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党建引领美丽家园建设
2023-12-08民生周刊严碧华郑智维贾伟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严碧华 郑智维 贾伟
今天,行走在临沧大地,“桃花源”随处有,且美丽乡村更胜之。2022年,临沧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藤篾鼓凳制作,俸绍春16 岁便掌握了藤篾鼓凳制作的全套技艺。因在家中排行老二,他被村民称为“鼓凳老二”。
作为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勐撒镇翁达村党总支书记、藤篾鼓凳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53岁的俸绍春带头成立了达山藤竹工艺编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翁达村从事藤篾鼓凳编织产业的农户达到133户,年产产品超1.2万件,总产值600余万元,户均销售收入4万元以上。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翁达村只是临沧党建引领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11月7日下午,耿马县勐撒镇翁达村村民正在藤篾鼓凳编织厂制作鼓凳。图/贾伟
从“单打”到“抱团”
山路弯弯,盘旋曲折。青山环绕,满眼皆绿。11月7日,《民生周刊》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翁达村,几个村民正在藤篾鼓凳编织厂忙碌。
鼓凳、圆桌、衣柜、衣箱、饭盒……勐撒镇藤篾鼓凳编织传承技艺展示厅里,藤篾编织品琳琅满目。
作为翁达村的主导产业,藤篾鼓凳产业的发展跟俸绍春密不可分。
据介绍,400多年前,翁达佤族先祖们由红河一带迁徙至翁达、翁结一带居住。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他们把野生省藤韧性较好的茎部削制加工后编织成生活用品。
这一技艺延续至今,且不断创新。“编织需要多种原料,如果单打独斗,不仅采购成本高、费时间,而且难以发展成产业。”俸绍春说。
2012年,俸绍春带头成立翁达村省藤编织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定期组织农户开会,探讨工艺、价格等问题,并集中收购农户制作的鼓凳,统一外销。
“刚开始,大家都有顾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村民们主动加入合作社。”俸绍春表示,从“单打”到“抱团”,翁达村的藤篾编织产业发展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村民增收致富更有信心。
多年来,俸绍春在村里带了十几个徒弟,手把手传授编织技艺。董尼园夫妇便是其中的受益者。采访时,董尼园正在自家院子里编织鼓凳。藤条在手中穿插飞舞,技艺可谓行云流水,旁边堆满鼓凳成品。说起现在的收入,董尼园很知足,“在家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走稳“茶强民富”路
临沧是我国目前发现野生古茶树最多、区域最集中和现存最古老栽培型茶树的地方,有“天下茶仓”美誉。
“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分量重。”这是临沧茶产业的4个鲜明特点,也是临沧茶示人的4个维度。
数据显示,2022年,临沧茶叶种植面积209.29万亩,全市茶叶产量16.42万吨,综合产值294.62亿元。
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32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
茶叶产业已成为临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源泉。怎么走稳“茶强民富”路?答案同样是党建引领。
11 月5 日上午,记者一行从临沧市区出发,驱车走了一段高速,然后沿着山坡走之字形山路上行,临近中午时分,到达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李映堂将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走进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盆精心栽种的鲜花,芳香扑鼻。
今年72岁的李映堂,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靠着茶叶种植、销售,他家每年可收入二三十万元。如今,日子越过越滋润,李映堂在农闲之余还练习书法,文化生活丰富。
见记者一行到来,他稍显腼腆地拿起毛笔,写下3个遒劲大字:祖国好。
“我们有茶园4452亩,古茶树800多株,村级茶叶专业合作社一个,茶企37家,每年茶叶产量超过100吨。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196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9.1万元。”锦秀村党总支书记毕季伟如数家珍地道出一组数据。
2003年从部队退役后,毕季伟曾在昆明、大理等地跑过业务。2007年,普洱茶价格突然走高,因为家里有现成的老茶树资源,毕季伟回到村里发展。
在种好茶的同时,他开始担任村里的综治委员,2016年担任村委会委员,2019年换届时担任党总支书记。
“发展茶产业,村里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毕季伟表示,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战斗力和组织力,通过构建村党组织抓统筹保发展、合作社抓规范保质量、企业抓融合保运营的链条体系,构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等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茶产业向纵深发展。
村里生长着一棵3200多年的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古老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因地处锦秀村,被称为“锦秀茶尊”。
按照临沧市基层党建“一廊一带一片一道”建设布局要求,锦秀村主动融入茶叶产业示范片建设,坚持“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村社企一体”为抓手,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锦秀茶尊”,锦秀村打造了一个集古树茶历史文化、茶旅融合于一体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景点。
“接下来,我们将在茶旅融合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茶叶附加值。”毕季伟说。
小湾镇党委书记乐勖培表示,镇里有12个行政村,像锦秀村这样因茶而富的不少。
川流不息的澜沧江绕山而行,层层叠叠的茶树环绕山间。11月6日,记者一行走进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爱好普洱茶的人大多知道昔归,是邦东村的一个自然村。
昔归一词源于傣语,意思是“搓团茶的地方”。“团茶”是昔归茶传承千年的传统紧压茶,“团茶”的制作技艺也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昔归位于邦东村境内,属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中段,其嘎里古渡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渡口,也是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邦东村党总支书记刘柱鑫25岁就到村委会工作,20多年来,他见证了邦东村从天堑变通途、从“末梢”变“前沿”的华丽转变。
在刘柱鑫看来,如今的邦东村正逐步蜕变为“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这些得益于邦东村党总支近年来主动融入临沧市基层党建“一廊一带一片一道”建设布局要求,立足党建引领昔归茶产业示范片区、澜沧江党建示范带双重叠加战略机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村庄发展和群众需求,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延伸发展链、扣紧生态链,探索党建引领茶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2.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维菊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3.建设中的双江县勐库镇冰岛小镇
4.位于双江县陈家寨的云顶筑巢茶庄园
“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68万元。”刘柱鑫说。
今年,邦东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昔归茶产业发展联合体”作用,对关联昔归茶产业发展的13家行业部门、13名专家人才、140户茶农、160户制茶企业(个体户)、646户茶叶分销商等上、中、下游资源要素进行多方捆绑,全面统筹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资源,服务和保障“昔归”特色品牌的持续稳定发展。
告别昔归,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冰岛村,又一个声名在外的产茶村。
又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冰岛村的山脚下。两山之间一块平地上,集中修建了多栋四五层的楼房,这是正在建设的冰岛小镇。
盘山而上的公路很窄,会车时司机小心翼翼。10多分钟后,到达冰岛老寨。
冰岛村包括冰岛老寨、地界、糯伍、坝歪、南迫5个自然村,其中冰岛老寨是茶叶核心产区。
站在半山腰环视四周,入眼多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勐库镇党委书记董梅主动当起向导,带领记者一行首先沿着台阶往下走,这里的茶树树干并不粗壮,但很高,枝繁叶茂。
冰岛村党总支书记李彩荣告诉记者,村里共有茶叶17917亩,可采摘面积17000亩,百年以上古茶树77022株,500年以上古茶树16857株。
为了吃好“茶叶饭”,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运作与茶企签订鲜叶收购协议,确保鲜叶下树就能从产品变为商品,茶农就能获得收益。
同时,以“村委会要为茶产业的未来负责,茶企要为社会负责,茶农要为子孙后代负责”的理念,该村把“冰岛茶就是代表着绿色、生态、有机、安全”作为切入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名片。
通过定期召开全村茶产业大会,听取茶农、茶企、茶商等对冰岛茶产业建设的意见建议,全力推进“健康茶业”示范区建设。
2022年,冰岛村经济总收入达5.1亿元,人均收入达35.2万元,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实现“一片小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整个临沧市,以冰岛、昔归、忙肺3个大叶种产茶区为重点,不断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通过党建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抓党建促现代产业发展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建设产业强市作出组织贡献。组建茶产业发展联合体一个,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直播带货、品牌打造、有机茶园认证、资产租赁、劳务派遣、茶旅融合、茶园返包管护等8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推动形成产业提质、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增效多方共赢局面。
全产业链发展
一根甘蔗可以做什么?
在临沧市耿马县,甘蔗可以有N种身份:一袋糖、一瓶酒精、一张纸……通过把甘蔗“吃干榨尽”,当地形成一条“甜蜜产业链”。
在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产品展示厅,陈列着食糖、酒精、可降解餐具、青储饲料、化妆品、生物板、石墨烯等甘蔗衍生品。
通过加工可生产出原糖和白砂糖,进而延伸出更多糖制品,用蔗梢提取物生产出化妆品,用蔗渣生产生物板,用甘蔗纤维素加工生产出纸、可降解餐具,还可用滤泥生产出肥料……
“甘蔗全身都是宝,通过产业链延伸可让每一根甘蔗‘从头甜到尾’。”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钟晓荣谈道。
在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一个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过去一度废弃的蔗渣正按工序流程被加工成可降解餐盒。经相关质检合格后,产品将发往海外市场。
凤庆小湾电站
凤庆小湾镇发展“光伏+苗圃”产业。图/沈文雯 李顺仙
据介绍,原本由蔗渣制成的浆板每吨产值仅3000多元,如今加工成模塑产品,每吨产值提高到约2万元,最高可达10万元,还可直接带动当地近600人就业。
“耿马”傣语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色神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地处西南边境,耿马县气候炎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种植甘蔗作物,是国家51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市)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甘蔗特色县。自2018年以来,全县每年甘蔗产量均在200万吨以上,稳居全国第五、云南第一。
近年来,耿马县紧紧围绕“一根甘蔗吃干榨尽”,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产业发展思路,在蔗糖一二三产业上全面建强基层党组织,助推全县蔗糖产业链做大做强。
在开发“5+N”蔗糖产业链模式的基础上,该县形成了以甘蔗基地为基础,“糖、酒、纸、饲、畜、肥、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
耿马县委常委、副县长夏祥谦表示,按照“产业(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易于管理”的原则,耿马逐步建立糖、茶、果、菜、牛、胶等产业体系为基础的其他特色产业或产业链党建联合体,打造耿马“政产党建联合体”品牌,并使之贯穿于橡胶、茶叶、蔬菜、坚果等各个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之中,贯穿于耿马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不只是甘蔗,针对核桃基地管理粗放、原料标准不统一、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凤庆县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党建引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从强基础、壮主体、活市场、优平台入手,做强生产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三端并举,全力推动核桃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家园。
今天,行走在临沧大地,“桃花源”随处有,且美丽乡村更胜之。临沧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临沧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