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招录视角下中药学专业人才选拔与培养
2023-12-07孔令义
刘 睿,孔令义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98)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学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中药学专业人才选拔质量对中药学传承与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揭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单位由“院校”向“院校专业组”“院校专业”转变。变革将专业推到前台,考生填报志愿时由“选大学”向“选专业”转变,专业直接面向考生和家长。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必须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源头上提高招生生源质量,积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中药学人才质量。
1 选拔现状
1.1 考生生源质量
高考改革后,各个专业将不再享受高校综合实力提供的生源质量保护,同一高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录取分数差异也将逐步扩大。考生录取最低位次是评价生源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江苏等6个省份中药学专业高考改革前在理科、改革后在物理类录取最低位次情况。图1结果表明,在新高考改革前后,选取高校的中药学专业录取位次相对平稳,生源质量较为稳定。
Fig. 1 The lowest admission rank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of Science (Physics) Majors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2020 and 2021图1 2020、2021年部分高校中药学专业理科、物理类录取最低位次情况
1.2 考生选科情况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的生源结构相比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前中药学专业录取理科生,知识结构基本一致;而改革后不分文理模式下,由于选考科目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生源的知识结构多元化[2]。以某药科大学为例,2021年录取的432名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中有16种不同的高考选考科目组合。这些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就意味着中药学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基础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将给后期的培养管理带来挑战。
1.3 考生报考意愿
以某药科大学为例,2019~2021年,中药学专业在江苏等省份录取最低位次稳步上升。图2可见,与药学专业相比,中药学录取考生排名位次相对较低,且差距有扩大趋势。如图3所示,在非综改省份,与药学专业相比,中药学专业考生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平均在30%以下。结果表明,相较于药学专业,高校中药学专业考生报考意愿较弱,有较大提升空间。
Fig. 2 The lowest admission ranks for Pharma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majors at 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rom 2019 to 2021图2 2019~2021年某药科大学药学、中药学专业录取最低位次
Fig. 3 The application rates for non-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harma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majors in 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in a give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图3 2019~2021年某药科大学药学、中药学专业非综改省份一志愿报考率
2 影响因素
整体上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中药学专业生源质量较为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专业认可度较高,生源知识结构更加多样。但与药学专业相比,中药学专业一志愿报考率和录取排名位次相对较低,专业认可度相对较低。影响因素主要有行业发展、区域差异、专业建设及招生政策等方面。
2.1 行业发展
在当前以西医为普遍的医疗背景下,西医西药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社会影响力显著高于中医药。社会对中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颇,中药学的学科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同时,中药本身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中药材疗效问题和负面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药的评价[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医疗保健需求逐渐由“治疗”需求向“预防”转化[4],中药在亚健康调理、治疗慢性病、复杂性疾病等方面有着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造福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发挥了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产业正迎来红利窗口期,也将带动中药学专业的发展。
2.2 区域发展
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接受中医药”[5]。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医药资源薄弱,中医药医疗需求较弱,对中医药认知不够深入。经济发达地区优质中医药资源相对集中,中医药发展较为先进,中医药医疗需求更为强烈,对中医药认知相对全面深刻。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对中医药认可程度更高,对中医药相关专业报考意愿更强烈。
如图4所示,以某药科大学为例,中药学专业录取考生中,2019年城镇生源占比61.26%,2020年城镇生源占比65.00%,2021年城镇生源占比64.64%。城镇生源始终高于农村生源,且城镇生源比例呈上升态势,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药学认可程度较高。但与药学专业相比,中药学专业城镇生源比例明显较低。
Fig. 4 Proportion of Urban Students Majoring in Pharmac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t 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from 2019 to 2021图4 2019~2021年某药科大学药学、中药学专业城镇生源占比
2.3 专业建设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对中药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在国家双一流一、二期建设中,有6所高校的中药学学科被评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从医药行业本身出发,有效结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基本需要,使得中药学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中药学专业评估档次位于B-及以上的高校共17所。高校中药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适应人民健康的需求,有助于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与此同时,高校中药学专业建设仍存在支撑平台不足、培养过程质量体系不完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项目影响力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竞争力,影响了考生报考的积极性。
2.4 招生政策
2019年,江苏等省份宣布启动第三批高考改革,选用“3+1+2”改革方案;2021年,正式实施。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以院校专业组作为投档单位的模式应运而生。“院校专业组”是由招生院校根据人才培养自主设置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相同,招生高校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6]。“院校专业组”模式赋予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引导考生聚焦专业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性[7]。
新的招生政策也给各学校的中药学专业生源质量带来挑战,“院校专业组”填报模式使考生填报志愿时由“选大学”向“选专业”转变,对非强势专业造成冲击。非强势专业失去高校投档线保护和引领,与强势专业之间的录取分数差异将逐步扩大,生源质量差异越发显著[8]。以某药科大学为例,2021年该校物理科目类02化学专业组(主要含药学类专业)最低分575分,生源优势明显;03化学或生物专业组(主要含中药学类专业)最低分568分,与02专业组差距较为明显。
3 提升途径
基于上述几个影响因素,目前,高校中药学专业人才选拔还存在一定上升空间。为全面提升中药学专业生源质量,增强考生报考意愿,选拔优秀人才,可实施以下提升途径。
3.1 不断优化招生录取方案
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合理安排专业组录取。近年来,众多高校积极探索大类招生模式,以某药科大学为例,设置药学类、中药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经济管理试验班等大类招生专业。考生进校后,先接受大类通识课程学习,一年以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大类招生有助于吸引专业兴趣尚不明晰的优质生源报考,同时,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坚持科学选才导向,科学设置选科要求。新高考政策实施后,高校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专家学者全面考察不同专业培养要求,科学设置专业选考科目,为提升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学科基础。
主动参与多元录取,提供多样选拔渠道。高校应根据学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建立综合评价体制[9],由被动录取向主动录取转变,畅通多元化人才选拔通道,选拔综合素质优异、有专业特长、对中药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优秀人才。
3.2 充分聚焦中药专业特色
聚焦专业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新高考背景下,招生院校需顺应形势,开放思想,转变宣传重点,充分聚焦中药专业特色。近年来,高校立足新媒体宣传优势,以考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专业科普,激发了考生对中药学专业的报考兴趣;充分利用学术大咖、优秀学子和朋辈导师力量,聚焦专业本质和优势,帮助考生全方位了解中药学专业。
紧跟发展机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药学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广度,是全面改善中药学人才选拔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高校中药学专业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科研、临床割裂式发展的问题,其发展应该与中医学学科理论体系协同支撑发展。当前,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紧抓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生物学、药理毒理学、农学等学科的发展机遇,充分开展多学科深度交叉研究,强化传统中药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现代中药理论,通过解决中药学学科的问题,将最新的科学研究理论、成果等转化成中药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3.3 精准缩小区域报考差异
精准缩小城镇农村区域。对经济欠发达、中医药资源薄弱地区,高校应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医院、药企、校友、在校生等多方力量,提升中药学社会影响力。通过全面科普和前景展示,打响中医药品牌和专业知名度,转变落后地区对中医药的片面认识;抓住特殊宣传契机,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中医药认可度,缩小南北差异。
同时,高校应关注农村考生需求,积极举办科普讲座,全面解读中药学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师资力量、专业资源、发展前景,重点介绍农村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宣传。
3.4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生源结构的多样性给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建立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以实践技能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拔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目前,中药学教育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10],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校需要推进中药学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课程;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授课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尊重中药市场需求,转变培养方式。长期以来,高等中药学教育实行“专才教育”培养模式[11],过于注重学科建设,忽略了市场需求,导致培养的中药学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药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地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中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加强校所、校企、校医合作,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搭建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健全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和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机制。
各高校中药学专业要积极探索新时代中药学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结合中药学专业守正与创新的双重特色,以高考改革为契机,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宣传,讲好专业故事。以高质量的生源和“守正创新 中西融合”的特色培养体系为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办学高校必须不断加强中药学专业宣传、充分聚焦中药学专业特色、持续优化招生录取方案,从源头上提高招生生源质量,培养能够解决国家中医药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能够解决人民健康实际问题的高质量中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