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12-04杨强张豪洁

系统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胰腺癌出血量淋巴结

杨强,张豪洁

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肝胆外科,山东烟台 264002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因为广大群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胰腺癌患病率增长趋势明显[1]。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目前虽可通过根治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表现,但可因患者遵医行为影响手术效果,再加上手术属于创伤性操作,患者疼痛较为明显,且术后恢复时间长,同时需要进行多种辅助治疗,患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注重疾病知识宣教,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配合性,更利于手术顺利开展,提高遵医行为,更利于术后恢复。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相对有效的方法,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是传统术式,由于患者确诊后,病情仍在进展,或已经发生转移,因此需要对手术治疗的范围进行扩大,进而保障手术清扫的彻底性[2]。本文主要分析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37~67岁,平均(54.18±5.07)岁;临床分期:Ⅱ期21例,Ⅲ期14例;疾病部位:胰头30例、胰体尾部5例。研究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8~66岁,平均(52.37±4.38)岁;临床分期:Ⅱ期23例,Ⅲ期17例;疾病部位:胰头33例,胰体尾部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11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胰腺癌诊断标准[3];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者;肝肾、凝血功能等严重障碍者;伴有感染性、代谢性疾病者;近期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完成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变换为仰卧体位,手术切口位于右侧腹直肌,长度15 cm左右,逐层切开皮肤、肌肉组织,注意加强对盆腔组织和肝脏的保护,直视下探查腹腔状况,明确是否存在病灶转移。先将胰腺背侧的疏松组织分离,再将胰头和十二指肠分离,同时将之向左侧翻开,观察肿瘤和局部血管的位置,切除肿瘤后实施清扫淋巴结操作,重建消化道操作,选择植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吻合方式可任选以下3种其中1种:①胰腺被膜-空肠浆肌层吻合;②胰腺断端-空肠端侧吻合;③胰腺套入空肠式吻合。所有操作完成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研究组应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上述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实施扩大手术,包括后腹膜淋巴结广泛清扫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吻合术、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淋巴结清扫数目。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涵盖感染、出血以及胃排空障碍。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包括(CD3+、CD4+及CD8+)。

1.5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35)t值P值手术出血量(mL)555.17±85.22 574.35±88.51 0.995>0.05手术用时(min)306.79±22.65 326.34±12.25 4.554<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个)14.08±3.21 10.98±2.14 4.846<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35)t值P值排气时间3.02±0.57 3.05±1.34 0.129>0.05下床活动时间5.23±0.74 5.37±1.15 0.635>0.05住院时间15.38±2.45 15.43±2.24 0.092>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

组别对照组(n=35)研究组(n=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组间治疗后值P组间治疗后值CD3+49.79±10.35 51.02±12.46 50.15±10.06 59.92±12.25 3.114<0.05 CD4+29.84±8.37 31.14±10.08 29.15±8.43 39.05±10.94 3.240<0.05 CD8+25.31±7.47 23.15±5.66 25.29±7.31 22.98±5.84 0.128>0.05

3 讨论

胰腺癌恶性程度很高,很多患者确诊时就属于疾病的中晚期。胰腺癌被引发影响因素较多,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不理想,据悉此类患者5年与5年以上存活率不足5%[4-5]。对于恶性肿瘤,唯一能获得相对满意效果的手段只有手术治疗,胰腺癌也是如此,但因为胰腺癌发生较为隐匿,临床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不超过20%[6]。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帮助胰腺癌患者将肿瘤的增长暂时性控制,使之生存期限延长,但也并不能有效治愈,很多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尤其是其中年龄较大的人群,本身年龄大、抵抗能力差,加上疾病和手术的影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因此帮助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促进痛苦最大程度减轻,非常重要[7-8]。

在胰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目前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率较高,这种手术方法是国外学者Whipple于1935年开创,至此也为医学领域和胰腺癌的战斗迎来了曙光[9]。有研究指出,目前开展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死率已从20世纪50~70年代的30%降低至不足5%,虽然安全性明显增加,但此类患者整体预后仍不尽如人意[10-11]。胰腺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周围分布较多的大血管,实施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所需较大范围的切除,对吻合的要求非常高,而术后也容易发生胰瘘、出血等并发症。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应用年代久远,可以在直视下实施清除病灶、淋巴清扫和吻合端口等操作[12-13]。对于胰腺癌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中,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临床认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主要是对肿瘤本身以及胆总管右侧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其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区域淋巴结很少进行清扫,因此容易造成术后复发率较高。通过进行扩大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以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这也是治疗胰腺癌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为(306.79±22.65)min,比对照组的(326.34±12.25)min更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对照组更多(P<0.05)。本文数据与姜海斌等[15]的研究结论一致,该文中指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08.12±41.25)min,短于对照组的(377.16±40.26)min(P<0.05)。此外,本文数据当中,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由于癌细胞的影响,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紊乱等问题,因此在肿瘤细胞清除中无法达到彻底改善的目的,同时相应的肿瘤抗原激活CD4+后,可分泌诸多抗肿瘤因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患者的CD3+、CD4+指标水平略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细胞免疫机制其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而术后通过机体的恢复,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逐渐恢复。本文的数据当中,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其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增加,而手术时间相应的有一定缩短,这主要为扩大手术术野更清晰,对周围组织情况掌握更好,清扫范围以及清扫更相对更容易,因此手术时间略有减少。但是手术出血量方面统计两组基本一致,说明扩大手术不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因此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两组术后情况也基本一致,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不会因为扩大手术而发生延长,说明扩大手术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较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综上所述,胰腺癌治疗中,应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可提高清扫数量,提高治疗效果,不会因扩大而造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且术后CD3+、CD4+水平恢复速度也较快。

猜你喜欢

胰腺癌出血量淋巴结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护理晚期胰腺癌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