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宿管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生活习惯
2023-12-06苏诺尔
苏诺尔
[摘 要]文章在分析寄宿生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宿舍管理工作中进行德育与心育工作的具体策略:提高宿管教师或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寄宿生的成长,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章制度,建立师生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多换位思考,组织开展宿舍集体活动。
[关键词]宿管工作;德育;心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4-0080-0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想把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不能只依赖课堂教育,而是要将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从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着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在我国,寄宿制是一种常见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不仅缓解了部分家庭的矛盾和压力,而且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教育部从很早便提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意见,积极推动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大多数寄宿制中小学校的住宿条件都达到了标准水平。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独立的寄宿生活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多种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生活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寄宿制学校除要重视“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宿舍居住环境外,还要重视“软件”建设。只有“硬件”与“软件”兼顾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何为“软件”?笔者认为,在寄宿制学校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心理辅导就是必要的“软件”。
一、寄宿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构成变得越发单一。目前来看,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占比较高,这些孩子被家长视为“掌中明珠”“心头宝”。 虽然学校一直都在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但部分学生还是会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在寄宿制学校中,比起其他教学场所,宿舍在学校的功能与定位更接近于“家”,但其和家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如果有学生把在家的状态完全带入宿舍这个集体场所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他人休息的时候大声说话、整理东西或进出宿舍,随意使用或摆动他人的东西等。有的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时也毫不在意,认为自己的事最重要。这种行为如不加以改正,可能会导致舍友之间出现多种矛盾,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宿舍里每名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同理心
与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出现的是缺乏同理心。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的理解,泛指換位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同理心,就很容易出现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在乎文明公约、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比如,在宿舍里乱丢垃圾、不服从宿管人员的管理、对其他同学的家长或保洁人员没有礼貌等。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平时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一直要求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道德高尚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些学生做不到。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或者说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凡事以自身的利益与感受作为出发点,只重视个人利益;二是部分学生虽然“学到”“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并没真正把这些好的行为品质内化,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仅把这些榜样行为当作是书中故事,并没有在生活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自控能力不强
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他们做事容易受情绪影响。有些学生在家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他们融入宿舍生活时,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此外,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有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遵守宿舍规章制度的情况,如不按时就寝、不做值日、抽烟、打架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引发人际间的矛盾。
(四)集体意识不够
由于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有的住宿生对“宿舍”这个集体的认同感不强,没有把宿舍看作是一个需要共同维护的集体。在集体意识不强的宿舍中,宿舍成员经常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遇到问题也更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如,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来不及做值日的时候,宿舍内的其他同学不会主动帮助其完成值日。当教师批评他们宿舍时,他们会把责任推到没有完成值日的学生身上,而不会认识到宿舍是一个集体,集体的利益需要每个成员来维护。这种缺乏集体意识、集体归属感的环境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在给其带来不良情绪的同时也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五)矛盾心理的困扰
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的觉醒期,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生活经验或能力不足而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容易被一些矛盾的心态所困扰。在集体生活中,部分中学生既想保持自己的个性,又渴望被群体接受和认可,融入集体中。对于寄宿生来说,良好的宿舍关系有助于其走出这种矛盾的心理困境。也有部分学生因自理能力不足、不能遵从宿舍的规章制度、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而无法适应住宿生活,从而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学校应妥善利用宿舍管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也是学校管理工作、德育与心育工作中不应忽视的一环。
二、在宿舍管理工作中开展德育与心育工作
(一)提高宿舍管理教师或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
目前,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依然以“管教”为主,部分学校在安排宿舍管理人员时倾向于选用年龄较大的临退休老教师或者聘用人员。部分宿舍管理人员采用的管理方法老旧、死板,管理技巧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候宿管人员的管教方式、态度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与逆反心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可能会起到快速“震慑”学生的作用,但却无法让学生由衷地信服,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与心育的目的。这时,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加强对宿管人员的管理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外,还应对宿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能力。让宿管人员从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值班,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寄宿生的成长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聘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将宿管工作纳入其中,为寄宿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寄宿生的家庭、学习与心理情况,预防寄宿生因心理困境引发的危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教师应定时为寄宿生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把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宿管教师共同帮助寄宿生提高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此外,学校也应为寄宿生的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和亲子教育建议,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关心寄宿生、如何正确与寄宿生沟通、如何与学校配合帮助寄宿生成长。
(三)应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章制度
学校在制定宿舍管理规章制度时,不能仅考虑如何快速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更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生活习惯。这些规章制度应既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过于“松散”或过于“军事化”的管理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宿管工作中,不能让宿管制度、宿管人员成为学生的对立面,要引导学生主动把宿舍管理制度当成宿舍“生活指南”,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份“生活指南”,明白如何在集体环境中生活、学习、承担责任、与他人沟通等。要从分析规章制度中让学生明白,被期望的和不被期望的行为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在对违反宿舍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向其解释规章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违反规章制度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让学生内化这些规章制度。
此外,在对宿舍进行管理时应建立奖惩制度,帮助学生强化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优秀的宿舍应采取多种鼓励方式,比如通报表扬、颁发流动红旗等;对那些未合格的宿舍进行批评教育时,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让全体宿舍成员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奖惩的时候,应赏罚分明、重赏轻罚,同时要明确奖惩细则,让学生清楚知道为什么获得奖励、为什么受到惩罚,什么行为是被认可的、什么行为应该及时改正。
(四)建立师生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尊重是相互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師。学生除了要尊重教师,还应尊重其他宿舍管理人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工作不分高低,劳动光荣,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者,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
(五)鼓励学生多换位思考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明白在集体环境中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是不可取的。宿舍是一个集体,如果每个人都想完全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时就会发生矛盾。换位思考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与结论。当获得不同的感受与结论时,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他人的处境,理解对方的行为。换位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的过程。换位思考比起教师的直接教育可能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当宿舍里每个人都懂得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他人时,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让宿舍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六)组织开展宿舍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学校可以在宿舍里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如卫生评比、纪律评比、文化评比等,或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如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等。学校通过开展宿舍集体活动,为学生设置共同的奋斗目标,给学生提供既可以展示自我,又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机会,让学生从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同时获得归属感、安全感、集体荣誉感等积极体验,这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
三、结语
宿舍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学校德育、心育工作不应忽视的阵地。宿舍环境、人际关系、宿管人员(教师)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都会对寄宿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耿鹏飞.新时期中学宿舍管理的价值定位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6):75.
[2] 王兴伟,刘辉.浅谈中学生宿舍管理:以海口市农垦中学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85-86.
[3] 钟剑涛.高中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研究[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9):56-57.
[4] 宋金秋. 寄宿制中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5] 李才.全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