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企业纷纷开出校园店新场景未必能带来好生意
2023-12-07思雨
思雨
从去年开始,以星巴克、瑞幸、蜜雪冰城等为代表的茶咖品牌纷纷涌进校园,甚至达到了“百步一家”的开店密度。归根结底,茶咖这些已经常见于校园的连锁店,餐品制作大多并不复杂,店面空间要求较小,是适宜校园场景的存在,直到新玩家海底捞的入局,让连锁餐饮进校园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今年10月,海底捞首家校园火锅店在西安文理学院开业,相较常规店,校园店菜品的单价、份量都相应进行了缩减。
大学校园何以成了餐企的争夺高地?它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在商场店经营惨淡的情况下,校园店真的值得一试的吗?
努力靠近00后 餐饮企业纷纷进校园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
现如今,消费品行业都在努力向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00后靠近,而最大规模的00后群体就在校园,于是餐饮品牌们便把开店目的地设在了校园。
实际上,最早抢滩这块高地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三大快餐巨头。其中,麦当劳在2013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全国首家校园店,截至目前,麦当劳大学校园店已超60家。肯德基在2021年前后加快了校园店的布局,包括江西首家校园店落地南昌大学、天津则是南开大学海教园学区,以及位于淄博的山东理工大学和河南的郑州大学、黄河水利学院等,而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大学、泰州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有了肯德基或必胜客的身影。
伴随快餐巨头攻略城池的,还有星巴克、瑞幸,单瑞幸咖啡在2020年一年,就开出了300多家校园店。受这一趋势的影响,邮局咖啡也于去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校园店。
除了茶咖品牌,高端连锁火锅品牌海底捞也把店开进了校园。根据海底捞西安文理学院店负责人介绍,海底捞校园店内的火锅套餐价格多在50元左右,相较校外的标准店,校园店锅底更小,菜的分量也少,还提供炒饭、钵钵鸡和炸牛奶等小食,单价在8.8-19.8元。“公司的要求是,不亏本就可以了。我們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后期毕业后,他们更有经济实力的时候就会去吃海底捞。”海底捞西安文理学院店负责人直言。
学生消费水平提升 校园店生意不好做
需要认识到的是,这场餐饮品牌们争先进校园的浪潮拥有一个大前提——以00后为主力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消费力的确大幅提升了。
人大的刘同学介绍,根据其对身边同学的观察,大家普遍家境相似,月生活费基本在2000元以上,可以常点外卖,每周都能在外聚一顿人均百元左右的餐。食堂的价格比起校外相对便宜,不过,一顿快餐基本也要15元上下。
重回校园读书的张同学同样表示,比起早些年,如今的校园食堂确实不算便宜,甚至一份烤冷面、鸡蛋灌饼的价格都和校外差不多,要10元左右。
这就意味着,瑞幸、肯德基们的入驻,从价格上来说,其实与学生原本的消费水平相差不会太大。
中传的张同学也提到,如瑞幸一样的热门茶咖店,每到下课或饭点,点单后都需要排队15分钟以上才能拿到,生意很好。在一个被成千上万年轻人围绕的“围城”内,餐饮品牌们几乎不用愁流量。
不过,如此好事,怎么现在还是少部分连锁品牌选择进了校园?这是因为校园虽好,压力也大。
据团餐网,如今校园租金居高不下。以江苏高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校园内4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年租金已达30万元左右,而除却寒暑假,一年只有9个月的时间能正常营业。此外,如肯德基这类头部品牌,多是渠道加盟方式,加盟商整店购入,还需承担房租,目前,投资一家肯德基校园店约需400万元-600万元。显然,高校生意门槛之高,很难低成本“捡漏”进入。
受三年疫情影响,当下连锁餐企的困境难以想象。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2020年春节期间93%的餐饮企业选择关闭门店,损失惨重。相比2019年春节,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
以海底捞为首的行业龙头,因为体量庞大、现金流充沛,成为了餐饮业的幸存者,但因为逆势开店这一失误决策,导致亏损面一再扩大。仅仅2020年一年,海底捞就新开了544家门店。2021年上半年也保持了夸张的增速,开出了299家新店。扩张失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股价下跌及亏损。2021年2月,海底捞来到市值顶点4544.75亿港元。而仅仅4个月后,“火锅茅”股价直接跳水,蒸发2500亿港元,然后再也没有恢复迹象。截至2023年11月21日,海底捞的股价仅为16.80港元。再来看看业绩,2022年3月23日晚,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的业绩公告,全年亏损高达41.6亿元,几乎是海底捞上市三年来利润的总和。2022年,海底捞年度收入为347.41亿元,净利润为13.73亿元,对比上年度的亏损额约32.48亿元,成功实现扭亏。
虽然现在消费正在复苏、经济正在恢复,但餐饮企业却明显感到盈利越来越难,从一开始的外摆夜市、开出户外露营店,再到现在的开校园店,无非是餐企在拉拢年轻人的路上寻求新解法,最终落实到的“新场景”。不过,正如海底捞校园店的“不求盈利”,该解法显然并不普适,校园店虽好,成本居高与营业时间短等掣肘,只能让大部分品牌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