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3-12-08苗浩然田英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2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苗浩然 田英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3400)

人才是强国建设路上的重要一环,是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现阶段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已成为高质量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供给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导师指导等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创新也在近年来不断推动着改革,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20 年7 月,北京召开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开启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可忽视。当前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划,明确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增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硕士研究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更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伐中体育研究生的必备关键能力[1]。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是储备体育学高精尖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其建设程度也直接影响将我国打造成为体育强国的整体部署程度[2]。然而,我国在体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意识培养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当代研究生科研活动参与度偏低等。该文从新时代教育背景出发,分析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为高校和人才培养单位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目前,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体育硕士和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两大类,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规格3个方面,其培养方向的差异也表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3个方面。学术型体育硕士的培养方向倾向于体育学术研究的创新,注重体育学术思维的培养和体育知识理论的探索创新;专业型体育硕士更加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创新,重点培养其如何运用所学的体育高级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与应用中进行创新[3]。根据二者不同的专业特点,需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提供高端人才支撑。该研究将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界定为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思维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运用自身所学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运动技术训练、课程理论学习与研究、体育科研开发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分为体育创新意识、体育创新技能、体育创新实践、体育科研创新四大构成要素。

2 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层面因素

首先是招生规模方面。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连年扩招,招生规模从1998 年的7.25 万人增加到2022 年的124.25 万人[4]。其中,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自招生开始,在18年里突破到约1.17万人。当下已掀起了一波“考研热潮”,这导致部分研究生对自身所学专业和专业知识技能并不了解,只是盲目地跟风考研。同时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体育硕士研究生读研是想凭借自身更高的学历优势,从而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缺乏对体育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的内在兴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对于体育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会更加侧重于未来有利于自己就业的研究方向,将考研动机变得功利化。也有部分体育硕士研究生仅重视自身运动技术的提升,而对理论知识的研究有所忽视,因而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的分析能力和科研方法的创新能力。

其次是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时间管理方面,由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生拥有相对充裕的空余时间,但是也导致其自我时间管理意识不足,从而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的养成。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沉淀和自主探索意识,高中和本科阶段的“填充式”教学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难以深入思考,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最后是体育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仅关注专项运动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体育科研能力的掌握,在学术理论知识层面钻研较浅、探索力度不够,以致于其学术论文更多是对某一专项运动或运动现象进行探讨,缺乏对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和专业性,许多学生还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批判性思维,写作论文注重数量,轻视质量,而且自学能力较弱,自身理论基础薄弱,更无法与交叉学科进行结合研究。

2.2 导师层面因素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培养人,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方向的指引者,为研究生科研生涯指引前进方向。所以,其对学生培养的涵盖面既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包括对学生发掘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该研究通过梳理总结大量文献后发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如: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规模却没有变化,以至于部分导师的学生数量过多,导致学生指导工作压力过重,导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部分导师由于自身的学术科研项目较少、科研经费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使体育硕士研究生对科研学习的参与度不够,导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不能进行充分的自我创新反思;部分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重视,而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未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性研究[5]。

导师层面还存在思维固化、培养模式无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虽然现阶段众多学校已经关注到并开始重视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导师还尚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仅限于创新能力知识层面的讲授,忽视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热衷“短平快”研究,缺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创新的能力。研究生大多数仅限于导师课题相关的研究,远离学术前沿,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对国际创新能力学术研究平台的接触。

2.3 学校层面因素

在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桥梁。其一,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指引。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需要以设置的课程体系为指引。其二,专业课程是教学体系内容设置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各高校还未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能力培养手段还不够多元化的问题,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过分依赖于导师的指导,创新实践活动不足、创新应用平台资源短缺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在学校的物质环境方面,部分院校的科学实验条件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研究经费短缺,限制了科技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部分院校的科学研究设施不够完善,学生与相关学科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创新的热情。在学校的文化交流方面,科研探索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不够完善,不同院系和学科间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出现障碍,缺少了相关学科之间学术观点的沟通与交流。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高校注重对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其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尚未建立起针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估的考核机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少,拘泥于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激发创新的潜能。以上问题需要各高校顺应新时代教育背景,对体育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优化[6]。

2.4 社会层面因素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环境不良等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提升学历,以此增强未来的就业优势。这就导致了考研目的功利化的问题,很多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认同感不高,很大一部分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缺乏对体育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甚至相当一部分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未来不会从事运动管理和体育教学相关领域。社会对于创新能力的了解程度不够,对创新意识的理解不够充分,许多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系统完善,创新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很大程度上还没能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一些体育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没有进入体育相关行业就业,这会对在校体育硕士研究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校生的研究学习。

此外,在校生还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对体育从业者存在污名化的现象,且存在职业偏见,导致体育社会实验难以展开,这就影响了体育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数据监测情况,让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使其缺乏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利于体育科学研究,更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3.1 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对人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硕士研究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使自己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社会实际所需的全新型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其自身创新意识的转化。自我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前提是具备学习动机,具备学习动机后学生才会去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主动地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当今学术前沿,关注国内外学术热点问题,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7]。其次是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要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才能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化为己用。在时间管理上,不盲目跟风,明确学习目标,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问题意识方面,学生要在科研过程中凭借自身主动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反思,切忌人云亦云。积极参与学术的互动,提升自身对本学科领域的分析能力和对科研方法的创新能力。

3.2 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创建创新能力平台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教学技能是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导师不仅是一种身份象征,更是自身学术水平的体现,其肩负着为国家持续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使命。因此,研究生导师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作为指导方针,根据学术型体育硕士和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二者各有侧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规格,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调整不同的指导模式和培养方案。针对当今日益扩大的研究生规模,对导师队伍规模进行更新、扩大,确保研究生导师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要想建立高水平导师队伍,应建立导师的选拔遴选机制,做好一系列的选拔、考核、监督工作,保持导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挑选学术能力较强、科研水平较高的导师指导学生,提升导师队伍的专业度。鼓励导师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拓宽自身学术视野,扩大学术知识探索渠道,参与更多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组会,及时沟通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科研课题。此外,针对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学生无法全面地参与科研课题的问题,应加大对导师课题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应有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鼓励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升体育硕士研究生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能力。

3.3 营造良好学术创新氛围,健全教育培养机制

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起着关键作用。首先,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大对体育科研资金的投入,确保导师与研究生有着相对稳定的物质保障。同时搭建一个创新、自由、包容的学术交流通道,让更多交叉学科的专业参与其中,定期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让学生拥有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学术思想和流派观念,拓宽学术思维,学会不同角度地看待相关专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建立健全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从以下3 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专业课程设置,在坚持与本科内容相衔接的基础上,要适应国内外创新领域前沿学术水平,抓住学术范围内的前沿热点,拒绝故步自封。根据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方向设立选修课程,遵循全面化、多样化的原则,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学术水平创新意识,摒弃过时、固化的学术科研模式。其次是研究生教学模式上,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定期举办学术成果交流会,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术研讨机会,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研究生管理模式上,健全研究生入学考核标准,严控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对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学术创新成果和实践应用的创新性进行评估。完善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指标,更加重视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让学生在未来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应用到实践中[8]。

3.4 优化科研环境,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优越的科研创新环境是研究生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物质保障,良好的科研创新条件是研究生创造学术成果的必要基础。实验条件的好坏、实验设备的新旧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结果。因此,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研究生期间的学术创新和专业实践创新的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由于体育学科的专业特殊性,学校还应注重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有助于体育硕士研究生将所学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适时调整。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创新能力教育基地和可长期发展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体育硕士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并巩固,以创新为引领,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方位提升其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认识[9]。

3.5 形成改革创新校风,改善社会对体育行业人员认知情况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在某些方面对体育专业相关人员存在着其创造社会效益不大的偏见。这种认知导致了体育行业相关人员就业环境不良的情况,甚至影响了体育学科的初始招生环节,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硕士研究生作为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对高学历的群体,是高质量人才的储备力量。因此,体育硕士研究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维护体育行业群体形象。社会层面也应破除自身对于体育行业的偏见误解,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程度,学会深入了解体育领域,对体育污名化现象进行批评指正,净化社会不正之风。

4 结语

总之,人才是强国建设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是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评估因素之一,而研究生培养单位肩负着为我国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因此,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改革应从个人、导师、高校、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使研究生能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与创新中。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