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认输的华为老将——余承东
2023-12-06
作为华为董事会核心成员,余承东有“两副面孔”。对内,他是“余疯子”,总提出一些疯狂的想法;对外,他被称为“余大嘴”,是因为他太爱“吹牛”。
不达目的不罢休
1969年,余承东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生长在艰苦环境中,余承东总有股不服输的心劲。这种“不能输”的劲头被他用到学习上,换来了好成绩。但在父亲眼中,卷子上的一百分远没有下地干活重要,所以在余承东升入高中后,他几次提出让余承东放弃学业,回家种地。为此,余承东和父亲谈判多次,最终达成共识——农忙时回家帮忙,农闲时去学校读书。余承东也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在学校,他从餐费里省出钱来买书,只啃从家里带来的粗面窝头。
1987年,余承东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大学毕业后,余承东留校工作两年,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去深圳时,被这座城市的活力吸引,跑去应聘当时只有200多人的华为,并顺利通过面试。当余承东决定加入华为时,身边出现了许多反对意见。可余承东一旦作出了决定,就不会轻易动摇。就这样,1993年,24岁的余承东正式进入华为,岗位是技术员,每月工资800块。谁也没想到,这个说着一口安徽话、笑声很响亮的小伙子,日后会成为搅动华为风云的重要人物。
在华为内部,余承东有个别名“余疯子”。因为他总是提出看起来不切实际的计划,且一旦认定,便不达目的不罢休。余承东是华为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人员。1998年,他在华为内部创建了无线电通信部门,将目光投向3G业务。当时,没人看好这项业务,一是因为通信行业技术门槛高,二是因为相关研发需要斥资60亿元。但任正非决定支持余承东。
2003年,余承东带着产品前往欧洲,尝试打开发达国家市场。但华为没名气、体量小,几乎没有公司愿意合作。吃了几个月闭门羹后,终于有一家法国小型运营商愿意与华为合作。沟通中,余承东发现,彼时国际上的3G基站十分笨重,运输和维护成本高,于是,他提出要带领团队研发分体式基站。这一决定在华为内部引起了极大的反对,毕竟上一轮研发投入的60亿元还没赚回来。任正非决定再赌一把,最终,余承东仅用半年时间就带领团队研发出一个信号更强、体积更小的分体式基站,引起极大关注,华为也凭此跟荷兰签订了价值2500万元的订单,打响了在欧洲的名声。之后,余承东乘胜追击,在2007年开发出可以共享2G、3G、4G的第四代基站,彻底奠定了华为的地位。
当余承东在欧美市场干得热火朝天时,任正非却将他调回,让他负责华为手机业务。华为最初生产的大多是贴牌手机,随着高性能品牌手机出现,华为手机出货量年年倒退。2011年,余承东接了这块烫手山芋。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上任后,仅一把火就烧了原来的草原——他砍掉了90%的贴牌机、功能机以及低端机业务,立志进军高端市场。他说:“我们不会是大众集团中的大众,至少要是奥迪,或者成为保时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余承东的这个决策,让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和营业收入飞速下滑。企业高层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任正非不得不公开表态:“不支持余承东,就是不支持我。”然而,纵使有了任正非的“尚方宝剑”,最初那两年,余承东也走得十分困难。他自己承认:“那两年太糟了,生产手机利润率还不如银行贷款利率。” 2013年,投注了余承东全部心血的华为P6作为当时“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机”正式发布。在P6之前,华为手机的最高销量从未超过100万部,而那一年,华为P6最终卖出400万部,余承东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吹下的“牛”基本都实现了
在华为内部被称为“余疯子”的余承东,到了大众面前,又有了一个绰号“余大嘴”。
他常在新品发布会上或采访中语出惊人。比如,2012年华为手机还未作出任何成绩时,他就夸下海口,要在将来成为世界第一。余承东最出名的事迹,是在一场发布会上用10余个“遥遥领先”来描述华为产品。后来有人问他,如果被当面叫“余大嘴”会不会生气,余承东回复:“不会,因为我当时吹下的牛,后面看都基本实现了。”
2021年,余承东不再说“遥遥领先”。他说:“大家都知道,因为美国的四轮制裁,我们的5G芯片只能当4G用。”那几乎是余承东与整个华为的至暗时刻。很多人讓余承东放弃,但他决不妥协。这两年,余承东加班的频率比之前还高了许多。当绕不开的困难只增不减时,他常常晚上在马路上散步,走到次日天亮,回去继续上班。他基本放弃了生活中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短短两年,他的头上冒出许多白发。但好在,黑暗终究散去。
今年8月4日,在华为的一场发布会上,身为华为常务董事的余承东极有深意地提到华为手机“正走在回归的路上”。他说:“回首望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25天后,华为Mate 60 Pro手机毫无预兆地宣布开售。华为迎来一片全新的辽阔景色。
(摘自《时代邮刊》东野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