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方法浅析
2023-12-03慕盼丽
慕盼丽
【摘要】“双减”政策在小学教育领域的推行,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对于提升小学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教师要将“双减”理念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提质增效.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原则,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提质增效;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以启蒙为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数学思想,打好数学基础.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倾向于“知识灌输”,过量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在学习中出现了超负荷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减负,相关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效果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实现提质增效,教师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兴趣需求等学情,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水平的提升、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兴趣需求的满足,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受智力发育、思维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这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为了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及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启发为主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相较于掌握数学知识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所以,为了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以启发为主,不断挖掘教材,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深入思考,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学做合一
学做合一原则是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水平和应用能力.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生活为基础的实践空间,因为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方法分析
(一)做好课前准备,为提质增效打基础
课前准备阶段是课堂教学工作的筹备阶段,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经过多次分析和论证的结果.
传统教育模式中,部分教师对课前准备工作不重视,单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授课,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对宝贵教育资源的变相浪费.所以,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提质增效,做好课前准备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在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点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环节明确多个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清楚正比例图像为一条直线;
目标2:在认识正比例、反比例量的基础上,知道数量间的关系是相依互变的,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可以画出正比例关系图像,根据已知量的数值估算出另一个量的数值;
目标3: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知识,明白正、反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用正、反比例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目标进行基础目标、重点目标的划分,并围绕重点目标进行教学工作的设计.如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1属于基础目标,目标2属于重点目标,而目标3属于拓展目标,所以课堂教学工作应围绕目标2予以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完成目标2的可能性.至于目标3,教师要秉承包容、开放的态度,虽然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生真正理解多少、掌握多少,教师不要做过多要求.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势,直观展示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繁多,其中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内容抽象性、逻辑性很强,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较为薄弱且刚接触数学知识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和学习难度.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以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先认识对称轴,然后要掌握对称图形特征,再学习画对称图形的方法,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图例去学习,那么学生很难掌握其中规律,尤其是其中涉及的空间逻辑内容,很容易让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然而,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无论是认识对称轴,还是掌握图形特征,学生都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标注出对称轴的基础上,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的部分重叠起来,让学生发现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这可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个图形中的轴叫“对称轴”.又或者在画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观察如何进行绘画.而且,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重复播放这一内容,让他们多次观察,帮助他们掌握绘画的方法,让本次课堂教学任务在和谐、愉快的状态中予以完成,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要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提升,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其也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面对智力发育、思维能力及数学基础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化差异,建立起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实施分层教学,以此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他们进行层次化教学.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层”,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偏低,思维能力较差.教师为该层次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概念,掌握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方法,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该目标既考虑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予以指导,这对于该层次学生的学习进步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第二层为“提高层”,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扎实,学习兴趣较强,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为该层次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为“在基础层学生目标基础上,学会探究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尝试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该目标在完成基础教育任务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学生的数学潜能由此得以被挖掘.第三层是“拓展层”,该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很扎实,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性、活跃性都很好.教师为该层次学生设计的学习目标为“在完成提高层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自学活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公式定理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层次化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知识学习,还能获得学习能力的锻炼,这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带来了助力,提质增效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四)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想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可以尝试以生活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角度入手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角度来看,他们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会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可以尝试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节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百分数的概念、意义等,如果教师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有限,因为他们理解困难,也没有兴趣.基于对百分数知识点的了解,教师可将教材中的“生活与百分数”练习融入教學环节,突出百分数与生活的关系,从生活的角度设计与百分数相关的问题,构建起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银行中的存(贷)款利率表,让学生说一说屏幕上显示的数字都是什么意思.在该互动中,进行过课前预习和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能够完成回答,其他学生存在困难.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即可引出百分数知识点,并向学生提出“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百分数这样表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教师一起进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认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五)丰富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只依靠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起课后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提升学生的课后实践效果,引导学生制订完善的学习计划.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节内容时,教师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时,可以设计3~5个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2个任务进行实践,任务选定后不可更改.
具体任务布置如下:
实践任务1:梳理本课的知识点,整理课堂习题;
实践任务2:寻找一家早餐店,进行售卖情况的统计图绘制;
实践任务3:调查家庭6个月内的用水情况,绘制用水统计图;
实践任务4:调查班级学生年龄,绘制年龄统计图;
实践任务5:自主选择调查任务,并绘制统计图.
在5个任务中,任务1为必选任务,因为其属于基础知识巩固性内容,是本课的关键知识点,所以学生必须选.对于任务2~任务5,学生可随机选择,但要保证数据真实.以任务2为例,学生要观察早餐店一天卖出的鸡蛋、粥、包子、咸菜、馒头的数量,记录同一早餐店一天内不同种类早餐卖出的数量和钱数,然后结合搜集到的数据绘制出条形统计图,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虽然课后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不代表教师完全不参与.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表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在之后的训练评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条形统计图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予以积极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发挥课后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提质增效是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应以学生求知水平为前提进行教学工作的设计,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意义上实现提质增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荣元.“双减”不停步 提质增效加速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2(19):26-28.
[2]卢亚娟.学为核心,提质增效———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新课程,2022(21):12-13.
[3]李芳.控量减负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10):41-42.
[4]李庆晔.“双减”落地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J].小学生(下旬刊),2022(0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