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地区部分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与治理对策研究

2023-12-07孙小龙李美利李月月磨家佳郭利梅贺亚如

粮食加工 2023年6期
关键词:榆林市食品质量农村居民

孙小龙,李美利,安 全,李月月,磨家佳,郭利梅,贺亚如

(榆林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陕西 榆林 719000)

近年来在进一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榆林市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客观上讲,部分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观念不科学,大部分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隐患较大,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的健康, 乡村经济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稳定, 因此加强农村流通领域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1-3]。 目前我国80%以上的食品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都集中在农村地区[4-5],部分农村居民所面临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比城市居民更加突出[6]。通过调研发现榆林市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加工生产以分散的农户小作坊为主, 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基数和食品种类比重较小,农产品销售以小摊贩为主,农村食品市场流通呈现局部分散、聚集程度低的特征,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层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在队伍建设, 监管人员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日常监管任务重,压力大,监管盲区较多,缺乏必要的检测技术支撑。 榆林市部分农村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面临诸多挑战。

以榆林市榆阳区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居民消费方式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产品质量安全、 购买食品关注点及日常市场监管服务质量认知、 消费情况以及消费习惯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并针对目前农村地区食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的突出问题, 探讨如何强化农村地区食品质量安全治理, 以期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 同时,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农村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给予足够多关注, 以便能结合当地监管实际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食品质量安全解决对策。

1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调查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从全区19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53个区居委会,随机选择了4个自然村,这4个行政村处于榆阳腹地,城镇化进程较快,经济活动比较活跃,整体经济水平较好,村个体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 再从每个行政村中随机选择130个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1.1 调查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采用随机问卷调查为主, 结合小组走访调研等形式, 借助相关村委材料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进一步补充,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如表1 所示,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对本辖区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满意程度, 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目前政府日常监管服务的满意程度、 消费情况以及消费偏好等几方面展开调查。问卷调查结束时,共回收530 份问卷,其中437 份为有效问卷。

表1 榆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需求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37 份。 从图1、2 中可知,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较高;年龄分布中占比最大的为26~39 岁。 由图3 可知,30.75%的被调查对象为初中文凭;本科及以上文凭仅为2.5%。 职业情况如图4,家庭务农人员占比最大,为39.0%,其次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 28.5%,19.75%。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习惯及对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如表2 所示。 就居民的食品消费场所而言,选择小型超市、农贸市场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1 %、46.5% , 原因可能是区域内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数量较多,周边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方便,特别古城农贸大市场、沙河口农贸市场等能提供的食品种类丰富,价格相对较低,能较好地满足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购买食品关注点这一问题,24.7 %的人选择了食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71.2 %的人优先考虑价格和产品说明。 表明此次调查中的农村居民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识, 就居民购买食品时主要担心的问题而言,选择5 种答案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8%、26.3 %、48.9 %、16.8 %及8.0 %,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官方新闻和微博、 抖音等新媒体经常就以往违规销售病死畜禽肉及非法添加剂添加问题报道的概率较高。 农村居民对辖区日常食品监管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如表3 所示。 表明农村居民对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基本较为认可; 但是整体服务满意率较低, 对于日常检查执法队伍和专业素质情况而言,34.6 % 的居民认为执法队伍素质较好,48.8 %的居民认为执法队伍素质一般,进一步表明榆林市农村地区食品日常监管队伍素质亟需提高,也期望能够得到政府监管部门重视,努力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服务水平, 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图1 农村购买食品者性别比例

图2 农村居民食品购买者年龄范围

图3 农村购买食品者年龄范围学历分布

图4 农村居民食品购买者职业情况

表2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习惯及对市场上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

表3 农村居民对政府日常食品监管服务的满意程度

2.2 调查中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1 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一般,市场监管覆盖盲区较多

对于榆林市部分农村地区而言, 由于其地理位置因素,农产品、畜牧产品缺少及时科学的检测技术及相应监管服务支持,各种新型添加剂,农、兽药残留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易残留于农产品中且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受利益驱使,存在农产品生产基地(非本地)多施或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导致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加之本市农村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 农村地区成为水产、散养家禽类的主要销售区域,同时政府监管工作的相对滞后,监管覆盖面不够广、监管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等远低于城市平均监管水平, 因此总体上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禽类等食品安全情况隐患较多。

2.1.2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卫生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

目前榆林市农村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大, 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整体食品安全素质不高,尤其是食品上游生产企业多半为小作坊, 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较少,整体生产工艺老化,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多而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安全卫生管理相对薄弱,基本未受到职业卫生相关培训, 普遍缺乏食品卫生安全意识。长期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眼前经济利益的诱惑, 部分乡村食品经营者甚至全凭着自己个人生活经验和利益追求随意从事“三无”食品经营活动。 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得不到重视,容易滋生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2.1.3 农村地区食品批发零售环节隐患突出

食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 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履行进销货查验和索票、索证义务,实际上农村地区很多食品经营者在进销货过程中未能认真查验,对于索证、 索票等常常予以忽略。 销售散装食品,进(销)货台账管理混乱,部分乡村小摊贩或小商店甚至不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时常对一些无商品名称、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食品进行售卖。 对所经营食品从不关注产品保质期、储存条件,对发现的发霉变质、 过保质期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未及时采取召回、下架销毁等措施。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利益违规出售, 尤其在农村生猪屠宰等畜禽肉销售环节,食品安全环节隐患突出。 一些商店食品摆放生熟不分, 与其它非食品、 杂物甚至有毒有害物品混杂堆放, 在批发零售环节混乱无序。

3 榆林农村地区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应对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榆林市农村地区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方面的知识严重欠缺,同时,农村居民通常会从食品的价格出发, 更愿意从农贸市场以及小型超市选购食品,而一般而言,流动摊贩及小型超市等都是日常食品监管工作的薄弱点,食品监管部门应针对目前农村食品监管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监管力度和覆盖层面, 力求农村地区食品监管工作的覆盖面尽可能涵盖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

3.1 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食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和深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食品监管部门需要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和措施,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宣传媒介实现相关知识的宣传。 通过各种新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食品安全常识, 增强广大食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 让食品安全常识和食品安全基本法律法规家喻户晓。 同时应定期更新农村居民常去的农贸市场、流动集市等地的食品安全知识专栏,此外,还可以借助公益宣传片以及文艺汇演等方式,创新知识传播的形式,贴近农村居民实际,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 加强巩固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稳步推进榆林市农村地区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3.2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

面对榆林市农村地区食品经营和流通环节分散、覆盖面广、小作坊加工现状,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准入制度, 包括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规范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对于不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企业和小作坊, 全面禁止其进入到食品的制作、流通以及销售环节任一环节,通过监管部门的“多套组合重拳”,从食品生产源头遏制农村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3.3 明确各主体责任,加大监督保护力度

就目前而言榆林市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点散、量大、环节多、涉及面广,作坊式加工,基本未形成成熟完备、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环节,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经过机构改革和工作磨合,食品安全全流程监管工作已梳理完毕,结束多年食品安全“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农村食品信息通报、联合执法、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类政府资源,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依法从严惩治农村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执法的密切协作,发现问题迅速调查处理,及时通知上游环节查明原因、下游环节控制危害,推动农村食品全程追溯、 检验检测互认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3.4 加大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目前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制约因素之一是政府资金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加大对农村食品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 将农村食品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对从事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和物流配送销售的正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 物流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确保农村优质食品持续稳定供应,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从源头把关食品质量安全,针对种植业中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 要逐步引导农民实现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并要针对养殖业加强治理规范力度, 重点查处兽药残留以及使用违规药品的问题,将农产品带上绿色发展之路。

3.5 建立补充高素质的农村食品监管队伍,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面对农村基层日常食品监管人员严重短缺的监管窘境,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力度, 以此来促使相应监管工作得到全面且规范的落实。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地方政府的监管资源进一步整合,完善相应监管力度建设,明确监管人员的职责, 及时补充基层高素质监管人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监管队伍建设水平,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守护农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3.6 完善多元化社会监督机制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监管体制机制正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 各地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建立健全[8]。要根据农村地方食品流通环节结构特点,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主体,探索建立乡村食品安全预案。 要理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 建议结合地区实际实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软实力,鼓励社会协同、公民参与,同时联合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监督协会等社会监督力量, 进一步督促农村地方食品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结合当地食品监管现状探索创立食品安全“四大员”制度,即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协管员、食品安全信息员和食品安全宣传员,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经常与“四大员”对接,随时掌控和处置乡村食品质量安全态势和问题。 要坚持城乡食品安全一体化监管模式, 注重落实农村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备案登记制度, 避免出现重城轻乡、抓大放小问题,坚决遏制城市问题食品向农村地区乡村转移,切实维护山区农村食品安全秩序,综合利用社会共治、政府监管、协会监督的多元化监督体制,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守护榆林市农村地区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猜你喜欢

榆林市食品质量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叶锐仙作品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