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3-12-04赵刚
赵刚
涟水县中医院骨科,江苏涟水 223400
股骨颈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其发生与骨质疏松、肌肉蜕变、反应迟钝等相关[1]。在严重创伤时,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可导致活动障碍、剧烈疼痛等,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威胁[2-3]。对该病患者,如年龄<65岁,推荐通过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如≥65岁,则可行关节置换[4]。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为减少患者损伤,改善其预后,临床多采用小切口手术,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则为两种常用入路方式[5-6]。为探讨更适宜于老年人群的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涟水县中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外侧与后路小切口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65~85岁,平均(72.15±4.10)岁;损伤至手术时间18~153 h,平均(71.63±8.10)h。观察组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65~84岁,平均(72.62±4.22)岁;损伤至手术时间19~156 h,平均(72.71±8.46)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明确外伤史;②均确诊为单侧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者;③满足髋关节置换指征;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化脓性病灶者;②心肾等严重脏器损害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陈旧、病理性股骨颈骨折者;⑥依从性极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侧小切口治疗。术中连续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在股骨大转子结节向髂前上棘行一条8 cm左右切口,对皮下组织以及筋膜进行分离,X形切开关节囊,并钝性剥离,测量股骨颈截骨线,截断残端,取出股骨颈、股骨头。对髋臼打磨后置入假体,股骨端使用髓腔锉扩大髓腔后,置入股骨假体试膜。评估假体性能满意后,放置股骨头假体,逐层缝合,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则采用后路小切口治疗。术中全麻,健侧卧位,骨盆与躯干和水平面垂直,以大粗隆顶点为起始点,向髂后上棘中心做直线,经起点做7~10 cm略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对臀大肌钝性分离,向两侧牵拉,切开阔筋膜,剥离臀小肌,顺着梨状肌窝切开,分离梨状肌以及联合肌。切开关节囊,暴露股骨颈,通过触摸小转子明确保留股骨长度,再进行截骨,取出碎骨、股骨头等。髋臼侧则需要暴露髋臼,并对盂唇、残留圆韧带予以切除,并打磨髋臼,维持外展45°、前倾20°置入金属臼,螺钉固定,并安置内衬。再将髋关节内收、内旋,抬高股骨,扩大髓腔,安放假体,确保结合牢固后,对关节进行复位。检查关节稳定性与功能,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两组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等。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两组患者疼痛与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前、术后1 d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价疼痛,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髋关节功能则于术前、术后3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包括功能、疼痛、畸形、活动范围4个维度,总分0~100分,分值关节功能越好。③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神经麻痹总发生率比较。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手术时间(min)88.75±10.24 90.13±11.07 0.549 0.585切口长度(cm)8.64±1.43 7.52±1.21 3.587 0.001出血量(mL)431.06±72.17 225.48±50.35 14.017<0.001引流量(mL)295.46±26.32 157.25±19.10 25.500<0.001下床时间(d)5.12±0.87 3.41±0.76 8.882<0.001住院时间(d)13.24±1.95 11.05±1.64 5.157<0.001
2.2 两组患者疼痛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降低,观察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与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与髋关节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术后3个月(80.29±5.63)*(81.73±5.49)*1.099 0.276 VAS评分术前6.86±1.42 6.72±1.37 0.426 0.672术后(3.54±0.84)*(2.32±0.68)*6.773<0.001 Harris评分术前56.27±4.31 55.84±4.27 0.425 0.67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创伤性股骨颈骨折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7]。对高龄股骨颈骨折者,临床多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以重建髋部结构,改善髋部功能[8-9]。而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与微创技术的发展,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有了较多应用,相较于传统切口,能减少机体二次损伤与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10-11]。外侧、后路小切口均为常用入路,采用外侧切口,以大腿外展肌群入路,能避免对关节后肌群的影响,减少神经损伤,但切开较大,术后疼痛明显,出血量较多[12-13]。而采用后侧小切口,可在肌肉间隙入路,能有效减少对正常肌肉组织的损伤,能保护外旋肌群,切开组织少,能减少血管出血,暴露视野难度低,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14-1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切口长度为(7.52±1.21)cm、出血量为(225.48±50.35)mL、引流量为(157.25±19.10)mL、下床时间为(3.41±0.76)d、住院时间为(11.05±1.64)d,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后路小切口能减少患者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这对于降低医疗成本也有一定作用。刘争民等[16]研究中,观察组予后路小切口治疗后,切口长度(7.24±1.47)cm、出血量(205.42±36.34)mL、引流量(143.62±20.42)mL、下床时间(3.40±1.06)d、住院时间(10.84±2.13)d,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次研究一致。本次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32±0.68)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后路小切口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改善,观察组Harris评分(81.73±5.49)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切口能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马宜君等[17]研究中,后路切口术后VAS评分为(2.65±0.30)分,低于对照组(P<0.05);Harris(83.42±10.45)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后侧入路术后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好。本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2.78% vs 8.33%,P>0.05),说明两种术式并发症风险均较低。颜景涛[18]研究中,外侧与后路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近(8.70% vs 4.35%,P<0.05),也说明两种入路均并发症风险低。
综上所述,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采用后路小切口治疗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患者康复,术后关节功能与并发症风险与外侧小切口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