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的赣州市赣县区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

2023-12-06许雅楠孟羽嘉

乡村科技 2023年17期
关键词:林田湖驳岸整治

许雅楠 孟羽嘉 孙 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

0 引言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指导下,我国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问题研究[1-4]。刘威尔等[2]探索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思想。王波等[3]针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这些研究均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且应综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

乡村振兴需要根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持续释放乡村发展活力。农村地区开展自然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结合农村土地优化利用、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文化保护、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同步实施、统筹治理。然而,农村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涉及范围广,工程措施多,特别是偏远山区还面临资金有限的问题。因此,如何在节约资金情况下,全面实现治理目标,同时改善乡村风貌,是我国当下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难点问题。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尝试探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在我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路径。

近年来,赣州市一直积极落实“两山”理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探索科学创新生态修复之路,并入选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赣县区始终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遵循“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的治理要求,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安全型及生态旅游型等多样化小流域建设,让农村地区逐步实现了生态秀丽、产业兴旺、人民富裕。

1 项目实施区域基本现状

1.1 自然概况

土地整治区域所在的小流域属于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赣江流域,位于江西省赣县区北部的三溪乡,涉及寨九坳村、下浓村两个建制村,治理总面积为331.99 hm2。土地整治区域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层峦叠嶂,迂回起伏;地面坡度在25°~35°,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自然肥力较低,酸性偏强;土层厚度为70~90 cm,土壤腐殖质厚度为5~10 cm,植物生长所需营养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98.0 mm,多年平均气温为19.8 ℃,多年平均蒸发量1 573.8 mm,年无霜期285 d。

1.2 水土流失现状

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中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范围,土地整治区域所在的小流域地处南方红壤丘陵区,属赣南山地保土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寨九坳村内河道两岸水土流失较严重,局部河段河面较窄,驳岸坡度较大,地表裸露,灌木地被层植被稀少,易受到冲刷。下浓村周边山体坡面水土流失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227.94 hm2。

1.3 村庄环境现状

土地整治区域的村庄污水主要来源于养殖等生产污水,以及厨余、洗涤等生活污水。村庄污水经过三级式化粪池处理后,经过排水沟渠直接排入小溪河,污水中的氨氮、磷等污染物降低了河流水质。村内虽有香樟等大乔木,但是野生杂灌草长势旺盛且杂乱,且局部地表裸露,“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绿化、彩化不足。

2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对策

2.1 整体保护、分区防治

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治理方针,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整体保护水土资源和林草植被。

针对两个村庄不同的生态环境现状,坚持系统保护,分区制定生态治理目标与对策(见图1)。因地制宜地提出点面结合的治理模式,“对症”解决问题,明确建设重点,有效节约资金。

图1 治理工程内容框架

2.2 多元模式、多措并举

农村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主要结合多样化小流域建设进行[5],打破传统的“复绿”治理模式,引进“美化、亮化”“彩化、财化”多元化治理模式,多要素统筹、多措并举,探索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小流域改革治理路径。

点治理方面,通过对村庄内河道驳岸进行生态改造与修复,对村庄“四旁”进行绿化提升,并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入江口河道湿地恢复工程,不仅达到了净水、蓄水、保土的生态治理效果,而且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生态基础。面治理方面,通过采用现状因子叠加分析、划分风貌片区和特征小班的技术路径,充分贯彻“绿化、美化、色彩化、珍贵化”的绿化方针要求,打造多彩的山体植物风貌,大幅度改善乡村环境。

2.3 强化特色、精准治理

为保护乡村文化,展现乡村本土魅力,挖掘地域景观生态特色,因地制宜地采用低干扰、低成本、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技术,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针对水土流失的不同区域,确定受损程度和受损阶段,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生态修复工程串联成一个彼此联系、互为依托的整体,精准确定工程实施范围、重点建设内容。

针对寨九坳村河道驳岸的生态恢复,结合周边自然风貌,采用近自然生态驳岸类型,整治陡坡裸土驳岸,并在局部河段合理增加河宽,降低流速,减少冲刷,构建合理的驳岸生态系统。保留村庄内现状乔木,通过增加观赏灌木、地被植物来营造乔灌草复合群落,打造多彩植物景观风貌,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水土保持能力。针对下浓村的水土治理,通过分析不同地块的水土流失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轻度水土流失的乔灌木林地,实施封禁管护。对中度和强烈水土流失的乔灌木林地,在实施封禁管护的同时,采取补植补种措施,改造树种单一的林相结构。对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疏林地,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水土保持林,以快速恢复植被覆盖。对现状经果林中因管护不到位而苗木长势较差、部分植株枯死的地块,进行补植改造。在沟底比降较大、沟底下切剧烈的沟道,应修筑谷坊,以拦蓄泥沙、稳定沟坡。对产沙量较大、对下游危害严重的崩岗应实施综合治理,以控制和减少泥沙对下游的危害。对水土流失强度较轻、植被较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块,不采取治理措施。

3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赣县区通过实施河道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崩岗治理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保护了平江及赣江流域水土生态安全,美化、亮化了乡村环境。

3.1 工程措施

3.1.1 生态护岸工程

对驳岸开展生态修复,可以有效保育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并恢复河流的自然水循环,营造丰富延续的自然生境。当地通过美化原有硬质驳岸,整治陡坡驳岸、裸土驳岸,构建合理的驳岸生态系统。在局部河段合理增加河宽,降低流速,减少冲刷。

3.1.2 河道湿地恢复工程

在小溪河入平江口处设计建造一座2.67 hm2的自然型兼性生态塘,既可以调蓄雨洪,又可以深度净化小溪河水质,保证进入平江的河水质量。生态塘有效水深为2.0 m,水力停留时间为15.5 d。生态塘采用1∶6的草坡驳岸进行护坡,同时种植香蒲、千屈菜、黄菖蒲、马蔺等植物,以丰富湿地生境,有效净化水质,提升生态塘的植被恢复能力。

3.1.3 河道绿化工程

在河道绿化工程中,保留现状乔木层,通过增加灌木、花草地被来营造乔灌草复合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为了贯彻“绿化、美化、色彩化、珍贵化”的绿化方针要求,合理构建乔灌草混交群落结构,在河道两岸增加紫叶李等色叶乔木,灌木层种植有红叶石楠等可以修剪为球状造型的观叶树种,以及鸢尾、金娃娃萱草、红花酢浆草等草花地被。河道绿化主要包括驳岸绿化和4 处河道节点绿化。根据驳岸类型和宽度,设计不同的绿化模式。

3.1.4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根据寨九坳村庄污水的处理需求,选用表流湿地方式处理村庄污水,建设多个表流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将其排入河道后再随河水一同进入兼性塘处理。表流湿地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

3.1.5 村貌整治工程

该项目主要针对寨九坳村主要道路两侧7 处重要节点进行植物景观提升,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涉“四旁”绿化和以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为关键的“节点绿化、色彩化”。在现有大乔木的基础上,配植如紫叶李等彩叶乔木或者红叶石楠、红花檵木等灌木球,以及野趣十足的花卉植物,增加植被层次,打造乡村自然景观。此外,增加藤本植物遮盖一些挡墙,如爬山虎、蔷薇等,或者种植丝瓜、葫芦等作物。保留现有农田(如油菜花田),充分利用和规整农作物种植,路边搭配种植倒挂金钟、向日葵等季节性较强的花卉植物,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

3.1.6 崩岗治理工程

针对小流域崩岗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采取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对可能产生崩岗的荒坡,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对已产生的崩岗,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见图2)。针对崩岗,主要采取“上截、中削、下拦”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针对崩口上游汇水区,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坡度,采取截排水措施,阻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口;针对崩口内的崩壁,削坡修阶,稳定边坡,再种树种草,巩固崩壁;针对崩岗底部,从上到下布设谷坊群,以拦截洪水泥沙。

3.2 林草措施

3.2.1 封育治理

针对原有树草较好,植被恢复较快的地区,实行季节封育。实行季节封育的区域,于春、夏、秋生长季节封育,晚秋和冬季开放,并在林木稀疏或分布不均匀的地块进行补植。以全年封育为主,通过林草结合的混合栽植模式改变林相结构,促进植被迅速恢复。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注意护林防火,加强病虫害防治。

3.2.2 林草栽植

对于林草种类的选择要坚持尊重自然、适地适树的原则,一方面可以选择对当地生长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对极端低温或高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栽植容易、成活率高、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性且满足绿化效果的优良乡土树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引进树种混交种植。当地充分贯彻“绿化、美化、色彩化、珍贵化”的绿化方针要求,尽量选择色叶树种,打造多彩的植物风貌。针对立地条件严重恶化的马尾松或杉木纯林区,遵循“以草起步、草灌先行”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栽植,辅以定期浇水、施肥等抚育措施。针对立地条件一般的纯林区,应通过补植合适的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进而有效恢复退化林生态系统。

4 结束语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应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特色,遵循少干扰、低成本的原则,切实尊重不同治理区域的现状差异。各地应以多要素组成的环境服务功能提升作为指导方向,采取适合当地发展的创新型水土流失治理方式,通过科学的近自然、经济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统筹布局、分区治理、精准实施河道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水土治理及水土保持林工程,从简单“还绿”到“致富求美”,以保证农村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生命共同体”。同时,各地应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使乡村活力得到释放,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的目标。

猜你喜欢

林田湖驳岸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专项整治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