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优化

2023-12-06扶京菊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空间建设文化

◎扶京菊

当前,城市与农村的文化空间面临着环境污染、过度商业化、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低、文脉断裂、发展创新观念不强、文化人才缺乏、文化品牌与影响力有限的内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建设与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改善当前文化发展现状、拓展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城乡环境特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在调查民意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探索出符合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政策要求

参照“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十三五”期间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全民阅读推广、文化空间建设等系列发展成果,“十四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在建设理念上应当体现均等化,在功能打造上体现智慧化,在服务内容上体现特色化。

建设理念:均等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2020—2035年要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推进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城乡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文化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保证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均衡,更要体现出受众的均等性,确保各类群体都平等地享有体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权利。

功能打造:智慧化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丰富了其发展方式,拓宽了其发展渠道。因此,应当充分合理地利用智慧化手段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与智慧化手段在新型文化空间的完美融合,这是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重中之重。

服务内容:特色化

深度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打造文化空间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内容特色化的必然要求。“特色化”指的不仅是空间文化服务内容具有特色,同时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打造、服务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也创造性地运用新颖方法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色化。

■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方向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再仅仅承载空间文化交往功能,而是将商业活动、个人媒体社交、娱乐休闲、城市形象工程等拥有不同利益导向的主体、不同活动层次的社会表征都聚集复合于此空间之内。”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如火如荼,涌现出许多性质各异、类型不同、功能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按照空间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公共阅读空间和公益学习空间;按照服务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和商圈文化空间;按照地域不同可以划分为基层文化空间和乡村文化空间。以下分别进行具体阐述。

公共阅读空间和公益学习空间

公共阅读空间主要向公众提供文献与数字资源查阅、书籍借阅服务,还有文化交流、教育培训、阅读推广等功能,如洛阳的河洛书苑、郑州的郑品书社等。这类文化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提供阅读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因此,其需要及时更新书籍和数字化信息资源,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以满足公众对最新知识与信息的需求。

公益学习空间主要是面向公众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为公众提供图书、报纸、期刊等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料,是集阅读、学习、公益讲座、辅导、交流、考试于一体的多功能、一体式、普适性公益学习空间。公益学习空间应当营造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提供功能齐全的自助式服务,24小时全天开放,同时需要提供朗读区、饮水区、休息区、娱乐区等功能服务区,以便公众体验沉浸式学习,让这里的一方小天地成为公众的“自在空间”和“心灵港湾”。

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和商圈文化空间

文博艺术空间主要是指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以展览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场所和剧院、剧场等以演艺为核心的空间场所,如重庆市建川博物馆、上海市玻璃博物馆等。这类文化空间以成系列、有主题的文化展示方式呈现,应当做到主题设计富有创新性与吸引力,在满足相关专业人士文化需求的同时与大众的接受水平相契合,以便扩大展览或演出的受众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跨界文化空间多以文化创业园或创意产业集群的方式出现,能够为社会上具有文化性质的创业群体提供经营场所、配套措施和后勤保障,同时将企业、政策以及各类资源等高度融合,深度打造集舒适办公环境、优雅商务区、潮流休闲娱乐区等于一体的,与普通写字楼或格子间不同的创意元素。建设跨界文化空间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政府的政策扶持、创意企业的招募、区域的选址、空间环境的设计、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定位、后勤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合理规划,以便免除创意企业的后顾之忧,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形成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园区内形成持续的创新合力。

商圈文化空间是指在城市商业综合体中挖掘文化潜能,将商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体验型文化服务空间,即商业与文化相交融的文化空间。这类文化空间采用了“文化艺术+沉浸式体验+商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当文化中包含过多的商业成分,可能会遭到公众的反感,所以可以将文化与商业合理融合,做到以商促文,以文促商,打造与社会适配又能满足大众需求的沉浸式文化空间。

基层文化空间和乡村文化空间

基层文化空间主要分布在基层社区、街道,为社区居民进行文化交流、阅读、学习提供舒适的场所,同时也能做到让居民出门即与“文化”相遇。其依托基层文化空间设施,以场景式导入、近距离接触为特色,能够让居民体验到内涵丰富的沉浸式文化形式。基层文化空间不论是空间设计、内容布局还是服务功能,都应以亲民、便民、惠民为主,可以面向社区居民征集设计方案,也可以以社区特色文化、非遗、名人等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打造,以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居民审美水平。

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地点在乡村,在明确乡村的定位之后,还应尊重自然生态,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这类文化空间的建设重点在于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农耕文化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比如,信阳新县丁李湾是典型的山水村落、明清古建筑群,当地有传统舞狮、划旱船、地灯戏、南冲民歌、大鼓书等表演,还有农耕家具、老式剃头、豫南刺绣、老法织布、纺线竹编、祖传面灯、传统灯笼等传统农具和非遗手工艺。乡村文化空间可以以旧址遗址、古建筑、文化广场等为依托,注入当地传统手工艺等地方文化资源,体现乡土文化气息,在促进文旅融合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开会、交流互动、接待客人的场地,从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发展。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具体发展策略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同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不再受限于某个固定的空间区域,不再拘泥于某些固定服务项目,也不再专注于一种发展业态,而是与民众的发展需求有效结合,集艺术、阅读、展览、餐饮于一体,融合科学技术,多功能、多维度、多方面契合城市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创新赋能,重塑公共文化空间。下面从设计理念、规划布局、组织建设、内容项目、管理队伍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具体的策略。

设计理念: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应具备可持续性

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会更多地融入数字技术。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文化发展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移动空间或云空间,让“文化空间”能够跳出物理建筑的有限空间,形成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以知识传播为内容的空间,同时注重人的参与。例如,佛山市的“邻里图书馆”由社区邻里共同参与,注重家庭阅读推广,社区居民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地点。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以此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智慧化,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从而推动该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涉及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空间规划学、建筑美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文化性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需求;借助文化地理学和空间规划学知识,可以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对地理空间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更好地结合建筑美学的知识设计出舒适怡人的文化空间。

地域不同,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便不同。考察调研地域特色文化,深入分析其内涵,充分挖掘其价值,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其相结合,有助于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将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号召地方组织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唤醒民众脑海深处的地域文化记忆,从而在更好地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传承弘扬地域文化。

组织建设:建立馆舍联盟和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合作共建是共享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化和特色化程度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需要专业的组织或机构部门统筹协调。城乡现有的各类文化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的资源都相当丰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之形成联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整合现有资源,立足于全局进行统筹调配,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内容项目:创新打造特色、新颖的多元化融合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要求注重“人”,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打造极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创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也需要在实现文旅融合、文商融合的同时深度解读各类文化的内涵,让文化“活”起来,让人参与进来,将人性化、舒适度和普适性标准贯穿空间建设的始终;同时以相关政策为依托,牢牢抓住现有的发展契机,借助政府、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深度开发文化资源,以受众为切入点,重点融入与文化空间适配度更高的特色文化。

管理队伍:汇聚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团队,实现空间高效管理

2015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要在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其本着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的宗旨服务大众,能够充分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要求全面连接社会资源要素,实现政府的工作角色转变、工作方式转型。

目前,解决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不平衡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号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与政府形成长期合作、良性互动和互利互惠的关系。目前,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方式丰富多样。许多城市书房或文化驿站都是由社会组织出资建设场地,由政府统一规划配备相关文化服务项目和配套设施;还有些由社会组织设计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行方案,通过竞标的方式竞选出最优者,由政府出资进行建设;也有的是政府按照统一样式建设文化空间,之后招募志愿者负责日常运行和管理等。总之,文化空间的构建需要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以及相关管理资源。政府在其中起到政策扶持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参与主体则表现出多样性,包括文化企业、民间组织、商业团队、个人志愿者等,这些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各自适合的运行模式。

综上所述,当下是新兴技术与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手段的日益勃兴带来了文化空间服务效能和内容的与时俱进,其也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盾。不论是在经营管理层面还是在文化发展层面,参与元素的多元化和融合性都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核心与重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是国家政策推进和全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方面推动城乡发展,实现以文化人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猜你喜欢

空间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