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东风 大力推动绥德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

2023-12-06李利娜

百花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绥德县绥德石雕

李利娜

2023年1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榜上有名。陕北文化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在于其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陕北人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参与大众实践,经过十年奋斗,现正式被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陕北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古称上郡。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石雕”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項目。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乘国家级陕北生态保护区之东风,大力推动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将对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绥德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绥德县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年来,绥德县秧歌蓬勃发展。无论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社区广场文化活动,还是由政府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春节秧歌汇演,既有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又有秧歌传承发展的必然性。绥德秧歌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形式,找准传统秧歌与新时代生活的连接点,将这一文化优势资源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和自信力量。绥德县组建打造一支正宗、纯朴、最能代表陕北秧歌的表演队伍,吸纳不同年龄、不同角色、不同风格的民间艺人参加,组成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绥德秧歌展演队伍。绥德县以每年的正月十五为契机,举办陕北秧歌文化艺术节,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集中展示陕北秧歌,展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让群众全方位领略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的风采,大力推动了陕北秧歌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二、绥米唢呐

绥米唢呐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几代文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将这块土地上世代传承的中华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从社会各个角落搜集整理成册,将传统唢呐曲牌录制成碟片,追寻梳理出唢呐传承的各个谱系、各个流派,摸底调查全县唢呐乐户、唢呐乐班,组织唢呐乐手培训、参加各种重大演出活动,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绥米唢呐发展到今天,更需与时俱进,我们要吹奏新时代的乐章,吹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跨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做出新贡献的时代号角。

三、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是绥德先民世代传承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审美价值。

古绥德州民先祖,早已在这块土地上用智慧凿石谋生,不断开创人类文明。从古到今,绥德名州古城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更是数不胜数。诸如疏属山巅的“扶苏祠”“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狮,发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以及现代打造的千狮大桥、天下第一石牌楼、石魂广场等人文景观,令人赞叹。

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借得天独厚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术,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造就了数以千计的石雕队伍。今天,在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顺道而行,乘势而上,将近百个石雕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大力推进石雕产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绥德宝宝”石雕品牌,设计制作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门墩石狮、炕头石狮、镇宅石狮,将门墩石狮、镇宅石狮引入千家万户,福泽人民群众。在部分地方,打造以石雕建造为主的民俗文化大院,如石大门、石围墙、石台阶、石床、石凳、石碾、石磨、石窗台、石炕楞(炕沿),把绥德石雕、唢呐、剪纸、柳编、餐饮、民居等优秀民间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中,讲好天下名州故事,传播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文化生态。

在全面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强劲东风下,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发展规划,找准切入点,顺势而上,奋发有为,为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做出新的贡献。

(绥德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绥德县绥德石雕
绥德站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七十年成果丰硕
绥德怎不名天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绥德县文化馆2021年绥德县文化馆“春节非遗线上展”系列活动邀您一起过大年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增减挂钩项目土地复垦后耕地适宜性评价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榆林市政府考核组赴绥德县考核食品安全工作
同一种方法巧证两个不等式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