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口流失与边境农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2023-12-05赵辉越李陈陈倪晓磊
赵辉越 李陈陈 倪晓磊
[摘 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断优化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成为提升乡村经济增量的关键。选取吉林省9个边境地区2011-2020年人口和农业方面的数据,通过理论分析,构建理论模型;结合实证方法,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深层次剖析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且人口流失趋势与耦合协调互动关系的演化具有一致性,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农业水平低的地区;人口流失和农业发展均是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失是耦合协调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农业发展是耦合协调关系演变的原生动力,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受自然条件、城镇化和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人口流失;边境农业发展;耦合协调模型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人口流失对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JKH20220645SK)。
[作者简介]赵辉越(1976-),女,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长春 130012);李陈陈(1994-),男,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倪晓磊(1985-),女,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舟山 31602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2日。】。新时代的中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经济发展之本的农业也亟需改革。以村落空心化為特征的乡村衰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阻碍,特别是边境地区人口流失造成的村落空心化会带来安全的空白地带。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由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业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张永丽、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4期。】。我国粮食的产量在不同程度上受农村人口变动的影响。现阶段,已有学者立足于农业发展现状,从科技创新、生产方式转变、规模化经营等角度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刘景景:《劳动力结构老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张冲、王磊:《中国农村人口变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2018第6期。】【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较少有学者从人口变动角度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学者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更多的是进行理论分析【杨超:《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经济观察》2020年第4期。】【侯升林、朱金城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9年第3期。】,较少有学者从人口变动角度实证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因此,本文以吉林省边境县为例,尝试从人口变动的人口流失角度,系统分析吉林省边境人口流失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寻边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而为其他边境地区发展农业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
一、人口变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流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流动具有周期性和往复性,呈现出的规律之一便是由农村进入城市。农业人口一旦流入城市,便不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与支撑关系就会变得脆弱。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在原有的产业上进行分化,出现以农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非农业产业的出现可以解决多余劳动力的就业,使得乡村人口流入城市速度放缓或中止,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乡村人口布局。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乡村产业的类型会日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劳动力会流入农村,进一步丰富农村人口构成科学化,并加快、加强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创新化【张春玲、刘秋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路径研究》,《经济论坛》2019第4期。】。但是,如果乡村农业不能取得较好的产业化发展,便会加剧乡村人口的外流,导致“农业去中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农业人口会趋于老龄化、女性化,人口数量和质量下降,人口结构出现不合理化的现象【邓仲良、张车伟:《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人口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纵横》2022年第10期。】。因此,乡村农业的发展与乡村人口的流动之间是一种相互耦合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一方面,乡村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人口结构的科学化。
(二)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乡村人口流失表征为流入本地城市及其他地区城市。人口的流失会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技术、妨碍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由此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郑录军、韩庆潇:《生育政策、人口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第8期。】【王绍博、罗小龙:《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城镇化效应——以甘肃省为例》,《城市问题》2022第7期。】。人口的流失往往是青壮年男性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样一来便造成了乡村人口的老龄化、女性化,进一步使得乡村人口系统结构恶化,造成严重的“农业去中心化”。由于缺乏优质劳动力,粮食产量会受到较大影响,粮食种类会趋于单一化。人口流失的严重后果是导致当地产业无法创新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够深度发展,产业种类会更加单一,最后造成人口不断外流的恶性循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现象已成为常态,而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去中心化”现象尤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口流失现象【洪亘伟、吴嫚菲等:《“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城市规划》2020第5期。】。如何从社会人口、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解决人口流失问题,对吉林省农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人口流动对农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社会生活、宏观政策等通过综合作用对农业发展产生作用。人口的净流入对于农业发展表现为促进作用,人口的净流出对于农业发展表现为抑制作用。农业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子系统,其上升和下降都与地区自身属性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人口流动对一个地区固有属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数学表达式为:
Y=-a1X21+a2X2+a3X3+L+anXn(1)
上式中,Y代表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X1为人口流动水平大小的数值,X2-Xn为控制变量,即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在理想状态下,控制变量不会随着外界因素影响的变化而变化,且此时人口流动保持匀速运动时,人口流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呈明显的倒U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区域、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研究区域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吉林省9个边境地区,分别是图们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安图县、集安市、长白县、抚松县和临江市。上述区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表现出较大变化,“农业去中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边境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指标选取
研究基于人口流动与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遵循指标选取的可获得性、科学性、层次结构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借鉴已有研究【林敏、章明卓等:《浙江省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浙江农业学报》2014第4期。】【周华、王炳君:《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第9期。】【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地理研究》2018年第6期。】以及国家相关研究报告,构建了农业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失水平的綜合评价指标体系。
1.农业发展水平(ADL)。
农业发展水平体现为农业产出、农业技术水平、农业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耕地利用效率5个方面。
2.人口流失水平(FLO)。
人口流失水平采用一个地区的年末人口数与该地区上年年末人口数、上年年末人口数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乘积的差值来表示【杨晓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人口迁入的影响——基于2000~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17年第1期。】:
人口流失水平=年末人口数-上年年末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
(三)研究方法
1.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计算权重与计算综合指标的方法,确定各综合指标水平,可以利用综合指数进行描述【蒋天颖、刘程军:《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第6期。】【孙平军、丁四保等:《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城市规划》2012第5期。】【孙东琪、张京祥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地理科学进展》2013第7期。】。依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建立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赋予权重进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上,有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赋值方法主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行业内的专家来进行赋值,很难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客观赋值方法中的熵值法,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
特别地,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分为5个层次,10个指标,指标间存在着单位和数量级的差别,为了保证所选择的数据的可比性,必须先将各种指标进行规范化。该指数可分为正、负两类,其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xij=xij-min{xj}max{xj}-min{xj}(2)
负向指标:
xij=max{xj}-xijmax{xj}-min{xj}(3)
其中,max{xj}为所选取指标年份中的最大值,min{xj}是所选取指标年份中的最小值,xij是标准化的结果。基于原始数据标准化之后,对初始指标进行正规化处理后,依据熵值法的步骤进一步计算每个指标的客观权重。
计算第i年j项指标所占权重,并用wij表示:
wij=xij∑mi=1xij(4)
计算指标的信息熵ej,得
ej=-1lnm∑mi=1wij×lnwij(5)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j:
dj=1-ej(6)
其中,m为评价年度,依据信息冗余度计算指标权重φj。
φj为指标xij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且通过测算后的权重,基于φj,依据多重共线性函数的加权,计算出农业发展水平(ADL),计算公式为:
ADLi=∑mjφj×wij(7)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农业发展水平,其中ADLi表示i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取值单位在0-1之间,ADLi的值越大,则表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越高,ADLi的值越小,则农业发展水平就越低。
2.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是研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模型进一步可以分为耦合度和协调度两部分,耦合度模型测算系统间互动关系的耦合程度,协调度则反映耦合互动关系的水平【王淑佳、孔伟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自然资源学报》2021第3期。】。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探讨吉林省人口流失和边境农业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杨亚东、杜娅婷等:《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的耦合评价——基于市场化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23第4期。】【邓郴宜、万勇:《长三角产城融合水平测度、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修正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23第6期。】,模型构建如下:
C=f1×f2[(f1+f2/2)]21/2(8)
C表示耦合度,介于[0,1]之间,C值越大,代表两个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水平越强烈,f1表示的是农业发展水平,f2表示的是人口流失水平。
D=C×(α1f1+α2f2)(9)
D表示协调度,介于[0,1]之间,C值越大,代表两个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水平越好,上式中α1、α2是各系统对应的待定系数,体现子系统在整个研究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且α1+α2=1。借鉴关于耦合协调度的相关研究并且依据本文的研究重点,可以将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协调耦合度划分为6个梯度,如表1所示。
(四)数据来源
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11-2020)》《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1-2020)》《白山市统计年鉴(2011-2020)》,部分数据来自于9个地区统计公报。
耕地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保持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保障。基于吉林省粮食战略地位的上升与人口流失并存的现状,厘清吉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提高吉林省的耕地利用效率,有利于保证吉林省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高效率供给。如今的耕地利用呈现出投入增长速度大于产出增长速度的特点。为了测量吉林省边境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文章采用耕地产出与耕地利用强度的比来表示,即:
耕地利用效率=农业产出/耕地利用强度
农业产出用吉林省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来代表。根据对耕地利用强度的特征分析和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现状分析总结其计算方法,耕地投入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单位耕地面积上劳动力、农机动力、化肥和农药投入,即:
耕地利用强度=(劳动力+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投入+农药投入)/耕地实际种植面积
基于之前学者研究,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
三、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变动与农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变动情况
1.年末总人口。
如图2所示,从整体区域来看,9个边境地区年末人口总量在2011年为170.69万,到2020年,年末人口总量为153.83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16.86万人。10年间,从吉林省边境地区净流出16.86万人,流失比例为9.88%,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人口流失状态。分地区来看,2011-2020年,9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现象,部分地区表现为较为缓慢的人口减少,部分地区表现为较为严重的人口减少,比如图们市、龙井市和和龙市。具体来看,9个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水平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人口流失水平较低,在0-5%之间,珲春市和抚松县在此区间;第二梯度为人口流失水平一般,在5%-10%之间,集安市在此区间;第三梯度为人口流失水平严重,在10%-20%之间,9个地区中有6个地区位于此区间,分别是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安图县、长白县和临江市,进一步反映出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水平较高。
2.年末总人口年均增幅。
如图3所示,2011-2020年吉林省9个边境地区年末总人口年均增幅均为负值,整体规模年均增幅为-1.17%。在9个地区中,年均增幅较高的城市是珲春市,人口每年保持-0.05%的水平下降,此水平在人口下降中处于较低水平,10年来,珲春市几乎保持了人口不变。其次是抚松县,人口每年以0.49%的水平下降。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安图县、长白县和临江市,年均增幅分别为-1.23%、-1.47%和-1.40%。由于长白县原先人口并不多,2020年仅有7.75万人,若继续保持这种较高水平的人口净流出,势必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图们市、龙井市和和龙市,年末總人口年均增幅分别为-2.10%、-2.03%和-2.17%,大于-2%的年均增幅已经算是相当低的水平,10年便可以让这些地区的人口减少20%。例如图们市2011年人口12.66万人,2020年人口为10.46万人,仅10年,便减少了2.2万人;龙井市减少了2.99万人;和龙市减少了3.43万人,此3个地区为9个地区中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城市。
3.人口自然增长率。
如图4所示,2011-2020年,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呈现出波浪形,在波动中下降,并在2020年达到新的最低点。10年来,共出现了3个最低点,分别位于2012年、2017年和2020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最低点后,会逐渐增加,但是最低点的自然增长率要远大于最高点的自然增长率。9个地区中大部分城市大部分年份的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图们市、和龙市1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负的自然增长率,龙井市仅2018年自然增长率为4.29‰,其他年份均为负值,临江市2014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均为负值。在2020年,图们市和集安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0‰以下,分别为-11.48‰和-10.22‰,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龙井市和和龙市自然增长率均在-9‰以下,分别为-9.92‰和-9.45‰,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珲春市、安图县、长白县、抚松县和临江市自然增长率位于-4‰—-7‰之间,处于一般水平。而进一步从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来看,珲春市为正,为0.97‰,其余均为负值;图们市、龙井市和和龙市的较低,分别为-5.7‰、-5.38‰和-5.22‰;集安市和临江市处于中间水平,分别为-3.44‰和-3.85‰;安图县和抚松县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分别为-1.23‰和-0.68‰。从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也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远远小于人口流失对人口规模带来的影响。
(二)农业发展情况
1.农业总产值。
如图5所示,2011-2020年边境地区农业总产值呈现出先增后降再上升的趋势。抚松县農业总产值最高,远高于其他地区,图们市农业总产值最低,并且呈现出先缓慢下降后缓慢上升的态势。2011-2015年,仅安图市、集安市和临江市3个地区在2015年突破了10亿元。2016-2017年,9个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17-2020年开始上升,其中有6个地区保持在5-10亿区间,另有3个地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保持在0-5亿区间。整体上看,边境地区农业总产值水平不高。
2.农业技术水平。
图6为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技术水平指数的结果。根据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报告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农业技术水平指数计算的综合指标: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配套机电井量、化肥施用量。通过熵值法计算出综合的技术水平指数。从结果来看,2011-2020年,珲春市在边境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中处于领先位置,长白县的农业技术水平在各地区中一直是最后的位置。10年来,珲春市、集安市、抚松县和临江市4个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2011年有明显提高,图们市稍有提高,其他4个地区均呈现下降态势。整体上看,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
3.规模用地水平。
如图7所示,2011-2020年,吉林省边境地区规模用地水平变化不大,除集安市在2016-2020年规模用地水平有所下降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出上升态势。其中,安图县、珲春市、和龙市和龙井市处于较高水平,近10年规模用地均在28000公顷以上;集安市和抚松县处于中间水平,维持在15000-23000公顷之间;图们市、长白县和临江市处于低水平,在5000-15000公顷之间。吉林省边境地区规模用地水平与有效耕地面积相差不大,说明10年间吉林省边境地区在耕地保护方面做的较好。整体上看,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规模用地水平区域差异化较为明显,主要是受边境地区地势影响。
4.机械和电力消耗水平。
如图8所示,2011-2020年,图们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和安图县机械和电力消耗水平表现为增长态势,其中安图县增速最快,从2011年的15万千瓦增长至2020年的34.1万千瓦,增长率为127.33%;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和安图县4个地区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机械和电力消耗水平均在12万千瓦以上。集安市、长白县、抚松县和临江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下降速度较为平缓,整体机械和电力消耗水平较低。
5.耕地利用效率。
如图9所示,2011-2017年,各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变化不大,均保持在3-5的水平区间;而2017年后,集安市、长白县、抚松县和临江市4个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其中,抚松县增势最为明显,从2012年便保持一种较高的增长态势。图们市自2012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和安图县4个地区仍然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态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整体规模不大,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净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吉林省边境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区域差异明显,且在不同指标下呈现出较大差异化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和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上述指标,选取熵值法计算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建立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更深层次分析人口流失和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
四、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测度
(一)人口流失水平时空特征
如图10所示,2011-2020年吉林省边境人口流失水平均值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进而上升再次下降的趋势,趋势呈现出“M”型变化过程。人口流失水平均值最严重的年份出现在2011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30%、28%与25%。这是因为2010年为“十一五”规划末期,2015年为“十二五”规划末期,2020年为“十三五”规划末期,在各个五年规划即将完成之际,边境城市以及外部城市会继续响应国家号召做好最后的经济改革,政府会出台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近年来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去寻求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人口流失水平较高的年份分别为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人口流失波动情况也较为明显。自2013年至今,人口流失水平较为平缓,均在10%的水平左右波动。整体而言,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均处于净流出状态,每年每10个人中就会有1人选择外出谋求发展。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的实际水平要略高于测度水平,这是因为统计口径会将部分外流的人口计入地区年末人口数当中。吉林省9个边境地区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主要分布于延边州、通化市和白山市3个地区,10年中有7年延边州的人口流失水平要高于白山市,说明整体上延边州的人口流失水平更为严重。
(二)农业发展水平时空特征
如图11所示,2011-2020年吉林省边境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0.35左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字形趋势,2020年整体水平比2010年水平提高2%左右,涨幅较低。具体来看,2011-2013年边境农业发展水平每年增幅为2%左右;2014-2017年边境农业水平几乎没有增长,维持在0.33的水平;2017-2020年边境农业发展水平增幅最大,为5%,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吉林省边境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而言,吉林省边境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区域差异问题依旧明显,延边州边境农业整体水平要高于通化市,通化市高于白山市,在吉林省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延边州的边境农业发展水平为0.46,处于吉林省第一梯队,说明延边州边境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通化市的边境农业发展水平为0.33,处于吉林省第二梯队;白山市的边境农业发展水平为0.15,处于吉林省第三梯队,尤其长白县连续多年农业发展水平低于0.1的水平,是由于该地农业产业较为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所致。
五、吉林省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一)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吉林省邊境地区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体结果如图12所示。依据计算结果,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分析如下。
1.耦合互动关系优于协调互动能力。
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在9个县市均表现出耦合度高于协调度的现象,这就说明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失水平的互动关系密切。但是边境农业受限于自身的发展,人口结构调整和人口质量优化滞后,在相互促进对方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弱的协调互动能力。
2.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与人口流失相同的趋势。
9个地区均为吉林省边境县市,10年来,地区人口均出现了净流出现象。2011-2019年人口流失水平较为稳定,但在2020年9个地区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相对应的,在2011-2019年,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呈现出与人口流失水平相同的趋势;在2020年,耦合协同度均出现较大水平的降低。进而表明,人口流失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的时候会使得二者的耦合互动关系和协调互动能力降低。
3.耦合协同度的高低与农业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在人口流失水平几近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越高,耦合协同度越表现出较好的耦合与协同关系。在吉林省的边境地区,受益于吉林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整体优势,农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持续优化。在城镇化改革的道路上,乡村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在发生着变革,但是变革过程中会出现失衡现象。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口质量和结构优化的大幅度波动,农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仍然高于人口支撑带来的农业发展水平。
(二)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的类型划分
依据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可以将9个地区划分为进步型、稳定性、衰退型3种类型。进步型关系主要是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耦合协同度低的地区。该类型地区受人口流失的影响较小,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人口与农业的相互作用不断得到优化,该类型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人口支撑农业在高度耦合互动中相互促进的格局。稳定性关系主要是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耦合协同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低于高度协调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该类型地区农业相对成熟,受人口流失影响相对较小,依据较好的农业基础和良好的城乡关系形成人口与农业稳定发展的特征。衰退型关系主要是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耦合协调度高度协调的地区,该类型的地区农业基础好,但也承载了更多的农业职能,对人口流失的反应较为敏感,人口与农业的互动协调关系随着人口流失的一直存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动力机制
1.人口流动影响协调关系的演变方向。
人口流失水平越高,协调关系会趋于恶化;反之,人口规模和结构的优化会促进协调关系的优化。人口的优化会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带来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对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互动作用,且是农业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人口的持续优化将会促进耦合协调关系的稳健发展。
2.农业发展是协调关系发展的原动力。
农业是乡村发展的原生力量,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呈现出高度协调的耦合协调关系。农业与农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在有些地区高度城镇化的今天,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主导着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可以为这种耦合协调关系的优质发展提供原生的动力。不论是在对于人口流失敏感度高的地区还是对于人口流失敏感度低的地区,农业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耦合协调关系,反之农业水平的降低也都会阻碍耦合协调关系的进阶。
3.协调关系的演化受多元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边境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受人口流动因素影响外,自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均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黑土地均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除此之外,处于边境,有着对外贸易的优势,便捷的交通运输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化的条件。城镇化的水平会双向影响农业发展。一方面城镇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农业土地和人口得到综合利用,吸引优质劳动力与农业现代化人才流入,有利于耦合协调关系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脚步不一致,导致部分农村土地被浪费,人口不断外流,人口规模和质量均会下降,阻碍耦合协调互动关系的发展。宏观调控政策会产生溢出效应,当政策实施后,便会促进正向的耦合协调关系,抑制负向的耦合协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口和农业关系的协调优化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以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人口流失与农业发展水平在吉林省9个边境地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且人口流失趋势与耦合协调互动关系的演化具有一致性,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农业水平低的地区;2.人口流失和农业发展均是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口流失是耦合协调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农业发展是耦合协调关系演变的原生动力,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受自然条件、城镇化和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二)建议
1.以乡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整合人口规模和结构。
农业产业化是吸引优质劳动力的关键。吉林省边境地区仍然面临人口流失的难题,尽管近十年来人口流失水平较为缓慢,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边境农业发展除自身发展外,还要依靠人口的支撑。对于耦合协调关系进步型和稳定型的地区,在对人口流失尚不敏感的初期,可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城镇化促进边境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吸引更多优质人口资源进入该地区,使人口起到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农业发展吸引人才,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业发展,形成人口和农业发展的良好协同关系。对于耦合协调关系衰退型的地区,可以利用自身农业发展的优势,积极扩展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条,尤其是着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形成当地人员内解和外地优质人员流入的良好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步解决边境地区人口女性化和老龄化的难题。
2.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和区域市场协同发展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农业水平作为耦合协调关系的原生动力,以资源禀赋和区域市场的协同发展来推动农业发展是关键。吉林省边境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并且盛产特定纬度的特色农副产品,但是当地资源和集聚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区域资源需要重新整合才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并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边境地区的区域市场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外市场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市场的共享和国外市场的开发可以为吉林省边境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农业资源需要优质的市场提供良好平台作为保障,农业资源和优质市场的有效联动,可以为农业资源拓展更多的交流信息渠道,将吉林省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明确农业资源重整的方向,可以大大提高农业资源交接的效率。农业资源的交接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的方向,建立跨区域的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东北特有的自然条件和黑土地资源,首先以9个县市为单位建立示范区,进一步打破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农业示范区,最后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农业发展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形成由“点”及“面”的综合资源整合基地,立足全方位和吉林边境特色提升边境农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