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2023-12-04王朝娜付金涛杨雪华

系统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司汀注射用盐酸

王朝娜,付金涛,杨雪华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宁 272000

眩晕是指感到自身或外界旋转或摇动的主观感觉障碍情况[1]。病因包括脑出血、脑缺血、前庭神经瘤、前庭神经炎、颈椎病、心血管阻塞等。患者除眩晕现象外,还可伴随会呼吸困难、恶心、头痛、意识混乱等症状,如未积极治疗,严重者发生晕厥,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2]。对于此类患者而言,用药治疗较为多用,以此进行病因治疗,改善脑部及颈椎处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眩晕现象,利于病情恢复,但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的疗效[3]。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运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4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比组与结合组,各47例。对比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57.26±4.28)岁;患病时长:1~9个月,平均(5.04±1.19)个月。结合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1~73岁,平均(56.89±5.01)岁;患病时长:1~9个月,平均(4.96±1.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研究已经得到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需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眩晕诊断依据者;认知功能正常者;可进行自理者;耐受药物治疗者;一般信息完备者。

排除标准:凝血障碍者;精神障碍者;沟通障碍者;治疗期间停药或退出研究者;免疫功能缺陷者。

1.3 方法

对比组采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选取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20030473;规格:20 mg)治疗,用药剂量20 mg/次,与250 mL生理盐水均匀混合,静滴用药,1次/d。选取盐酸氟桂利嗪片(国药准字H20023860;规格:5 mg)治疗,用药剂量为5 mg/次,口服用药,2次/d。治疗时长两个星期。

结合组采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选取养血清脑颗粒(国药准字Z10960082;规格:每袋装4 g)治疗,用药剂量4 g/次,口服,3次/d。治疗时长两个星期。另外两种药物用药内容同前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眩晕情况:利用眩晕评定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的标准与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的标准评析眩晕情况,前者得分区间0~6分,越低眩晕越轻;后者得分区间0~40分,越低眩晕越少。

血流速度:共涉及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治疗疗效:在用药后可见眩晕现象基本消失即效果明显;在用药后可见眩晕现象得到缓解即改善;在用药后可见眩晕现象未见改变即无效。治疗疗效=效果明显率+改善率。

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口干、食欲不振、皮肤瘙痒、胃部不适。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组数据分析统计,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和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眩晕情况好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眩晕情况比较[(),分]

组别结合组(n=47)对比组(n=47)t值P值DARS评分治疗前4.91±1.07 4.65±1.05 1.189 0.237治疗后1.15±0.26 2.53±0.34 22.103<0.001 DHI评分治疗前32.74±3.09 33.35±4.21 0.800 0.425治疗后11.68±1.92 16.94±2.75 10.751<0.001

2.2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血流速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2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cm/s]

组别结合组(n=47)对比组(n=47)t值P值左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23.21±2.48 23.35±2.36 0.280 0.779治疗后26.72±0.23 24.69±0.27 39.237<0.001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22.18±2.70 22.53±2.49 0.653 0.515治疗后26.15±0.36 24.47±0.52 18.210<0.001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25.79±2.58 26.09±2.33 0.591 0.555治疗后28.48±0.36 27.39±0.27 16.605<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结合组的治疗疗效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结合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与对比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患者往往需要到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进行诊治,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4]。患者发病后可伴随耳鸣、听力减退、肢体无力、胸闷、头痛现象,降低患者生存质量[5]。在临床上,用药治疗较为多用,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常用药物,属于H3受体强拮抗剂与H1受体弱激动剂,一般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症、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或耳鸣等疾病[6]。经用药后,能够扩张椎底动脉系统,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能够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促进眩晕现象消失,减轻耳鸣现象;能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从而消除淋巴内血肿者;能够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利于降低脑血栓发病风险[7]。氟桂利嗪也是一种治疗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脑血液供应不足、椎动脉缺血等引发的眩晕情况。经用药后,能够缓解持续性血管痉挛,改善基底动脉血流量,同时,还可抑制前庭功能,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昏目眩现象,利于病情恢复[8]。经以上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利于眩晕现象消失,加快病情恢复,但部分用药后可见口干、胃部不适、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耐受性不佳。在中医领域,眩晕属于“头痛”“目眩”范畴,多由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所致[9]。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常用中成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眩晕、不寐、慢性脑缺血等临床治疗工作。该药包含十余味中草药,其中当归、鸡血藤、白芍等可发挥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川芎、钩藤、延胡索、细辛等可发挥活血祛瘀、祛风定痛的作用;熟地黄可发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夏枯草可发挥清肝泻火、散结消肿的作用;决明子、珍珠母等可发挥解表清热、清肝明目的作用[10]。诸药合并起到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经此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眩晕现象,利于病情恢复,且该药成分为中药,一般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眩晕情况、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治疗后的眩晕情况好于对比组,且治疗疗效均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联合用药治疗是一种效果较理想的治疗方式,对改善血液速度、减轻眩晕情况、加快病情恢复有一定价值,且一定程度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于接受。分析原因主要与盐酸倍他司汀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供血量有关,还与养血清脑颗粒的活血通络作用有关,以此消除相关眩晕现象。本文研究结果中结合组治疗后的治疗疗效为97.87%,高于对比组的82.98%,与黄发根等[11]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7.78%)”相近,说明应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是一种疗效较确切的治疗方式,对促使患者病症消失,改善预后效果有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为眩晕患者选取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疗效较高,可以缓解眩晕现象,改善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猜你喜欢

司汀注射用盐酸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盐酸泄漏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合成盐酸芬戈莫德的工艺改进
盐酸安非他酮和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禁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