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评价探讨
2023-12-06许世勇
许世勇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而且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变革。文章阐述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功能、内容、方法等,并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将教学评价的指标划分为常规指标和信息化指标,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了常规评价量表和信息化评价量表,以便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3)24-0010-0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科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形成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科教学的现代化、学习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并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指标。基于此,笔者在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问题,创设了常规指标和信息化指标,以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调节、激励、反馈等功能。
一、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片面,大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心理素质、能力发展的评价,忽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动态评价、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方法、方式比较单调,过于强调纸笔测验结果评价;评价主体较单一,缺少多元主体的评价形式;缺少信息技术的支撑,评价手段、评价工具不够完善,数据收集不够全面,结果分析、统计不够科学。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要解决上述问题,将评价的功能转向侧重促进师生的发展,侧重量化评价。评价既要关注信息化、个性化学习,又要关注信息化互动、协作化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是以“教学融合”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结果为信息化教学决策提供服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融合的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一)诊断鉴定功能
教师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收集、分析学生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融合教学的成效、问题作出判断。教师由此了解教学各个环节的“好坏”,诊断“教学融合”的有效性和深度,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改进措施。
(二)目标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引导着教师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学习。评价把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导向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激励功能
信息化评价将激励教师开启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熟练地利用教学资源和手段,借助图像、视频、动画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感性化、具体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开启信息化学习,自主探讨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馈和改进功能
通过评价,分析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相关的教学活动,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借此教师分析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实时调整学习方式和内容。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开展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也是评价的工具。按照评价标准,可以对教学进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评价也要进行创新,以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由此可以进行信息化诊断性评价、信息化教学过程动态评价、信息化综合性评价。
(一)强化信息化诊断性评价的功能
在进行“教学融合”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对教学进行预设,对整体学情、学生个体、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对可能出现的因素做出教学预判,完善课前方案,调整教学过程。
(二)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动态评价
通过信息化教学过程动态评价,教师全程实时动态掌控教学过程及出现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反馈信息改变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实现教学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信息化,通过大数据跟踪、收集评价对象的学习信息,分析其学习情况,提供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信息反馈,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改进功能,确保教学融合的效果和效率。
(三)进行信息化综合性评价
教学评价要全面、客观。信息化综合性评价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综合面向学生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的评价,它可使“教学融合”评价更加客观和有效。教学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等,还要注重评价主体和手段的多样化。一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内容,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等信息,动态分析、综合评估学生的努力程度等,纵向比较分析学生的变化情况,从心理方面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评价,教学评价手段实现信息化试题测试与现实性实践操作、面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四、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得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评价内容,还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导向和价值取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且要明确、具体、可行、可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情的要求,要联系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拓展。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要体现信息化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评价中要关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图,关注教学课件中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教学课件制作的信息化水平等。
(三)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组织各个教学环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需要重视信息化教学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够促进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否能够促进信息化交流互动。
(四)教师素养和学生发展评价
评价要关注教师的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需要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发展、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信息技术应用评价
“教学融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学评价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常规的教学情况,而且要关注教学的“深度融合”情况,评价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信息化操作能力、信息技术使用效果等情况。因此,根据评价内容,在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上,应将指标分为常规指标、信息化指标。
(一)常规指标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常规指标,主要有教学设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以及学生素养、教师素养、教学反馈、教学反思。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且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需要激起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量身定做”的设计,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需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能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融合”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素养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可通过分析、评定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评价指标需要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展示教学资源,做虚拟实验和学习探究等;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测验等,收集、处理、分析数据;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习、评价、交流互动的工具。因此,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关注“教学融合”的深度和效果、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等。教师有效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促成教师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信息化指标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反馈方式、交流方式、测验方式的变化,考虑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考虑资源呈现、设备操作和技术规范等。
六、教学评价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分为常规评价和信息化评价两个方面,根据相应的内容分别建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常规评价量表(以下简称“常规评价量表”)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评价量表(以下简称“信息化评价量表”)。这两个评价量表组成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系统,该系统分为三个层级指标。一级指标有常规指标和信息化指标,它们各自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细化。根据一定的联系、功能,对这些指标进行设计,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价模型。
(一)“常规评价量表”
常规指标重在常规教学评价,但是也含有“信息技术”的因素。“常规评价量表”的二级指标包括七个方面:
(1)教学设计,权重10分,三级指标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媒体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训练设计等;(2)教学过程,权重30分,三级指标有教学环境、结构、内容、活动、环节、方法及思想教育等;(3)教师素养,权重10分,三级指标有教育观念、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应变等;(4)学生素养,权重10分,三级指标有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参与程度、学习方式等;(5)教学效果,权重30分,三级指标有教学目标、课堂氛围、媒体意义等;(6)教学反馈,权重5分;(7)教学反思,权重5分。
“常规评价量表”偏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虽然教学过程的权重是30分,但是教师素养、学生素养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学过程评價的权重有50分。
(二)“信息化评价量表”
信息化指标重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重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信息化评价量表”中的信息化指标可分解为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资源呈现(权重20分):资源呈现适时、适宜,讲演结合;课件运行流畅,操作简便,播放可控、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
2.信息化学习方式(权重30分):利用人机交互方式,开展个别化辅导;学生以教学资源为载体,开展信息化交流互动、信息化协作学习、信息化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3.信息化检测(权重20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检测,发布学习成果,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4.信息化设备操作(权重20分):教学设备应用适度、恰当,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5.信息化技术规范(权重10分):画面简洁、美观,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形象直观,图像、动画、文字等设计合理,术语规范,无干扰因素,信息完整。
两个评价量表的满分各是100分。“常规评价量表”和“信息化评价量表”同时应用于教学评价,评价满分是100分。评价得分=“常规评价量表”得分×60%+“信息化评价量表”得分×40%。评价等级划分为: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89分为良好,50~69分为一般,49分以下为差。任课教师可以进行课后反思,发表自评意见;评课者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做出客观的评价,认真对照评价量表打分,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以此加深教学融合的深度,实现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宗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J].人民教育,2020(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