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现实痛点与践行路径研究

2023-12-08李丽英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育

李丽英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114)

大学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守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之使命,为党、为国培养所需人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1]。

课程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体系不同,意味着每门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面对的现实痛点及践行的路径亦不同。操舞类课程是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的一个模块,自然要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足“体育强国梦”,发挥自身思政价值与德育功能,自觉承担起培养能够胜任国家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的教育责任。

1 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1.1 立德树人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本质诉求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立德树人是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就提出体育之本在品德塑造。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首在强筋骨,而后调感情、强意志[3],强调德体双修的一体化。蔡元培先生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4]。

以体育人与立德树人虽形式不同,但质上共融。操舞类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具身德育,由身体而心灵[5],让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塑造道德、建构认知等外在行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1.2 将塑造学生价值观、传授专业技能和培养个人能力相结合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

传授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操舞类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评估操舞类课程价值的主要指标。然而,操舞类课程除“强体”的工具价值外,它还具有“育人”“育德”的精神教化价值,只是被单维度、模式化、趋利性束缚了本源与初心。操舞类课程思政是对自身德育价值的重新认知与回归,它将育德和育人的过程深度融入知识技能教学与体育锻炼之中,让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操舞类专业技能练习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强身”与“健心”相统一,推动操舞类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升华。

1.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最优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操舞类课程是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项目模块群,其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进行显性的操舞类专业技能教学,还能隐性地对学生的精神价值进行教化;在操舞类课程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时采取情境教学、游戏与比赛、分组展示等方法对学生身心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单一的结果评价或定量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凸显成绩的定量评价与隐含体育“育人”“育德”的定性评价的有机统一,才能真实反映操舞类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2 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现实痛点

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是操舞类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思政之“盐”在无声无色中融入操舞类专业课程之“水”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它在教学实践中的推进与落实,关键取决于操舞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耦合度。然而,在当前操舞类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的痛点问题,导致其涵纳的思政元素不能充分地在操舞类课程中显现出来,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2.1 操舞类课程思政目标指向不明

精准的课程目标是确保操舞类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基石。相关研究显示[7],许多高校将“四位一体(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统整为各类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未考虑到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目标指向模糊的问题。操舞类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的思政目标有其自身的特殊条件与要求,统而泛的目标忽略了其个性,导致育人目标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无法实现操舞类课程思政育人诉求的深度延展。

2.2 操舞类课程思政元素提取不准

思政元素提取是否精准,是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体系是否合理与成熟的重要判定指标。不同项群类别的技术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是有差异的。在操舞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教学实际,因类而定、因需而定,从而达到育人价值最大化。然而,从目前的操舞类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教学案例等来看,存在思政元素提取不准的问题。比如:有的操舞类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直接将课堂教学、分组练习等组织形式认定为思政元素,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体育精神等界定为思政元素,未深思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维度与指向多重化,严重降低了操舞类课程思政元素提取的精准度。

2.3 操舞类课程思政教师能力不足

体育教师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8]。通过查阅高校体育思政相关文献和走访部分高校发现,高校操舞类体育教师发掘、运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不够,不能将自身学科独特的育人元素适时地、有机地融入操舞类课程之中;改进、创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待激活,部分教师在操舞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是直接将思政材料宣读给学生听,不仅未起到铸魂、修德的育人效果,反使学生“如鲠在喉”[9];内化、升华操舞类课程思政资源的责任意识不强、情怀底蕴不深,部分教师在开展操舞类课程思政过程中过于重视本学科的工具价值,未从理想信念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培养问题,缺乏将自身职业当成“以体育人”的事业的本真追求。

2.4 操舞类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不力

完善的思政育人保障机制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决定性因素。当前,许多高校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举措分派到二级学院自行推进,未从育人全局性视野设计规划,存在保障制度认知度低、“落位”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操舞类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推进。此外,由于操舞类课程思政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思政内容设置与核心架构尚不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欠科学合理,评价标准的育人化缺失。如在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中仍将课堂出勤率、操舞技术动作掌握情况、体测得分作为主要指标,尽管在教学总目标中设置了思政目标,仍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及操舞类课程德育价值与思政育人成效的追踪性评价。

3 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践行路径

3.1 夯实基础:提升高校操舞类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操舞类教师是操舞类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做健体的“学问之师”,更要做培心的“品行之师”[10]。

首先,提升操舞类教师的思政意识。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意识,才会主动寻找思政元素与操舞类专业内容的融入点,才能润物无声地将德育内容融入操舞类教学全过程。可通过政策学习、模块组备课、教学研讨、思政教学大赛等,不断激发操舞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其思政能力;鼓励操舞类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提升自身课堂魅力。

其次,增强操舞类教师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操舞类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还需增强他们对课程自身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建立操舞类课程思政研讨小组,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建设省级或国家级操舞类课程虚拟教研室,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操舞类教学交流活动,整合各级各类操舞类课程思政资源为己所用;构建“帮带”模式,即思政教师与操舞类教师“搭伙”,一对一地开展思政辅导。

最后,提升操舞类教师的思政研究能力。思政教育与操舞类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操舞类教师积极开展体育思政的研究,强化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鼓励操舞类模块组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的科研团队,共同探讨操舞类课程思政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以研促教;鼓励操舞类教师申报课程思政课题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等,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重视成果的转化。

3.2 全面聚焦:联通育人“四大课堂”,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模式

“第一课堂”是指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途径。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精准挖掘操舞类课程思政素材,如以杭州亚运会举办为契机,带领学生观看操舞类项目,学习操舞类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公我”行为,厚植学生的大爱大德;借助已有操舞类精品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资源,推动操舞类课程实践教学[11]。

“第二课堂”是指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首先,举办校园健身操大赛。操舞类课程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是策划人、组织者,也是参赛者,并适时融入爱党、爱国、爱校等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校园环境。其次,组建操舞类项目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精神力量与智慧之光。

“第三课堂”是指校外体育实践。通过社区指导服务、体育公益行、校外比赛等活动,让操舞类课程的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历练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实践促成长。

“第四课堂”是指线上课堂。借力“互联网+”,打造一批线上操舞类思政精品课程,建设操舞类名师网络示范课,推进操舞类项目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反哺线下操舞类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3.3 深度交融:紧紧围绕价值塑造、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推动操舞类专业教学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操舞类课程思政单依靠专业教学镶嵌思政元素已无法满足高校全面育人的要求,需要全局性地开展工作。它要求人们不能只做“背景”,更要具有种好自己“责任田”的主人翁担当。

首先,需打破以课为单元的教学样态,重新塑造操舞类课程的整体结构,使其从“局部知识渗透”走向“整体深度交融”。

其次,深度挖掘操舞类课程自身蕴含的优秀思政资源,并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操舞类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之中。

最后,紧贴“价值塑造、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等工作,推动操舞类专业教学与思政内容的深度交融,打造“德体双修”的操舞类课程思政新格局。

3.4 多元并举:坚持以德为先,建立科学完备的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督评体系是高校体育操舞类课程思政的保障,是开展操舞类教学活动的实践基点。

其一,设定科学的督评目标。操舞类课程思政评价应突破唯成绩的“一元化”藩篱,从操舞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育人资源的整合程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实施效果等多维度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二,多元的督评方式。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相结合,并合理分配各评价的比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身体素质、操舞类技术、创编能力、操舞类相关理论知识可采用定量评价,思政的评价以描述性的定性评价为主。

其三,强化阳性反馈与评价结果的运用。操舞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行为,引导学生改进问题。阳性反馈能向学生传送学习过程中的“发光点”[12],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此外,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操舞类教师进行反思,并对标对表,寻找差距,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推动体育课程与课程教学“主战场”建设,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改进与修订、教材的审定与编校、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制作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设计的重构,并贯穿体育教学、训练、比赛、教研各环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