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疗效研究

2023-12-04周龙泽刘国强邹佳伟

系统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充质生长因子干细胞

周龙泽,刘国强,邹佳伟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广东韶关 512000

慢性难愈性创面,常称为溃疡,好发于糖尿病患者与老年人群[1]。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难题,其发生发展与许多因素相关[2]。创面长时间不愈合,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人口老龄化这个时代背景下,该病成为医疗上急待解决的一大难题[4]。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药物治疗、自体皮瓣移植、负压引流等,但长期的治疗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治疗后疗效也有待提升。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Nourian DA等[5]发现干细胞移植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具有很好的疗效。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无创、体外增殖能力较强、免疫原性低,具备临床治疗的良好基础。为探究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修复时间、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进行慢性创面治疗的60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慢性创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后实施。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患者符合慢性创面的诊断标准[6]:创面形成1个月以上而无愈合倾向,应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无效;②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均为四肢不同部位的慢性创面,伤口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创面的面积20~35cm2患者;③年龄18~65岁患者;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目的及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中止研究或拒绝接受研究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入院后先行创伤清创,先以0.5%碘伏充分消毒创面与距创面3 cm以内的皮肤组织,再用3%H2O2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创面,直至创面清洁,并维持创面湿润,然后用无菌剪处理创面内坏死组织与脓性分泌物,处理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再进行1次冲洗,根据创面的情况修剪医用海绵,比较大可以选择硅胶引流管,而较小较浅的创面则选用静脉输液器。清除伤口坏死物,感染创面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配合治疗。

观察组消毒清创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用无菌剪刀清理创面内坏死腐败的组织,直至创面清洁。此外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预,采用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萃取液,局部外用喷涂,然后无菌敷料覆盖患肢创面并进行加压处理和包扎处理,1次/d或根据创面情况隔日1次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患者创面愈合完全,无分泌物,疼痛感基本消失,新生上皮肉芽组织覆盖原创面,皮肤基本平整。有效为治疗后,患者创面有较为显著的缩小及好转,不产生分泌物或分泌物减少,疼痛感觉减少,肉眼可见红润肉芽组织增生。无效为治疗后,患者创面无显著的缩小及好转,甚至进一步扩大,疼痛感觉仍存在,渗出的脓性分泌物明显增多或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对比两组创面修复时间。记录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

③对比两组创面组织VEGF表达水平。选取创面组织进行酶联免疫法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

④对比两组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时间与创面组织VEGF表达水平比较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观察组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时间与创面组织VEGF表达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时间与创面组织VEGF表达水平比较()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χ2值P值创面愈合时间(d)12.43±2.18 18.69±2.08 13.029<0.001创面组织VEGF表达水平(pg/mg)干预前50.39±8.09 50.18±7.26 0.982 0.042干预后240.29±19.39 163.49±20.06 11.279<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每日状态,记录伤口愈合情况,未发现患者有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慢性创面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大多数压力性损伤来说,都与缺血-再灌注期的损伤有关,在这类患者的病程中,常常可以发现缺血情况的反复,从而最终导致组织出现溃疡[7-8]。此外,创面的分泌物利于细菌繁殖,当清创不彻底时易滋生细菌,增大了发生继发感染的可能[9]。创面修复通常经历4个阶段:止血/凝固期、炎症期、增殖期、成熟/重塑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相互协调[10],任何阶段异常都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其中生长因子能够调节炎症因子,促进肉芽组织与血管的形成。生长因子不足,例如VEGF、血小板衍生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的水平降低,都会延迟创面的愈合[11-14],临床上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恢复仍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显示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效果较传统的治疗方案效果好。这与陈若曦等[15]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提示,患者经过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总有效率为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P<0.05)。同时,本研究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期间,密切关注两组患者的每日状态,记录伤口愈合情况,未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这与夏鹏等[16]相似研究结果一致。

这是因为,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骨髓、羊水、脂肪、脐带中[12],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脂肪细胞等,分化能力强,对组织再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理学基础[13]。Keshtkar S等[14]研究人员首次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慢性创面周围,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加速创面愈合的进程。相比于全身给药,局部细胞移植细胞损耗率更低,植入率相对较高,能直接到达创面,缩短起效时间且安全性更好,已逐渐被接受。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创面的主要机制包括:旁分泌特性;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促进血管再生,增加瘢痕形成;迁移与归巢和分化为表皮或内皮细胞,提高伤口愈合率。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广泛调节血管再生、促进损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中的生长因子VEGF是通过VEGF受体起作用,能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分裂,并促进创面愈合。

综上所述,对进行慢性创面修复的患者实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修复时间,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充质生长因子干细胞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