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四重维度

2023-12-04张树焕许纭露穆宏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张树焕 许纭露 穆宏佳

[摘 要] 航天强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高校学生对航天伟业及其精神标识的认同与传承,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有之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航天强国梦教育,要把握航天强国梦的生成脉络与使命担当,讲清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要立足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融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要立足于新时代“四为”教育方针,把握好融入的切入点与着力点;要重视方式方法,探索融入的多维路径。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航天强国梦;思政课教学;航天精神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6-0001-06

Research on the Four Dimensions to Integrate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Aerospace N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ZHANG Shuhuan, XU Yunlu, MU Hongjia

(1.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China;2.School of Law and Humaniti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Aerospace Nation” is a crucial part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great cause of aerospace industry and its spirit is the integr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high quality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Aerospace N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e should grasp the generative process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Aerospace Nation”, so as to spell out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essenc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iz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ideology, fully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focus on the “four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rinciple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grasp the entry point and action point of the integration;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ays and methods and explore multidimensional paths for integration.

Keywords: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Dream of a Powerful Aerospace N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Aerospace spirit

馬克思将精神与生产联系起来,认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从“两弹一星”工程到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一箭22星”的纪录到越来越高的航天发射频次,从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到北斗导航星耀全球,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航天科技惠及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代又一代的火箭飞船承载着从航天大国转向航天强国的飞天梦想,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思政课堂中融入航天强国梦,加强对航天伟业及其精神标识的认同与传承教育,既是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落实以科技自立自强助推航天强国梦实现的需要。

以航天强国梦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主要有4个维度:一是生成维度,把握航天强国梦的生成脉络与使命担当,讲清楚航天强国梦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彰显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本质;二是历史维度,立足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航天强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三是时代维度,立足于新时代“四为”教育方针,把握好融入的切入点与着力点,剖析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向度;四是主体维度,从多个角度探索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1 从生成维度看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耦合性

航天强国梦扎根于航天“三大精神”的丰厚滋养,传承于航天人迈向深空的深远步伐,升华于新时代人民创造强国伟业的踔厉奋发。从《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提出“航天梦”概念和“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航天强国列入强国目标行列,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航天强国梦的使命召唤,航天强国梦的生成脉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共通构成了以航天强国梦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逻辑前提。教师通过梳理航天强国梦的实践理路,从中提取精髓要义,并将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理论载体,从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高度对学生强化包括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教育,使时代新人对国家有认同、对制度有自信、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继而达成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1.1 航天强国梦的生成脉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在我国飞天筑梦的辉煌历程中,一代代航天人为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之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航天“三大精神”以及孕育的航天强国梦,能够从精神上助力和支撑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航天强国梦的历史生成具有深厚的土壤,它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航天人用拼搏谱写华章的生动写照”而动之以情,使学生对国家有认同。航天强国梦是新时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优质载体。教师将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的航天事迹作为典型材料,抓住包括航天英雄在内的一些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将它们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及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期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第二,利用“太空奇迹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而观之以韬,使学生对制度有自信。追逐航天强国梦的历程集中体现了航天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中国航天人把“攻关”特质充分体现在载人航天项目的工程实践中,在薄弱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克难关。航空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历代航天人“拧起一股绳”同舟共济的结果,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实例,能够更为直观地彰显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第三,描述“从历史传统到时代标识的思想传承”而示之以略,使学生对文化有底气。将航天强国梦相关精神标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渠道,要让学生深知,中国航天事业在攻坚克难中所孕育形成的精神标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从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航天强国梦,让学生明白航天强国梦是对航天伟业不懈追求的血脉赓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支持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

第四,结合“航天强国梦见证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凯歌”而晓之以理,使学生对发展有信心。中国航天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中激扬起豪情,在甘于吃苦、同甘共苦中实现自立自强、突破极限,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科技自立自强是航天强国伟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教师通过讲解科技创新在大国崛起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走出的这条自力更生、自信自强、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以及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和强大的力量支撑。

1.2 航天强国梦的生成使命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本质相契合

在筑梦征程上,航天人在充满各种风险挑戰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下,在一片空白、阻碍重重、环境恶劣情况下,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瞄准国际一流,以新的姿态向科学技术进军,连战连捷,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作为强国梦重要组成部分的航天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使命召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因此,要培育与实现强国梦,就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助推器。

一是从思想层面看,两者在价值上是高度契合的,要充分发挥航天强国梦相关课程的内在教育功能和理论指导作用。思政课的本质内核决定了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化性及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思政课必定要成为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可以梳理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至今的中国航天50余年的发展脉络,理清中华民族探索航天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用寄寓着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向往和追求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引领青年思潮,从而为实现航天强国目标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二是从实践层面看,两者指向共同的目标,两者的关键联结点在于实践,要通过相关教育课程使航天强国梦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并指明“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方向。对于高校而言,要培育和践行载人航天精神,培养建设航天强国的栋梁之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教师讲授航天强国梦,就是要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新目标凝聚青年学生,使青年成长成才后自觉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从历史维度看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必然性

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追求航天强国梦的足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理性分析时代背景,顺应时代趋势,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理分析为办好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

2.1 航天强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目标。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从历史脉络角度梳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讲清楚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成就,使学生将我国发展战略熟记于心,切身投入建设实践,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一是工业化建设初期。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自力更生攻关国防尖端技术。从初步探索到后来实现重大突破,无论是1967年首枚氢弹试爆成功,还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告捷,都是中国航天人开启共圆飞天梦旅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华民族就此拉开了探秘宇宙、造福世界的序幕。

二是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我国加快了自主创新建设航天技术体系的步伐。从第一颗洲际导航卫星和测绘卫星到第一颗民用通信卫星,开启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新纪元,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信自强、自主探索的航天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航天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是建设新型工业化时期。从21世纪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乘胜追击、勇攀高峰,建设航天强国。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心怀家国情怀与报国理想,从“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到“天和”游星,从“神舟”飞天、“天问”凌空、“长征”扬威、“嫦娥”探月到“北斗”指路、“天宫”览胜、“鹊桥”相连,再到以“夸父计划”与太阳并肩、用“悟空”之火眼照亮暗物质……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彰显了中国力量。

将航天强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航天科技人员系统性地攻克了制造难关,贡献出世界航天史上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教师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创新性发展鼓舞青年学生,能够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新的征程中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2 航天强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是着眼于民族复兴伟业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而青年学生是民族事业的后备力量,培养爱国敬业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航天强国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要针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融入航天强国梦教育迎接风险与挑战。

第一,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根基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多维渗透。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建設航天强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的具体战略安排。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将航天强国梦作为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责任担当。在由互联网发展而推动形成的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学习无用论等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因此,教师要通过融入航天强国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引导学生达成情感认同、实践感悟以及合理判断的有机统一,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作为蓝本,辅之以历代航天工作者的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效果。

3 从时代维度看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应然性

将航天强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赋予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责任。在如火如荼的“大思政课”教育背景下,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事业、民族前途和人类命运有机结合,在追求社会价值中实现人生价值,是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3.1 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创造中国航天伟业是探索浩瀚宇宙的新时代长征,是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航天强国梦,有助于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立志科技报国、奉献国家。航天强国梦教育对青年学生在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引领和培养,是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以航天强国梦铸魂育人,有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航天强国梦蕴含着巨大的思政教育潜能。航天人奔走于戈壁沙漠、直面技术封锁与垄断的挑战、为航天事业奉献宝贵青春以打造大国重器的奋战历程,都是思政课教学的优秀范例,将被转化为激励青年学子奋勇向前、励精图治的强大精神力量。思政课教师通过对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精彩讲述,让青年学子认识到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勉励青年学子要强健体魄、锻造技能、敢于追梦、勇于探索,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帮助青年学子努力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培育家国情怀,从而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3.2 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贯彻教育“四为”方针,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航天征程上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能够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丰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这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教师要深入思考“怎样培养人”,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与航天强国梦教育深度融通,以人民立场为引领,注重以人为本。挖掘航天强国梦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核与精髓要义,能够启发和鼓励学生以此精神为引领,进一步锤炼品格,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青年学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航天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将航天强国梦教育融入课堂,是培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国防科技事业人才的需要,符合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方针。最后,要充分把握“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通过航天强国梦的共鸣教育,激发学生为科技报国奋进的动力与热情,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符合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由此,立足于教育“四为”方针,推进航天强国梦进课堂时不我待。

3.3 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符合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

“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把人才强军战略转化为发展规划和务实举措,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航空航天类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教师要生动讲述航天故事,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赋予理论课情感和温度。

一是通过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建设,增强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和亲和力。教师可从以下3个途径激发课堂活力:其一,从航天事业的基本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的航天情缘、新时代十年中国航天新成就、奋进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4个方面,讲述航天发展的历史和感人故事,讲述如何坚定自信走好新时代的航天强国路;其二,要把握好思政课最丰富、最生动的教学案例,生动阐述一代代航天楷模书写的时代篇章,弘扬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其三,要精心设计航天强国梦的素材,通过视频、音频、文档、图片等多样形式,以及纪录片、电影、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建立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立体式思政大课堂,使高校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航天强国梦的发展脉络与价值意蕴,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富有思想性、针对性、理论性和生动性。

二是通过深化高校“产学研”建设,增强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高校要关注社会、立足时代、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滋养人才,聚焦航空特色和学科建设,营造人才培养新生态。高校将航天强国梦赋能思政课教学摆上重要议程,对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激励大学生努力学好专业课及助推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将航天强国梦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探索出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画好协同育人同心圆,符合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有利于思政工作转型升级。

4 从主体维度看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可行性

以航天强国梦教育赋能高校思政课,注重挖掘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核及精神实质,重视融入的方式方法,探索融入的多维路径,“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将有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力。将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可以从航天强国梦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与“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相结合、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等角度切入。

4.1 将航天强国梦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其一,以科技强国战略为切入点,引出航天事业的时代意义。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教师要从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阐释掌握关键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立足新时代,敢于创新、敢于斗争,勇攀科技高峰。同时,以杨利伟、翟志刚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的奋力拼搏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呈现,教师可以融入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梦,引导学生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

其二,从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四个自信”等角度讲述载人飞船发射的伟大意义。教师要抓住鲜活素材,以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化与震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报国热情,以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坚定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豪气、底气、骨气和志气。以此促进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推动青年学生带着持续性、群体性的民族自豪感投身建设祖国的伟大实践中去。

其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阐述梦想要靠实干来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无数航天人用艰苦奋斗的足迹、不懈拼搏的汗水造就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可以结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感知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感受科技创新发展的魅力,并养成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4.2 结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融入航天强国梦教育

“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要让学生从航天伟业中汲取精神力量,就必须在实践中感悟。

其一,合作共建航天强国梦实践育人平台,将航空博物馆、航天博物馆等纪念场馆作为航天历史学习教育和航天强国梦教育的现场教学点。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成一系列国防重器教育实践基地、航空博物馆、航天博物馆、立德树人馆,集纳了一大批大型航空航天实物和先进人物典型案例,立体展示航空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其二,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化传承教育相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组织参观航天部件制造车间、实地观摩运载火箭发射基地、与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话等。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拓展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充分挖掘行业特色,组织牵头57个实践队赴江西等地围绕C919大飞机研发、VR产业发展调研、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航空航天与智能交通科普等项目开展寒假实践活动,持续增强“大思政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丰富思政课堂的参与形式,助力航天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认同与践行航天强国梦蔚然成风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要求。将航天强国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教学,需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增强航天强国梦及其精神标识的宣传力度、教化力度和影响力度,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软件技术打造智能化的“航天强国梦”思政课线上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灵活性等优势;二是重视主流媒体宣传,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传播形式,构建航天强国梦网络传播话语体系;三是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将思政课多元主体纳入进来,整合网络资源,发挥数据价值,形成思政教学的合力;四是创新思政课的课堂参与形式,利用网络翻转课堂、VR课堂等新颖形式,满足高校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使思政课摆脱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好新平台、新技术,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点燃更多青年学生的航天梦、科技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祖国航天事业,为建设航天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0.

[2] 宋泽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研究,2022(3):40-52.

[3] 徐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磅礴伟力[N].光明日报,2023-04-24(6).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4.

[6] 冯华,余建斌.勇攀科技高峰 建设航天强国[N].人民日报,2023-02-21(7).

[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8] 金正波,张武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王亚平——探索浩瀚宇宙 播种科学梦想(最美教师)[N].人民日报,2022-09-13(6).

[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0] 习近平八一前夕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强调:深化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 向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节日祝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8):9.

[11] 吴丹.用好红色资源 开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3-06-08(5).

[12] 荣誉丨南航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EB/OL].(2023-01-12)[2023-08-20].http://nuaa.edu.cn/2023/0112/c852a301953/page.htm.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讲好“大思政课”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EB/OL].(2023-02-23) [2023-08-20].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223/c448664-32629644.html.

(责任编辑 白丽媛;责任校对 齐蓉晖)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
社会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
推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通识教育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