发展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很突出。宁夏、青海和西藏均无地级市进入100强。
2018—2023年东、中、西部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
三是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头部呈现稳定性,尾部则起伏显著。2023年地级市民生发展前100强中,排名前十的除了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外,其余全部集中在东部,尤其是江苏和广东,苏州、无锡、常州、东莞、佛山、珠海,前6名全部由江苏和广东包揽,可见东部省份发展势头强劲。内蒙古两个地级市跃入前十,可见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成功,后发优势明显,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相反,中部省份中民生发展没有进入前十的地级市,表明中部地区的地级市民生发展尚需奋起直追。
2023年地级市民生发展后十名的地级市,表明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安全健康等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成效不显著,仍需进一步增强民生发展活力。
2023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中分布比较集中,其中山东占13席,是100强中地级市最多的省份;内蒙古占11席,前十位中有第7名的阿拉善盟和第10名的鄂尔多斯;江苏占9席,第1、2、3名都来自江苏,可见江苏地级市发展的强劲;浙江占9席,前十位中为第8名的绍兴。
100强中东北农业大省黑龙江占6席;广东占5席,分别为第4、5、6和第29、75名;湖南占5席,安徽占5席,甘肃占5席,福建占4席,辽宁占4席,湖北占3席,河北占3席,江西占3席,广西占3席。中部人口和经济大省河南在100强中只占2席,表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待增强。青海、宁夏和西藏3个省份在100强中没有地级市上榜。
缩小民生发展差距的对策
东部地区地级市依靠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民生基础设施,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因此,改善民生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保障就业,吸引人口回流和高质量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才能有财力发展教育医疗,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中西部地区一些民生发展暂时落后的地级市,要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所处的区位优势,承担不同的功能定位,发展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粮食主产区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延长粮食加工的产业链、价值链,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能源富集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做优做强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实现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清洁、新型的风、光、电能源,实现低碳甚至零排放,实现能源强民生、富民生。
生态修复与旅游区,就要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变为资源、资产,通过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民宿等产业,运用碳市场交易,将得天独厚的山水湖草沙资源转化为居民的收入。
发挥民生先进地级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示范、帮扶、支持等方式,带动民生发展滞后的地级市,形成先进帮后进、带后进的效应,走向共同富裕。当然,帮助和带动只是外生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地级市自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生动力。民生发展暂时滞后的地级市,政府要转变观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民生改善,将后发优势转化成民生优势,将经济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缩小东中西部民生发展差距。
2023年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