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思考

2023-12-04朱斌凤毕洪东

科教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师范生劳动工程

朱斌凤,毕洪东

(1.嘉兴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2.嘉兴南湖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全方位部署,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放眼全球,美国 “生涯教育” 劳动教育、俄罗斯 “工艺学” 劳动教育、日本 “融入式” 劳动教育、英国 “为未来作准备” 劳动教育,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甚至开设劳动教育专业,为联邦各国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与职业化发展,标志着高校劳动教育步入了新阶段。但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 “劳动+教育” ,也区别于传统体力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应是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并基于思维培养的综合性社会化的实践过程。因师范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其劳动教育既要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连续性,还要注重引领性。

1 师范生劳动教育聚焦于工程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1.1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形式与内容,体现出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不是直接相互作用产生结果的过程,它需要现代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使脑力和体力协同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以科学技术作为中介并互相影响,促进生产劳动、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指向,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聚焦点。

1.2 培养具备工程思维的劳动者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工匠精神又掌握科学技术且具有创造性智慧的现代劳动者。STEM 是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核心的跨学科教育,是基于解决问题、创中学、设计制造与协作研究为一体的全新教育综合实践,注重学生的思维与社会性成长。Tinker 教育专注于修补,重视对原有材料和工具的改进,培养学生的修补思维和工匠精神,具有即兴、沉浸、迭代、开放的特征,凸显学习者的自由性与创造力[3]。创客教育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是注重结构的重组,以创意、整合、实践、分享等创客精神为指导的学习活动。STEM、Tinker、创客教育的共同点是基于问题的创设,以技术与工程作为支撑,以培养思维作为重点,以创新实践作为行动目标。可见,通过技术与工程的学习与实践作为切入点,培养工匠精神与工程思维,可实现劳动教育的培养目的。

1.3 中小学工程启蒙教育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土壤

近年来,中小学非常重视STEM 教育,对Tinker 教育、创客教育有一定的尝试,工程启蒙教育正走进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例如,浙江省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船的研究章节,就运用了技术与工程知识,将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事物,学生经历 “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 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也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事物,表达创意与构想,这是创造性、智慧型的劳动过程,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因此,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围绕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入工程启蒙领域,包括传统工艺、手工业生产与现代技术运用,使技术与工程教育中的创意、设计、实践、作品等重要属性和要素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符合师范生未来职业的实际所需。

2 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理路

2.1 确定目标:把握课程的方向性

课程建设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时代需求与职业特点,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首先,考虑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针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部署,从加强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设计与指导,成为制订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其次,彰显职业特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培养与建设,符合劳动教育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突出师范性特征。再者,注重个体成长。以学生为中心,唤起其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将人的内在生存、内在生活、内在生命作为逻辑起点,唤起劳动意识,激活自主实践过程。

2.2 选择内容:体现课程的独特性

从课程理论角度说,所有课程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元素,这样劳动教育就没有了作为课程建设的必要,显然这不符合要求。根据麦克·扬所倡导的社会实在论,我们可理解为: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定是具备这门课程所特有的 “强有力” 的知识,即被专家认可的安全而稳定的知识,并让学生设法去学习那些 “强有力的知识” ,在更高层次上感受这些知识的价值。挖掘支撑劳动教育领域最强有力的知识,辨析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的原因,即选择的劳动教育内容存在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间接为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标准。

2.3 优化路径:落实课程的操作性

任务布置前,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按重要性进行梯度划分,对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性考量、合理化区分、阶梯式呈现。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适度引导,重视实践环节,注重不同难度任务的分配,让学生既有选择性也有挑战度,分层实施,促进劳动教育螺旋形发展。同时,落实课程操作性需要一套可行的考核制度作支撑,避免流于形式或蒙混过关。考核制度要对课程进行全局性设计,并在劳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性,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获得感。

2.4 课程评价:明确课程的达成度

评价方案要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将学生是否愿意劳动、热爱劳动,坚持劳动,是否体现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在协同劳动中是否生发内驱力等,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要有依据,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对过程进行 “证据” 的搜集,包括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对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行为表现的关注。评价不是定性,给学生和教学效果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评价应注重如何促进教与学,注重教育效果的实现。

3 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践策略

3.1 课程设计思路(见图2)

3.2 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3.2.1 创建劳动教育课程校内专属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校内专属体系,即在校内开展学习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实践。注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技术与工程技能的渗透、项目化常态实施与课程综合化尝试,开辟出融技术与思维为一体的特色校内专属体系。劳动教育专业通识课,通过项目化学习设计、课堂实践及现场迭代优化等形式,促进劳动教育专业化、工程化、智慧化。劳动教育专业融合课,使每门课程都成为劳动教育的潜在课程,挖掘劳动教育元素,以 “问题嵌入式” 作为实践教学主张,学生参与校内水池设计,校园绿化、校园停车场的设计与优化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真实问题和任务展开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像工程师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劳动素养。

3.2.2 整合劳动教育课程校企协同体系

校企协同,指构建学生校外实践实训体系,主要是与工程技术有关企业的合作,注重与地方产业结合,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解与指导,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工程技术辅导,进行专业化工程技术支持。在实践拓展的落实上,利用见实习及假期机会,学生参与组装半成品材料,或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如儿童玩具设计、婴儿产品改进等,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依托科技馆、博物馆开展场景式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互通共融,相互合作,实现共赢的目的。

3.2.3 构筑劳动教育课程社会支持体系

劳动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无论是意见还是纲要,都强调聚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是推进劳动教育由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由于重宣传、轻落实的现实困境,学校、家庭与社会处于分离状态,如能从相互独立―偶然交织型模式向相互合作―密切共融型模式转化,营造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纳入培养中,联合培养。建立工程课程资源中心和国家课程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入职与职后培养,建立劳动教育资格证书认证系统,从国家政策支持层面,社会的参与层面全方位合力,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与更佳的培养效果。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范生劳动教育课程在方向的把握上、内容的选择上、途径的实现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把握劳动教育的特征及未来职业的特点,技术与工程与劳动教育和谐共促,校内、企业与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劳动教育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生劳动工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子午工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