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的现代化”特质探究
2023-12-05邹霞刘丽伟张晓洪
邹霞 刘丽伟 张晓洪
摘 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与延展。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并从五个方面推理分析,确立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十四个方面特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早日实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特质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智能推荐技术研究”(KJZD-K202301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1+1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探索”(22SKSZ05)。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05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现代化作为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可以体现为“物”与“人”两个主体的现代化,而“物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物的现代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人去实现。同理,没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准确把握“人的现代化”特质问题,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和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延展
历史证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国情,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模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基于我国国情的鲜明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延展,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两个视角对比分析展开。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创新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而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将资本利益最大化作为逻辑起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并联式”推进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的“单向度”的现代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多极并跑”“胸怀天下”,强调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而西方现代化倡导“单极突进”“自我优先”,强调排他式扩张,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3]。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為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成果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努力探索。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前行,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使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持续深化与拓展,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展现了现代化的文明特征,以世界历史的开阔眼光阐发现代化实践的文明要求,以人类的价值关怀把握现代化前景的文明承诺;它有力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破解了中国等后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一世界难题,宣告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终结,确证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确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类现代化道路是多样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历史阶段、理论范式、发展道路的三重跨越,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奋斗前行、不断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同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新路线。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研究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都必须首先弄懂其基本的术语或范畴。为此,在研究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内涵这一实际问题时,还需要对其基本范畴“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关于“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我们综合较为普遍的观点后,形成了对“现代化”基本内涵的认识。首先,现代化是人和社会从传统到现代所发生的变革过程,这个变革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方向性、进步性和革命性等特征,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跃升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前进方向。其次,现代化是社会客体系统和主体系统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分支或领域。
(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了阐释。英格尔斯、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对“人的现代化”内涵提出了各自的鲜明观点。国内专家学者从人的素质、人的能力提升、生存状态变化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由传统人到现代人所发生的变革过程。从广义上说,人的现代化包含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现代化,主要有人的自我世界、关系世界和周围世界的现代化。从狭义上说,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也就是个人作为个体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观念、素质能力和行为等发生变革和跃升,关键在于彰显“人的三性”,即主体性、文明性和创造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经检索,我们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结合研究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是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了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趋势,中国人的观念、精神、素养、能力等多个方面向着更好的方向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中国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个性逐渐整合为和谐结构的动态过程,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始终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程,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其本质要求。
三、全面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特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关键一点,就是把“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宗旨,努力克服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由此看来,促进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这些重要论述无不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人的现代化。
(二)人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时空特征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一个现代化标准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时空境遇和大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继续沿循和复制西方先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老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替代以資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尚不是最终目的,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即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7]。
(三)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8],而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锻造和塑造的客体。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的塑造,有赖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这意味着人的塑造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虽然各有侧重,但人的现代化自始至终都是贯穿其间的一条内在价值主线和围绕的一个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人的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两个维度,并最终实现人在身体素质、道德素养、科技文化、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活品质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就业促进、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升级和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进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形成共识和认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
(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实际承担者,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完成。社会整体现代化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9]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因素。“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首要问题。”[8]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动力主体,只有依靠基数庞大且具备“人的现代化”特质的公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量,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向深入。
(五)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从载体性质来分,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里的“物”指的是物质技术和制度体系这一社会客体,“人”指的是现代化建设这一主体,“人”的现代化决定“物”的现代化水平,“物”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最终目的,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四、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公民成为现代化的人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绝大多数公民具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向现代化转变与发展,因此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对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人的现代化理论理所当然需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不断完善,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根本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来实现,这对“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是什么?这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人的现代化”特质探究的理论来源出发,归纳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特质探究的理论来源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的研究成果丰富,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归纳了关于现代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程序比结果更重要”的12个显著特征[9]。国内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要具备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超前意识、集体观念、科学观念、法制观念、时间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等12种意识观念[12],这一观点是从观念的角度归纳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特征。李直先生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提出人的现代化特征的具体内涵,他认为人的现代化要具有现代化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等重要特征[13]。衣俊卿教授认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可以成为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就意味着使人挣脱传统日常生活模式或图式的超越,另一方面是传统日常生活的改革和重建,他提出人的素质提高和文化转型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4]。褚宏启教授提出了适应现代化2.0的人的现代化2.0的“核心素养清单”,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素养、自主发展素养及信息素养,他认为上述核心素养是创新创造、科学理性、民主法治、人道宽容、独立自主等精神的外显行为表现[15],这一观点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现代的中国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观点都是基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提出的,不能完整和真正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而基于系统思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才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特质的真正理论来源和基本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崭新图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苦苦上下求索的文明成果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发展决定人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整体的现代化,也必然推动人的现代化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不仅要具备各国现代人的一些共同特质,更应具有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其五大基本特征的新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坚持现代化为了人民、现代化依靠人民、现代化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14亿多人口是现代化的建设者、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受用者,这就要求现代中国人必须有积极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及敢于担当的精神等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这要求现代中国人要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积极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特质,以提升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这就要求现代中国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执着的精神价值追求等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这要求现代中国人要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环境保护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1],这就要求现代中国人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具有家国情怀、顽强的斗争精神等特质,勇于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去。“数字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面向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需要持续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为此,现代人要努力做合格数字公民,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和能力特质。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与延展,对现代化建设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将促进“人的现代化”特质展现出新的特征。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现代中国人在价值观念、精神文明、创造力、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具有现代性,才能与社会现代化同向而行、相互促进。根据前述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要有下列十四个方面的具体特质。
1.有家国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现代中国人首先应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16],需要每一个公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将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汇聚全体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何走好每一步,需要每一个家庭、每一個公民的共同付出和努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要胸怀家国、同心奋进,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命运,自觉承担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有家国情怀具体表现在:热爱祖国,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重视家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有责任担当,能将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
2.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
人的价值观念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基本条件,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所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核心是转变观念,接受改革与变革,愿意接受新事物,也就是邓小平所同志说的“换脑筋”,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要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就是要同自己的旧观念做斗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主要包括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心理状态现代化是人的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开端,思维方式现代化是中间环节,思想观念现代化是精神成果,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有改革意识,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接受各种新事物;有强烈的效率效能感,有时间观念;头脑开放,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有集体观念,注重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关心关怀他人,有和谐的社会关系,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道宽容精神。
3.有积极的主体意识
个人主体性的崛起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正是个人主体性的崛起给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4]。反之,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现代人也必然要具有“主体性”特征,有积极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马克思个人主体论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因此,要实现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首先个体要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只有人自身认识到作为主体存在才可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是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推动社会变革、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当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个性才会驱使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促使现代化向前可持续迈进。现代人不仅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还应有一定的主体能力和主体性格。这其中,具有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结果,它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人的现代化包含一个方面就是培养独立的主体意识,就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开放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等”[19]。除此以外,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们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现代中国人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4.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20]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遵循,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一切新的成果都需要人来创造,没有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无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创造力,科技无法实现创新,无法为社会人类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科技强国建设就会受阻。因此,现代的中国人要富有创造力。首先,需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个性等,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创新精神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源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人还应具有将创新行为转换为创新成果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充满活力,有批判性思维,不轻易受别人思想的禁锢;充满勇气,有改革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足智多谋,善于解决问题;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5.有生态文明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及未来拓展的全过程。因此,现代的中国人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生存空间保障。生态文明意识一方面指的是生态思维健康、生态道德良好以及整体价值取向正确,另一方面指的是具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消费意识、法制意识以及科学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一种文明意识,综合体现了人类意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中国人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对大自然有亲切感、关怀感和敬畏之心,能够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生产、消费、生活的各个层面。
6.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执着的精神价值追求
全社会文明程度高低,攸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人民就会出现“软骨缺钙”,这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即要求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一方面,要注重精神价值追求,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够用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我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武装自己,充实、完善内在的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主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1]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要大力弘扬优秀革命文化,发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7.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应该承担社会建设发展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人口规模如此庞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人口老龄化严重,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每个中国人都要认清肩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要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对个人现代化水平提出更高的標准和要求,并将责任意识内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要求和积极的使命担当,转化为强大的能动作用和苦干实干作为,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关注社会问题,具备敏锐的社会问题洞察力;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敢于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持续投入,不断投入时间和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关注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8.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我国2035年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升国民素质是必然要求的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没有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就无法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队伍,就无法为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和守护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根基,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实践场域。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特点的重要体现。作为现代化中国人,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
9.具备合格数字公民应有的数字素养和能力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与运用,社会各行各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每一个公民都需要不断培养数字素养和能力,成为一名合格数字公民。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广泛使用数字设备和技术,没有数字素养和能力,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二字在报告中出现了7次,被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教育、贸易等领域。数字素养已然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公民生存必备的基本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成为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和能力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必由之路。现代中国人具备数字素养表现在:有数字意识,能主动发现和运用数字;计算思维敏捷,能主动抽象分解问题、构造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能開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广泛的数字化工具和泛在的数字化平台开展探索与创新;有数字社会责任,能维护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秩序和生态。
10.有较丰富的个性
《共产党宣言》中描述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2],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成为“有个性的人”才能称之为现代人,才算得上具备自由全面发展条件的人。人的个性是一个人在品格、性格、气质等精神方面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属性。缺乏个性的人,不是现代人,缺失个性的人构成的社会,同样将是一个消极沉寂的社会,将是一个千人一面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生气而单一的世界。只有较丰富的个性和无数社会成员的独创发展,才能构成缤纷多彩的社会文明。因此,现代人要具有较为丰富的个性并将其充分发挥,这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人的个性的张扬发展,就没有社会的繁荣进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只有社会成员具有独特的多样化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挥潜在的动能,才能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丰富的个性特质的现代人具体表现在:有责任感,积极承担更多责任;对自己有信心,成熟稳重,遇事情绪稳定;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对外部事物充满兴趣和热情;善于沟通,广交朋友,做事有自己的主动性;具备一定领导能力,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
11.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担当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与实践中经历千难万险、不断上下求索取得的历史性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更加需要我们有担当精神,才能够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新时代的担当精神,就是能担当起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使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并且具有相应的能力做支撑。有担当精神的现代人具有以下特征:有能动性,积极承担责任,敢于奉献和牺牲;有坚定性,具有履行责任义务的坚强意志和坚定魄力;有实践性,能脚踏实地、善于作为、精于实干;有创造性,不拘于陈俗、不墨守成规,有不断创造创新的精神。
12.有顽强的斗争精神
人类社会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马克思指出:“如果这个时代以伟大斗争为标志,那它是幸运的。”[23]恩格斯指出:“矛盾绝不能长期掩饰起来,它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2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地坚持斗争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特别坚持和重视斗争精神,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党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坚持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如果没有斗争精神或斗争精神不强,也就无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现代化建设就必然受阻。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如反腐败斗争、反分裂重大斗争、反外部打压遏制重大斗争等都需要我们敢于在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面前弘扬伟大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同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激烈的外部矛盾、外来干扰与打压斗争到底。要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智慧,练就斗争本领。
13.能苦干实干积极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5]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伟大实践中拼搏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务必苦干实干,不断拓展和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必然要付出更大努力、克服更多困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因此唯有苦干实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责任者,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都应该成为“行动的巨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发扬苦干实干精神,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肯干,不怕吃苦,不怕艰难挫折,俯下身子,谋实招,干实事,实干到底。没有苦干实干精神,现代化建设就无法推进,宏伟目标就无法实现。在困难面前,苦干实干是解决之道,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只有通过不断苦干实干,才能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14.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基础条件。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身体素质方面,人们健康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体育运动、身体锻炼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自觉参与,要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在心理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学会运用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自我调适,达到身心协调、知行合一和结构平衡稳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6]。总之,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全面把握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有效促进人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盛玉雷.“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2-10-16(5).
[3] 刘志刚.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与价值追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76-84.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5] 冯仕政.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14(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周志山.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EB/OL].[2022-11-08].https://www.zjskw.gov.cn/art/2022/11/8/art_1229536517_49659.html.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9.
[9]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10] 荆峰.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首要问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1):25-26.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5.
[12] 邹吉君,曲卫君.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J].东岳论丛,2000(1):75-77.
[13] 李直,徐光辉.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J].求实,1981(1):37-39.
[14] 衣俊卿.人的现代化: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J].社会科学研究,1992(1):33-38.
[15] 禇宏启.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J].教育研究,2018 (12):9-17.
[16] 叶季夏.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习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及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标[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44-48.
[17] 刘兴盛.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之维[J].哲学研究,2023(4):14-22.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9] 张智.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96.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7.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2.
[25]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38.
[26] 张来明.以高品质生活建设牵引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2-04-17(1).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ou Xia1 Liu Liwei2 Zhang Xiaohong1
(1.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2. Development Planning Offi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1.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human modernization. The essence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lways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can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deepening and extens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eeply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infer and analyze from five aspects to establish the core posi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this basi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14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resona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frequency and realize it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Traits
(责任编辑:易晓艳)
作者简介:邹霞,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黨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丽伟,重庆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张晓洪,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