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服务及平台应用探析*

2023-12-04朱亚玲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能

朱亚玲 程 华

(长春市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智慧社会、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智慧图书馆也由理论探讨转向应用建设与服务。笔者深入调研了国内若干图书馆在智慧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平台系统、功能实现和服务路径,以期能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智慧图书馆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2010年以来,智慧图书馆成为国内行业研究的热点,在技术应用、智慧管理、服务模式等多个维度,涌现出诸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统筹开启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1],上海、深圳、苏州等地新建图书馆也进行了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建设,实现了一系列创新式的智能化服务。

1.1 实践应用

智慧图书馆建设经历了数字图书馆—智慧化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关注数字化信息的开放与整合,智慧化图书馆关注技术的应用,智慧图书馆更强调智慧技术、智慧馆员、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综合物理层面、技术层面、服务层面和智慧感知等相关因素,智慧图书馆整合了移动技术、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关键性技术,能够高度智能化感知物理环境,功能实现更加丰富化、空间服务更加泛在化、需求供给更加契合化、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知识获取更加便利化。表1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案例,着重对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实现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表1 智慧图书馆典型应用场景及实现功能案例

1.2 应用分析

表1中的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探索实践中,开展了智慧空间、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有益尝试。其中,智慧化服务的应用程度最高,特别是应用RFID技术,实现了读者刷脸身份识别、借阅自助服务、机器人智能排架、书库智能管理、按需找书配送等便民惠民服务;应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移动阅读、智能导航导览、智能信息咨询、个性化推荐等服务。智慧管理的应用次之,主要是对图书馆空间和设备的智慧管理,包括服务设备智能管理,如智能机器人、文献智能分捡、无线蓝牙、智能安检、可视化运维管理等;开展智慧空间建设相对较少,主要是在馆域局部区域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虚拟现实体验、数字孪生空间等。但对标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目前智慧服务还只是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智能化管理的部分环节,缺少全面统筹规划,贯穿全类型文献资源、全流程业务管理、大数据分析驱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上海图书馆应用FOLIO、南京大学图书馆应用NLSP在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及探索。

2 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对比与分析

2.1 平台概况

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其全面感知、记录、解析有关读者服务、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是与读者交流互动的自组织系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包括FOLIO、Alma、Sierra、NLSP等,各系统功能框架、服务流程、管理模式各具特色。

2.2 平台应用对比分析

上述智慧图书馆平台均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构建在云服务基础上,具有开放、共享、用户参与、商业合作等共同属性。在云服务基础上,对图书馆纸电资源等海量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体利用,对内容资源做多维度整合、检索,并兼容其他平台数据,对资源数据、读者行为做挖掘分析,向读者提供个性化图书推荐、相似资源推荐等,支持图书馆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智慧化转型。在共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平台的基本架构、平台部署、功能模块、应用设计、运行方式等因素,4款平台各有千秋(见表2)。

表2 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功能及应用

2.2.1 平台用户对比

从用户使用的调查分析发现,Sierra、Alma自2012年应用至今,在全球应用比较广泛、成熟,Sierra用户最多,超过2000家图书馆在应用,其中60%以上为公共图书馆。Alma用户数仅次于Sierra,在近2000家用户中,约有20%为公共图书馆用户,大多数用户为科研院所类图书馆。虽然Sierra已经全部汉化,但国内用户仅有两个,2014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首次引入应用。Alma汉化时间较晚,国内有用户10家以上,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上线Alma。FOLIO自2016年研发至2019年上线应用,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用户增量快、质量高,有近60家国内外大型图书馆陆续应用。在国内,上海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都在FOLIO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系统,其中,上海图书馆的“云翰”平台最具代表性。NLSP自2019年南京大学与图星公司合作开发以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已有130余家高校及公共图书馆使用,其中58%用户为高校图书馆,42%用户为公共图书馆。

2.2.2 平台特点分析

在平台应用特色方面,Sierra对印刷型文献的管理功能最强,电子资源管理功能居中,系统支持改进方面的满意度最低;Alma的优势在于对系统集成、电子资源管理及对用户的服务支持上,特别是在面对科研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应用需求、管理与服务方面,Alma更能按用户的需求持续改进并升级;FOLIO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对图书馆智能楼宇、智能空间、智慧数据、智慧业务的管理与应用,结合用户的应用偏好,可自行部署和管理、定制专属功能,配置灵活,扩展性强;NLSP在基础业务架构、纸电一体化管理、全业务流程管理等基础上,增加了数据中枢、智能语音交互、动态可视化展示、数字驾驶舱、业务数据监控、图书馆智慧决策等特色功能,平台更加灵活化、一体化、本土化。

2.2.3 功能架构对比

4款平台均采用SaaS云服务模式,Sierra、Alma基于SOA架构,FOLIO、NLSP基于微服务架构。前两款平台开发时间较早,产品相对稳定、成熟,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访问SaaS云服务(Sierra同时支持本地服务),技术维护、平台升级由厂商主导,产品应用、服务成本较高。在系统集成与应用扩展方面,受制于厂商主导,仅支持与数据库厂商、用户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的集成,不支持用户自行开发和部署应用,扩展性一般。FOLIO、NLSP基于微服务架构,在系统运营过程中,支持将复杂的单体业务应用拆分成细粒度的微服务,可由多个研究团队协作部署,特别是FOLIO,支持社区协作、用户参与,提供整套的API接口,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可整合并拓展多种服务,且可独立部署,扩展性强。

在平台功能设计上,4款平台各具优势(见表3)。Sierra具有编目、订购、流通、期刊、电子资源管理、平台管理6大基础模块,对纸本文献的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功能丰富,优势明显,对于电子资源管理相对偏弱,平台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功能,提供开放访问。Alma具有资源订购、资源揭示、用户管理、资源获取、统计分析、通用管理6大功能模块,元数据格式支持MARC、DC、RDA,对电子、数字和纸本等资源统一进行发现、揭示、管理与服务,尤以电子资源管理、使用分析见长。系统采用工作流的方式进行流程管理,用户可灵活定制,资源可以在公共社区、用户机构区、合作网络区内共建共享。FOLIO具有用户管理、资源获取、流通、元数据管理、采访、编目、资源管理、电子资源管理、报告分析、平台运维等10个功能模块,按“域”(Codex域、采购域、馆藏域、典藏域、流通域、知识库域)细分为多个应用(App),平台应用以社区驱动的模式,图书馆、开发者、服务提供方和其他相关机构协作推进,用户根据业务需求可自定义工作流程及各模块的功能,灵活性、扩展性更高,在元数据管理功能中,不仅支持MARC、DC、RDA,还可以扩展支持机构库等未来可能出现的数据格式,契合全媒体数据多样化发展趋势[4]。NLSP具有中央知识库、资源统一管理、纸电融合统一检索、智能读者服务、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免费开放平台6大功能模块,中央知识库不仅涵盖用户本地的各类型纸电资源,而且通过共享方式获取NLSP联盟下各成员馆的开放资源,所有资源提供统一揭示、检索、服务。在智能读者服务上,系统收集读者的行为轨迹,建立用户画像,关联用户积分,提供精细化智能服务。特别是在应用市场、资源分析决策工具和馆务数据监控分析中,可以按需定制个性化统计分析报告。在平台开放上,支持统一的接口规范,并提供免费开放接口。

表3 平台功能架构比较

3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管理组织的角度,需要国家、省、市、县、基层图书馆五位一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技术研发的角度,要协调各级图书馆开展社区化协作,联合开发并持续升级;从大数据支撑的角度,要准确分析、精准服务;从智慧服务的角度,要实现智能感知、泛在服务、知识共享;从集成化的角度,需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全域化、多系统、跨领域、全量化发展。

3.1 未雨绸缪,规划先行

3.1.1 对接国家智慧平台体系

“十四五”时期,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切实改善民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按需供给的重要技术手段,图书馆应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理念先行,基于万物互联的网络基础,围绕智能化应用场景、一体化业务需求和现代全流程业务的管理需求,积极对接、共享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平台,构建适合本地、开放共融、先进超前的智慧图书馆应用体系,共建共融、科学实施。

3.1.2 流程再造,整合服务

突破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打破图书馆内外壁垒。对外,将跨行业、跨系统的合作纳入流程再造;对内,打破图书馆内部岗位、部门、人员、资源、项目的限制,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以智能技术为保障,以数据管理为抓手,以用户服务为中心,打造集成化、数据化、自动化的智慧服务范式。

3.1.3 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应确立采用“平台+应用”的建设模式,在综合分析图书馆现状、未来趋势的基础上,科学选用平台系统。对于需求简单、缺少技术人员、先期资金相对充裕的图书馆,可选用ALMA、Sierra等产品成熟、维护性低的平台;对于需求复杂、技术力量雄厚、可持续投入的图书馆,可选用FOLIO、NLSP等新锐平台,在新系统搭建、数据迁移、工作流再造、社区协作等方面,循序渐进,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

3.2 社区驱动,开放共享

智慧图书馆平台均部署在云服务、云平台基础之上,其开放共享、用户参与、商业合作的属性,决定了其应用的繁杂性、艰巨性,任何一家图书馆或企业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跨行业联合,以社区的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推动智慧图书馆规范化、生态化运行。

3.2.1 建立“图书馆社区”

目前,国内的各智慧图书馆平台选择不一,处于分散建设、探索应用阶段,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维护需要雄厚的资金力量支持。未来,建议由政府统筹、行业学会主导,建立权威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社区”由图书馆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及企业构成,社区呈开放式管理结构,成员可通过在线申请、社区组织审核后动态加入,以社区驱动引领智慧图书馆向行业联合开发、商业合作投入、开放共享的应用方向发展。

3.2.2 标准推动,规范运行

“图书馆社区”作为智慧图书馆平台研发、建设、维护、评测、推广的组织形式,是引导智慧图书馆转型发展、生态运营的主体。先期,应参考借鉴图书馆标准体系、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知识图谱标准体系等,逐步建立并完善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在边建设边服务的基础上,规范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标准、资源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空间标准等,促进传统图书馆业务与智慧图书馆业务的有效融合、规范运行。

3.3 功能设计,科学智能

3.3.1 从业务发展角度推动传统业务向智慧化转型

实现业务流程的进化及再造,可从采访入手,构建智慧采编,对纸电文献资源一体化采购,在充分分析挖掘馆藏信息、开放资源、读者利用、供需状况、成本核算等大数据基础上,智能推荐采购决策,无感或以较少人工参与进行文献编目标准化录入、新书批量自动验收、协调区域内图书馆文献科学调配,实现纸电、馆店资源一体化买书、借书同步服务。升级传统书库或新建智能书库,配合智能分拣、送书机器人应用,实现书目及架位精准导航、高效送书到桌面、即时提供邮书到家(分馆、社区)服务;实现无感办证,精准预借找书、预约送书上门等智慧流通服务。

3.3.2 从读者体验角度着力进行智慧空间建设

实现虚实结合、实时交互、沉浸共融、综合感知的智能服务。在阅读环境上,采用绿色节能设施,优化环境感知设备,根据光线、温度、环境、读者需求的变化,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测和调整;利用5G技术,为用户提供超高速、低延迟、流畅的网络服务体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书库、书架、图书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化映射,为用户提供纸电一体导览、借阅服务;从智能感知的角度,通过对读者的数据分析,明晰读者阅读取向,通过手机、智能机器人时时与读者交流互动,提供在线、精准的架位导航、座位选择、预约借(取)书、阅读推荐、智能推送、深化咨询等服务。

3.3.3 从知识服务角度推动供需服务的精准供给

除针对馆藏资源外,汇聚世界各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开放资源,以共享、共用为原则,以合法、安全为保障,实现多域共享、多媒体融合、多端提供的知识服务供给。资源服务更加智能化,实现资源内容的深度挖掘,个性化定制热点资源推送、关联资源拓展、智能互动体验、资源使用评价等服务。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技术水平、读者需求、资源提供、馆员服务都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互通共融线上线下智慧服务路径,建立泛在的知识服务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精准智慧的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