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联合腹腔镜在胃肠微创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手术指标、营养状况分析

2023-12-04刘峰马丽敏

系统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胃肠道胃肠微创

刘峰,马丽敏

单县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山东菏泽 274300

胃肠道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结肠炎、结肠癌以及胃癌等,其发病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高脂、高盐、高糖和低纤维饮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长期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压力过大以及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胃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慢性炎症、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等均会在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1-2]。目前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而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腹手术以及微创手术等,随着内镜和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胃肠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3-5]。为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于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内镜联合腹腔镜在胃肠微创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患者手术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胃肠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疾病方面:胃间质瘤14例、胃癌14例、直肠癌18例;病程1~8年,平均(4.14±1.63)年;年龄25~72岁,平均(47.16±5.3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12~24.64 kg/m2,平均(21.07±1.18)kg/m2。研究组男26例,女20例;疾病方面:胃间质瘤15例、胃癌15例、直肠癌16例;病程1~9年,平均(4.23±1.60)年;年龄27~71岁,平均(47.24±5.26)岁;BMI为18.25~24.60 kg/m2,平均(21.15±1.11)kg/m2。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CT以及胃肠镜等检查确诊为胃肠道疾病者;②符合手术治疗标准且为择期手术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神志清楚者;⑤手术耐受性良好者;⑥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手术治疗禁忌证者;②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③术前死亡者;④急诊手术者;⑤行为异常者;⑥临床资料缺失者。

1.3 方法

对照组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胃肠道疾病类型选择相应的麻醉措施及正确的体位通过切开腹部进行手术,直接处理或摘除病变,手术结束后逐层缝合切口,并在手术后留置引流管来排出血液或其他体液,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准确掌握恢复时间窗口,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提供术后康复指导等。

研究组以内镜联合腹腔镜进行胃肠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胃肠道疾病类型选择相应的麻醉措施及正确的体位进行手术,同时为患者建立人工气腹,腹腔镜经脐单孔置入,空肠肠管可以借助无创夹钳夹起,将内镜送至患者胃部,对患者病灶类型、病灶大小、病灶位置等进行观察明确,结合观察结果和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内镜手术,逐层剥离病灶,若有出血则实施热凝止血,剥离并挖除病灶后以钛夹闭合创面,同时借助腹腔镜对胃壁以及肠壁全层等进行缝合,常规引流后,对胃体前壁或胃底为病变部位的患者,可以对其实施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壁以可吸收缝线缝合,对胃体后壁为病变部位的患者,可以对其实施胃腔内胃楔形切除术治疗,通过胃镜灯光投照的方法明确投影位置,同时将患者病变部位置提出胃腔外作切割处理,将获取的病灶组织送检。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术后生命体征指标稳定,病灶明显消失,术后无不适情况,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视为显效;术后生命体征指标稳定,病灶有缩小,术后无不适或存在轻微不适,临床症状有改善视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视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手术指标:统计术中出血量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结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③营养状况:统计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白蛋白(albumin, ALB),通过采集患者术前和术后5 mL静脉血分别以血红蛋白分析仪和血液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7]。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对照组(n=46)研究组(n=46)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266.15±13.67 155.49±15.38 36.474<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h)40.03±4.61 23.28±3.95 18.713<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43.16±4.22 26.08±3.60 20.884<0.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d)3.91±1.13 2.55±1.06 5.953<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ALB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Hb、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Hb、ALB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ALB对比[(),g/L]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ALB对比[(),g/L]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46)研究组(n=46)t值P值术后(116.98±5.26)#(130.03±6.11)#10.978<0.001 Hb术前30.04±3.25 30.13±3.23 0.133 0.894术后(33.46±3.50)#(35.99±3.61)#3.413<0.001 ALB术前110.13±8.82 110.17±8.74 0.022 0.983

3 讨论

胃肠道疾病是指影响胃和肠道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消化系统的炎症、感染、肿瘤、功能障碍等,发病后临床常见表现包括消化不良症状、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体质量改变以及肠道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8]。手术在多种胃肠道疾病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胃肠道疾病患者切除病变组织、重建肠道、纠正异常结构,促进疾病康复,同时对于一些急需处理的疾病,如胃肠道穿孔、梗阻等,手术能够及时处理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9]。然而尽管手术治疗有其优势,但手术风险以及术后恢复等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对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新近出现的微创手术和内窥镜手术等技术渐渐取代部分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通过内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进行胃肠微创手术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减少手术风险,促进术后康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内镜联合腹腔镜在胃肠微创手术治疗中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手术指标,促进术后康复。这可能是由于相比传统开腹手术,组合使用内镜和腹腔镜技术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较小的切口进行操作,能够减少对患者腹壁的损伤,手术切口更小,创伤更小[11],加上内镜和腹腔镜技术的结合可以提供更清晰、更放大的视野,从而使手术操作更精确,降低损伤周围结构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使患者术后恢复更快[12]。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患者Hb、ALB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Hb、ALB均显示明显上升,且研究组观察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内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进行胃肠微创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既往也有研究指出,胃肠道疾病患者后疾病影响可能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使得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加上某些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肠道出血、胃癌等会导致消化道不适,患者往往对食物有摄食限制,因此容易导致其发生营养问题[13]。潘梓荣等[14]指出,对比于传统开腹手术,以内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的术后白蛋白水平为(129.54±22.47)g/L,不仅明显高于术前(111.25±7.60)g/L,而且也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术后(117.83±20.71)g/L(P<0.05),和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在改善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态中的明显优势。这可能是由于内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进行胃肠微创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其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对患者全身代谢的冲击,这有助于患者更早恢复胃肠功能,更快地恢复食欲和进食能力。加之传统开放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可能涉及胃肠道的直接操作,对胃肠道的解剖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操作,避免对胃肠道的直接损伤,有助于保护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减少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15]。

综上所述,对于采取手术作为治疗方案的胃肠道疾病患者,通过内镜联合腹腔镜的方式进行胃肠微创手术治疗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术后排气、活动及胃肠功能恢复等带来更大获益,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道胃肠微创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