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逃避式读研”的年轻人

2023-12-04贺伟彧韩茄雪

记者观察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李丽读研格子

贺伟彧 韩茄雪

在主流价值观语境中,高校研究生一度是光鲜亮丽的代名词,是打开更“高阶”人生的钥匙。然而最近几年,“逃避式读研”成为网络流行词,在社交媒体网站常见高校生以此为标签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对于逃避式读研的他们来说,研究生生涯可能只是一个中转站,一个缓冲点,一个过渡期,一个镀金厂。学什么、研究什么都不太重要,这是必须完成的,却不是读研的主要目的。

他们选择读研,在期待什么,又在逃避什么?这是一根绳子的两端,关联起这代人选择背后的个人情绪和社会土壤。这些逃避式读研的高校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为什么选择读研,想得到的拥有了吗?想逃避的又逃开了吗?

选择读研

在外人眼里,赵平平的读研之路走得自然且顺利,符合主流的期待,一众羡慕声轻易遮蔽了逃遣的意味。

2021年9月末,和身边保研成功的同学一样,大四的赵平平在朋友圈发出她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堪截图。这条动态收获了111个赞,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保研到浙江大学新闻系,在朋友们看来,她的前途一片光明。

2023年2月,读研半年后,赵平平出人意料地在朋友圈宣布休学。因为她觉得读研这半年自己一直过着“面无表情”的生活。早上醒来,她会先陷入一段短暂的呆滞,每天总有重复性的待办事项:上课、完成作业、读文献开绢会、帮导师干一些杂活……没一件是她喜欢的,“一切毫无意义,为了学位应付着。”

赵平平的本科同学张同留在本校读研,跟她同在新闻学院,张同念的是广电系,保研到了另一个跟本科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学院。赶毫无兴趣的论文时,做量化研究处理数据时,在小组合作中完全无法出力时,他十分崩溃,“后悔了,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读了这个研?”

本科毕业前,没拿到本校保研名额的张同曾面临两个选择:毕业后暂停学业一年重新考雅思,次年申请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或者接受另一个学院的保研名额,读一个全新的专业。张同跟爸妈商量后,为了稳当,选择了后者。

赵平平要保研的想法是在入学之前就确定好的,还没进校门,她就跟一位直系的学长咨询了保研的相关事宜。准大学生赵平平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本科学历贬值严重,找不到好工作,研究生是一定要读的。确定的想法和踏实的努力给了赵平平回报,在没有任何保研加分的情况下,她依然顺利地拿到了保研名额。

通过保研,赵平平的学生生涯得以延长,这给了她更多空间去慢慢想,慢慢看,慢慢试——她需要这个时间。很多本科毕业生也需要这个时间。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18到2022这五年之间,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14.7%增至17.9%,增幅为22%。其中“双一流”院校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9.4%增至37.0%,增幅为26%。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录比也在逐年提升,从2018年的3.1:1上升至2022年的4.2:1。

为了学术研究?

对赵平平来说,读研为的是一段“时间”和一个学位,一段还能以学生身份四处实习、寻找自己的时间,一个能为毕业时建立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筹码的学位。张同则直接把读研这三年当成逃避,彼时为了“稳当”而选择的出路让他悔之莫及,他决定先熬过这三年,把这个陌生的学位读完之后再去国外读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圆了心中的念想。

抱着学习的心态读研有时也并不如最初的期待,李丽跟赵平平、张同两人同校同级不同院,本科文学院专业分流时,她因为大一的微积分和计算机课程成绩不理想,无奈被分流到了不喜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分流后她学习很努力,本想在研究生阶段往现当代文学方向深造,无奈在保研季还是只拿到了北京一所985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虽然对专业不感兴趣,但她还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期待着研究生阶段的深造。

本科的时候,李丽抱着钻研学问的心态上课,

“我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踏踏实实地了解更多理论,来帮助我认识文学的世界,或者说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上一门专业课,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只需在参考书目里选一本做读书报告。李丽会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十几本相关的著作,一股脑扎进去把话题研究透,期末再写出完整的学习报告。这样的学习让李丽感觉踏实,上完这门课,会明确地感觉到知识的累积,思路和视野在拓宽。这是她眼里的“研究”。

读了研究生之后,她却发现课业特别紧张,所有的学分被压在一年里修完,根本没时间去思考拓展,更别说还要去完成導师分配的课题项目。在李丽原本的认知里,项目需要跟项目组的成员一起研读、讨论,深入学习挖掘,然而事实是跟这个课题有关的内涵、特质、艺术、文学的内容,她都没有认真阅读或体验过,最后却要完成一部分的书稿撰写。这跟李丽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

不咸不淡的孤独

张同想去国外读研的念想,王朵朵实现了,不过真实的留学生活与她最初的设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王朵朵本科毕业后暂停学业一年,之后去英国读研,读的是授课型硕士学位,通过上课修学分,毕业时需要提交学位论文。但王朵朵却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的主业是做饭。她自认生活有点颓废—早上睡到10点,匆忙吃个面包就去上课,上完课回来做午饭吃,然后睡“下午觉”,一觉睡到晚饭时间,接着做饭。

王朵朵不满意现状,却也没有想要去改变。出国读研前,王朵朵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是深居简出、专心学业,但到英国后,她发现自己有点想当然。这种浑噩的生活几乎是一种典型,不少留学生的日子过得比她还颓废。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王朵朵跟其他留学生讨论过,“我觉得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我们读研多是出于逃避和功利两种目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认真去读,因为不管你认不认真学,你的学位大概率都是能拿到的,找工作的时候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分数。”

王朵朵正属于“为了逃避工作”而读研的那一批人。本科毕业的时候,她的成绩不够保研,而她也不想马上工作,最终出国读研。

无论国内国外,研究生基本不再参与社团活动,专业的细分将同学圈大大缩窄。本科阶段,张同身边有一帮形影不离的好友,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做小组作业,一起拍片子,一起参加比赛,生活过得热热闹闹。研究生阶段,本科同学四散各方,研究生同学各自为战,考公、考事业编、考选调生,张同与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他开始习惯一个人的学习生活。

读研后,赵平平也没有一个能结伴出行的朋友,渐渐地,她独来独往,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在她看来,这是研究生生活中最痛苦的部分,比無意义的任务更令她绝望。她依赖每天晚上跟朋友的视频电话寻找跟人的连接,期待着一两个月一次的会面,这能给她一些坚持下去的力量。孤独和无意义一起折磨着赵平平,研一下学期,她休学去了北京实习。

李丽从武汉来到北京读研,她一直忘不了自己刚来北京的时候,刚好是秋天,天黑得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上课,下午四五点一下课,打开窗户外面就是一片乌黑,一眼望去,乌黑中只有海淀区密密麻麻的房子和掉光了叶子的枯树,一片萧瑟。这样的时刻,孤寂感像窗外的黑夜把李丽包围。

学校不提供宿舍,李丽自己在校外租房住。她感受不到高校里拥挤热闹的人气,平常的北京街道上,所有人都是面目模糊、步履匆匆,一入夜,连最热闹的三里屯都没了人气。有时,在朋友圈刷到老朋友们的动态,想念会涌上心头,“好想好想跟她们见见面说说话啊。”但更多时候,她只能一个人消化这种孤独感。

书桌、格子间与旷野

读研往往包括充足的实习时间,逃避的学生们从书桌流向格子间。

从事快消行业是王朵朵最初的职业规划,暂停学业的那一年,她如愿去了一家食品公司实习。这家公司是行业翘楚,在她的想象中,这段实习会收获颇丰。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告诉王朵朵,“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很多付出。”王朵朵回忆当时的心情,“年轻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就是要挑战难度!”

很快,王朵朵的梦想便破灭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反而成了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在实习公司,王朵朵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做报表,用Excel将新的数据复制粘贴进固定的格子,公式自动算出需要的报表数据,工作就完成了。这种机械的工作让王朵朵感到绝望,她甚至开始怀疑所学专业的价值。

这让王朵朵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前她对于大城市和大厂的想象是光鲜亮丽的,现在作为职场新人的她只是大厂里的一颗螺丝钉,要完成机械化的工作,要加班到很晚,下午茶看起来精致,到手的工资其实一般。原本清晰的大厂梦碎了,不去大厂,要去哪里,要不继续学习?

王朵朵的困惑和选择很典型——在实习期间,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就逃回学校,总之,把入职的时间往后拖。逃避是一种本能,不过,躲过这几年,还能躲多久?拒绝机械化劳动的他们该如何找到自我价值?什么样的工作又是他们真正热爱的?

张同有自己面对格子间的方式,他用喜欢的乐队“新裤子”的《生活因你而火热》这首歌来解释:“我不得不去工作/在大楼的一个角落/格子间的女孩/时间久了也很美/我会和她结婚/带我去小城过年/忘了吧那摇滚乐/奔腾不复的时代”。张同在这样看似悲观的歌词里得到力量,感受到对生活的激情,对平庸生活的拒绝和反抗。“这首歌并不是在说格子间的女孩儿不好,它说的是这样一种程式化的工作状态,一种被禁锢在一个工位上、看不到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激情的生活。”在网易云音乐,这首歌的评论区有一万多条留言,有一条评论是:“你可知格子间的女孩,抽屉里也藏着吉他拨片?”这条评论有两千六百多个点赞。这与张同的心境相似,摇滚乐表达了他不愿安于现状又无处安放的理想。

本科时,为了保研,张同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以一种急切而激进的状态度过了四年,急躁忙乱,顾此失彼。读研后,他把自己的生活放得很慢很慢,留给自己大段的空余时间,看书,看电影,或者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想:我到底喜欢什么,我该干什么?“回过头看,我用了整个大学四年不停追逐的东西,到头来发现是虚幻的,无意义的。”张同评价自己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如果我是一个纯粹的浪漫派,我大可以说我不在乎读不读研,不在乎父母的期待,不在乎主流的追求,但我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我还是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没关系,其实大家都是这样,没有人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

到底要做什么?赵平平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对生活的期待,却能具象成一个画面。在北京实习的一个周末,赵平平应邀到一个同事家做客。同事租住在国贸一带一个闹中取静的老小区里,一栋6层高的老楼最顶层的一居室,附带一个漂亮的小露台。傍晚,太阳西沉,天色渐暗,有晚霞映照。大家在小露台围着烧烤炉的火光边吃边聊,吃完回到房间撸猫,天南海北聊到很晚。有伴侣、有朋友、有宠物,这样的时刻,让赵平平能在枯燥的工作之外感到生活仍然是明媚的、有依靠的、令人安心的、值得期待的。

(文中人物赵平平、张同、李丽、王朵朵为化名)

摘自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李丽读研格子
李丽教授简介
心中的中国梦
冰冻太阳光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数格子
填出格子里的数
格子间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格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