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创设与构建研究
2023-12-04颜克峰周黎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颜克峰 周黎(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我校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立足人才培养与地域传统特色文化,依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校企合作项目,面向全体师生,以一场“体验之旅”的探究学习模式,深度挖掘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的技艺精髓与智慧,开展“偶思偶想、偶探偶寻、偶创偶作、偶演偶遇”四模块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教、学、练、创、演一体”的实践教学,在传承传统木偶技艺的同时引入“童趣”的创意,对“偶”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科技、人文中的“活”性特征进行传承与创新,深刻体验偶艺之美,偶艺之趣,偶艺之奇,偶艺之乐。从而唤起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教育人才。以下本文将从工作坊创设与构建的背景,理论依据,设计思路,具体实施以及特色打造几大方面对我校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建设整体思路及实践研究路径做重点阐述。以期为同类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创建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也为整体推动和深化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及教育模式的探究发展尽一分力量。
图1 工作坊参加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
图2 工作坊参加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
一、创设与构建的背景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源于清光绪年间,以其操纵轻便灵活、形神兼备、特技表演变幻多端享誉川内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比较古老的艺术之一。木偶艺术及其文化蕴含人文,科技,艺术,社会学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知识文化内涵,其传统技艺精髓与智慧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具有对人类的发明创造与艺术想象有着无限启迪与启发的“活”性特征。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核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教育的趋势与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对创新型及拥有综合多元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而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或是原始技艺的探知与传承,能够更好地完善与唤起人们在感知,体悟,反应,创新等方面的机器人所不能替代的智慧与能力,木偶艺术及其文化则非常适合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天然资源,促进素养的深耕与积淀。
我校毗邻资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传承交流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促进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和创新,同时结合学校幼儿和小学教育的办学特色,我校立足地域传统特色文化,与资中县进行了深度合作,决定建设以“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及表演技艺”为创建根基的偶遇工作坊,深度挖掘杖头木偶的技艺精髓与智慧,创设“教、学、练、创、演”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坊的实践与运行为珍贵文化技艺发展延续带来富有全新活力与生机的创新与传承。并有效唤起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我校文化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化,内涵化,整体化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国家教育部与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 年与2017 年先后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核心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教育的趋势与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对创新型及拥有综合多元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现代教育更是提出教育应面向未来,为未来而教,助力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理念与思想,而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或是原始技艺的探知与传承,能够更好地完善与唤起人们在感知、体悟、反应、创新等方面的机器人所不能替代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实现对未来与未知的准备与适应。(3)木偶艺术及其文化蕴含人文,科技,艺术,社会学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知识文化内涵,特别是其“偶”文化艺术的“活”性特征对人类的发明创造及其“知、情、意、智、能”的锻炼有着无限启迪与开发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木偶的制作与表演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美感和社交合作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老年人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缓解衰老带来的认知障碍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其艺术形式的“奇,美,乐,趣”及“创”“践”“展”“演”的丰富形态能更是能充分激发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层智慧及本土地域美学形式的全面、鲜活而真实的感知,从而促进多元智能的整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
三、设计思路
我校建立的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立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挖掘、探寻与传承,紧密结合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需求,并以此为基点衍生构建以“偶”文化及其工艺制造创作,包含其表演展演活动为探究主体的综合坊间交互活动形式,形成具有浓郁民间工艺特色氛围,又兼具现代创新审美思考与精神,实践创造能力与生命力,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多维度探究模式的艺术实践工作坊。
四、具体实施
(一)挖掘整合,特色创新
在工作坊创建初期,我们对工作坊设立的整体定位与形式特色进行了总体评估,重点是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核心技艺文化的挖掘以及对各地“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向及态势的全面把握。结合地域的优势,我们实地去到了“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传承交流中心,对其专业技艺与工艺文化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寻与研习,并搭建起了良好交流合作的平台,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邀请内江资中本土传承方与传承人参与到我们此次工作坊的筹备与构建,为工作坊的建立与运行做重要指导,由此结合到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与探知的特点及需求,我们找到了工作坊创建打造的特色与方向。本次艺术实践工作坊将是以“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为根基,衍生构建以“偶”文化及其工艺制造创作,包含其表演展演活动为探究主体的综合艺术实践探索为工作坊特色定位(图3)。
图3 教师深入“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传承交流中心进行研习
图4 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内部空间创建
(二)实际创建,校社共用
有了清晰的工作坊创建规划与定位之后,我校结合学校现有资源的实际、工作坊的特色及其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相关需求全面展开了工作坊的实际建设工作。首先,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是学校美育及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地的选择我们选择了与校园艺术展馆和学校重点艺术展演活动中心紧密联结的空间位置,其装潢设计主要以非遗项目资中杖头木偶文化特色为主,体现出这一非遗项目本身所涵盖的地域文化特点与艺术之美。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实际,遵循节约经费、节俭办活动出发的原则。第二在设施的配备与区域安排上根据工作坊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配备了专门的木偶制作工作台,木偶制作原材料和木偶戏表演人才培训的专业排练、表演场以及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以开放式的社团课程及工艺必修课的形式参与到工作坊的学习、主题探究及管理中来。此外,根据教学与活动开展安全性的原则,工作坊针对所有安全相关事宜特别树有提示安全注意事项的标识警示牌,随时提醒师生慎用利刃及火烛,防止触电,划伤,烫伤意外事故发生,老师每次操作前强调注意事项,备好急救物品,并作好了偶发意外事故预案。与此同时,工作坊除了面向师生,更是向周边区域与社区进行全面的辐射,我们将工作坊场地与教学资源向社区及需要的定点单位(如养老院,幼儿园等)进行了相应的开放,并让师生带着工作坊的成果走进社区社会机构进行展演与分享(如学生带着自制剧目“闪闪的红星”及“狼医生”等走进学校附属幼儿园为小朋友们进行实地表演。),学生在此过程中更能获得了良好的展示与锻炼,很好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由此工作坊的工作机制也逐渐形成了充满丰富活力并服务社会大众的多功能应用模式。
(三)动静延续的迫切需要贡献一分结合,活学活用
“偶”文化及其艺术工艺制作本就具有动静结合,展演一体的综合形式结构,其可思,可想,可研,可创,可做,可观,可展,可演的艺术特征非常适合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创建与实施。工作坊根据这一特征及师生工作坊体验的实际需要将坊间探究的活动模式以一场“体验之旅”的动态形式联结起来,其主要阶段与过程分为偶思偶想、偶探偶寻、偶创偶做、偶演偶遇几大板块,此间学生可从任意板块进入工作坊探究的活动中,也可自由选择活动时间与在各板块之间的转换,形成各板块动态连结与动静结合的“活”性参与模式,其可相类比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与认知可从任意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空间的思考,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智慧(其中,包含科技,艺术,哲学,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有更为全面、鲜活与真实的感知,从而有效唤起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力以及多元智能的整合。
图5 教师在木偶文化与技艺的探究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木偶的整体形制进行认识
图6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木偶实践制作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工作坊与社区社会的联动,如将自己创作好的木偶剧目带到各地方文化单位或机构进行真实的展演与演出,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与价值,也让学生切实领略与体会到了传统非遗文化技艺“活生生”的传承发展的魅力,同时能将自身的所学与所用,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而深度的连结在一起,并最终内化为自身核心素养与创新创造能力,达到活学活用。
(四)校地联动,文化传承
在本次工作坊的建设中,结合地域的优势,我校与资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传承交流中心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中型杖头木偶传习所”的传承项目品牌,以此加强加深校地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的发展。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源于清光绪年间,以其操纵轻便灵活、形神兼备、变化多端享誉川内外,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是其永葆活力的长久之计。我校人才培养以师表文化为引领,秉承“两代师表、仁爱笃行”校训,突出“全人+特长”育人机制和培训模式,以“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及表演技艺”为创建根基的偶遇工作坊,正是优秀地域文化和我校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共促之举,具有诸多裨益和创造性的价值。
图7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海教授为同学们做木偶专题讲座
图8 工作坊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幼儿木偶体验活动
其一校地联合,动态推进,为珍贵文化技艺发展延续带来富有全新活力与生机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的人及社会各界了解传统木偶文化及技艺,使其得到最好的推广与保护,同时也是我校加强师生艺术素养、工匠精神的最有效手段。
其二立足于我校专业办学的特色特点,木偶艺术老少皆宜,其与我校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联系密切,学生在对其传统技艺的研习与探究过程中,能让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得到双向的补充和创造性的延展,同时通过工作坊与各方开展的实践与交流,平台的互建,让工作坊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名片”,对校园文化的特色起到了很好的丰富与提升。
其三从教师层面,工作坊的建立与运行也是加强教师课程意识,教师间艺术教育交流及美育课程资源整合,学会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
五、特色打造
(一)非遗之美,育良塑才
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与探究,这一项目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技艺精髓及其古老文化智慧是多角度多维度的,其所涵盖的人文,科技,艺术,社会学等等方面的因素与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度探究与研学,以它之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素质能力上的发展,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上,相信都定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校园艺术实践工作坊对资中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扬、保护也将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以为珍贵文化技艺发展延续的迫切需要贡献一分力量。
(二)偶艺奇趣,乐活校园
木偶艺术老少皆宜,其与我校人才专业培养方向及特色互配相融,如幼儿教育,老年护理与养生,美术教育等专业等都与其联系密切,非常适合我校学生用于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通过工作坊的建立与运行,学生在对其传统技艺的研习与探究过程中能让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得到双向的补充和创造性的延展,同时通过工作坊与各方开展的实践与交流,平台的互建,也能使学生与社会,校园与社会,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得到更好的衔接与结合,打通互相独立的壁垒和鸿沟。与此同时,以偶文化及其传统技艺为核心的偶遇工作坊,以其“创”“践”“展”“演”的丰富形态及内容,不仅充分带动凝聚了校园文化艺术流动的氛围与活力,同时其也以艺术的形式从更深层角度为校园各专业连结互动及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及有效而创新性的整合,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名片”,从而促进我校办学及校园文化特色得到整体性的丰富与提升。
(三)探古观今,深耕素养
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等核心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教育的趋势与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对创新型及拥有综合多元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现代教育更是提出教育应面向未来,为未来而教,助力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理念与思想,而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或是原始技艺的探知与传承,能够更好地完善与唤起人们在感知、体悟、反应、创新等方面的机器人所不能替代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实现对未来与未知的准备与适应,工作坊内核中“偶”文化艺术的“活”性特征及其在发明创造上的建树与启迪,非常适合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及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天然资源,促进素养的深耕与积淀。
(四)艺想科创,遇见未来
“木偶”之艺术形式与科技人文紧密相连,其全过程充满着艺术的想象与科技的创造创新,在工作坊运行的实际过程里,我们着力钻研木偶制作及表演的精湛技艺及其美学形式,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良与创新,探寻古老非遗“木偶”艺术中科技与艺术的奇妙融合与结合,及其带给人们的启迪。并将其智慧连结、应用与融入于现代生产生活的发展,为现代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价值意义与思考。其中从思维造型的设计与联想,到工艺制作的实践研创,以及最后的展示表演中,我们逐渐对人与物,人与科技,人与自然,进步与平衡,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对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与回应,如在工作坊中我们专门设定了名为“偶思偶想”的表白墙,师生每隔一段时间将会结合坊间当下的活动,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编排了探究表现艺术与科技之联系交流的经典剧目,以更深的表现形式与感知表达方法探寻科技与艺术奇妙的关系和连结。原创剧目《艺想天开》中将古时敦煌飞天的浪漫想象与现代宇航员探索宇宙奥秘的主题相结合,带来了一场古与今,艺术与科技的奇妙相遇与碰撞,通过二者时空穿梭式的交流对话,以回应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之奇妙联系与深层连结。由这些剧目我们将工作坊的核心建构理念,又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内化与延展。将艺术与科技的深层联系与完美结合,拟定为工作坊创作探究的特色主题与重点创新,同时也以此为师生共同成长,自主研创注入了更具价值的动力与源泉,在艺科共创共融的综合氛围里,与木偶艺术一起“偶”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