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善甫的中华传统文化观

2023-12-06郝一凡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华现代化民族

◎郝一凡

■周善甫《大道之行》的创作背景

第一,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化”思想由西方发源并迅速向全球扩张,其以工业化、市场化、资源合理化为主,由此出现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促使人类思想得到了解放,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杜维明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中国”论断。他指出:“中华文明的再生是否也应包括文化的再生?”这无疑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环顾世界,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相继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是他们仍旧保留着部分传统,比如,日本保留了传统的服饰、剑道、武士文化等,并对传统进行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因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人员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更是成为文化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因素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传统因素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的性质如何定义?这些问题的提出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第二,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化领域出现了更加多元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声音,这对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出了重大挑战,影响了社会秩序、伦理道德、金融、生态、外交等领域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系列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包含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认知形式,对和谐、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改革与创新的政治智慧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解释,这在今天仍然很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由多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共同体,迫切需要在促进文明社会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价值。

第三,文明与现代化共同发展的需要。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演进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传统因素有利于现代化推进,并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合理解释。同时,现代化进程又促进了文化的迭代更新,促使人类文明得到新的发展,可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并探究其新含义。周善甫先生认为,现代文明不仅包括经济、科技,还包含社会文明。人们要有文化能力、伦理道德以及精神文明,以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终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本主义和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促进个人和社群之间进行良性互动,是道德伦理的精神纽带,并逐渐内化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代化是否与传统因素相对立,周善甫先生在《大道之行》中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使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得以凸显。

■周善甫的中华传统文化观

周善甫先生认为,儒家文化为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提供了精神资源。在“木本水源”篇,周善甫先生分析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促使中国长治久安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第一,中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广袤,可以为百姓生存提供充足的资源;第二,中国人克勤克俭,护惜友邻;第三,同姓不婚的先制有利于优生优育,提升后代质量;第四,德治教化的形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得以形成并广为传播。

通过对尧、舜、禹在位的时间及治理经验进行总结,周善甫得出“唯有得民心,才可孕育出宽容和平的文化”的结论。自孔子开始,我国便注重“礼仪”,孔子所著的《春秋》开创了由平民学者对社会进行评论并推动教育发展的先河。相比西方文化推崇“个人”和“自由”,儒学更侧重“集体”和“团结”。在西方文化中,竞争、独立、隐私等观念极强,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争斗、战争的出现。为了减少冲突,西方国家推崇宗教,通过教义唤醒人们的善念并以此订立契约。周善甫先生指出,西方文化是以人的“权利自保”为前提形成的行为被动的文化,因此需要宗教、政治性法律来维系认同感;而中国文化是以“仁爱和平”为基调形成的行为主动的文化,是由百姓共同形成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集体性、大同性”,不可忽视儒学为中国社会提供的深度精神滋养。

周善甫先生明晰了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阐明其教育观念:“既要有对美的认识,还要为善最乐。”真善美是人性的重要内容,要想实现“仁和大同”,就要保持人性,同时也要对人性进行约束。这是因为人包含“动物性和人性”两种性质。人的生理需求和本能使得人带有“动物性”,容易出现私欲、贪念等恶念,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品格和修养。

周善甫先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大道之行》一书中分析了工业发展过快的弊端,强调工业不可取代农业,农业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支撑,还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产业。工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失衡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我国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周善甫中华传统文化观的启示和意义

周善甫先生聚焦20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发展,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因素的传承、发展和彰显特色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意义

周善甫先生回顾并总结了商朝以来国家建立、民族聚居发展的历史,对各个朝代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这一总结和梳理有助于推动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历史,传递“大同”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现实意义

《大道之行》一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肯定,展现了周善甫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大道之行》第一篇“木本水源”中,周善甫先生提出,“大自然有其不易之当然,也有其可易的或然;而人群乃得有参赞化育之应然。所以敬天而不信神,自强而不自恣,相信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无私福。于是形成安土重迁、乐群尚礼、勤俭好学、诚实平正的心理倾向”。这一论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合理性、历史性和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生命力都将接受新的时代考验。在全球化潮流中,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文化,是当下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周善甫先生在《大道之行》中多次提到,“希望能重振民族的自信,以传统的价值观,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论述对文化发展的启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在于培根铸魂,以优秀文化推动人的进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必须发挥作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全社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道之行》一书以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为主线。马克思提出,文化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文化可以促使人实现“自我扬弃”。由此,周善甫先生“以文化人”的观念也蕴含了马克思的文化观念。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对人的行为、思维方式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落后的文化会束缚人的思想,扭曲人的价值观,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水平。聚焦于人的实践探究人的本质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周善甫先生对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进步、融合发展,主要源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进程中,“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状况将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黏合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56个民族的机械黏合,而是在深层文化基因的互相影响、互相嵌入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周善甫先生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关系的论述表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周善甫先生还在书中分析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大力发展工业、交通业,忽视农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污染问题。他认为巩固农业发展,确保粮食供应才能实现国家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一观点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践证明,始终把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中华文明历经变化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只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周善甫先生“重振民族自信”“以传统的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各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繁荣”等观点,为当代人探寻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源,夯实文化自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