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研究
2023-12-03才宇舟
才宇舟
〔内容提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开启了“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而发展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双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和目标的战略之选,同时“双一流”建设又为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体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制、教学管理机制、科研与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重要领域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是当下需要攻坚的重点。本文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科学研究两个重点领域入手,结合其他内涵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理论阐释,同时就内涵提升的具体途径提出多项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中国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核心是:高等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和达到世界一流。这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
《方案》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而在前三点任务中均明确表明了与教育国际化的密切关系,如: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等等。此外,《方案》提出了五點改革任务,除了政治和机制改革外单独提出了“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改革要求,指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与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营造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等。这些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
一、“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挑战与机遇接踵而至。“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方案》提出后,为扎实推进全国高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双一流”建设,2017年教育部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如何落实“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综合实力为抓手,并以国际公认的学校和学科标准为依据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遴选方案。该《办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无疑也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双一流”建设的倡议掀起了专家学者们新一轮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热潮,许多研究者在明晰方向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重新进行审视,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后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短板和误区,如国际化理念模糊或有效落实不足、国际交流合作全员参与度不高、实质性合作开展不够、国际化建设进程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问题。这无疑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存在问题的正视,而直面困难即是解决困难的开始。
此外,“双一流”建设成为国策不仅引起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也必然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辽宁省为例,经调查省内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共64所,其数量相较其他省份具有优势,但省内高水平大学比例偏低:按985/211大学划分,该省只有4所,而以“双一流”建设大学标准分类,该省目前也只有5所大学或其某学科可能进入国家一流的行列,相较其他省份又处于劣势,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省内有多所办学质量上乘、国内口碑不错的大学因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偏低导致其在世界舞台上缺少竞争力。因此,借“双一流”建设的东风,该省提出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提升高校办学层次和国际影响力,随后2020-2021两年间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通过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来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新获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均位列全国各省前列,该成果为地方高校未来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福祉是显而易见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的具体途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虽呈现多元性,但其核心仍然是以人为本,即课程、师资、管理的运行虽各有独立性但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内容也同样很大程度上与人才培养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如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新知识体系或教育技术后可以直接应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反之,大学在培的人才,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有相当多的精英学子为教授所重用而成为科研团队成员,在高校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涵盖或涉及了其他各指标的提升,在方法研究上应当作为重点阐述。此外,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化科学研究因其更具有相对独立性,除了服务于人才培养之外又具有其突出的价值体现,是当前形势下亟须加大力度发展的领域。
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的综合分析与提炼,我们将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科学研究两大领域来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提升的具体途径。
(一)人才培养国际化
综合教育国际化各指标后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途径可以概括为:由谁,运用什么手段,培养什么样的人。即,由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教学及管理团队,运用国际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才。如上所述,该过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涵盖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多项内容,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方面举措。
1.引进和打造国际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解决“由谁”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在保证教师较高学历背景的同时要着重突出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比例高、学缘结构丰富等特色。引进拥有国外学历的教师,并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支持国内学历教师进行中长期出国访学,使拥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提升至多数比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但保障了国际化课程教学的开展,同时师资队伍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其中不乏有区别于传统中国教育理念且更加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的优势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思维习惯养成。如果能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充分利用体制优势引进和聘请较多的外籍教师,按照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要求,使专业及语言外教在整体教师队伍中达到1/3,并承担全部的外方专业课程和听说等部分英语课程,将更有效地提升教学环节的国际化标准,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2.引进和打造国际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引进和打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解决“运用什么手段”的问题
(1)借助中外合作办学的体制优势引入外方大学课程,制定中外课程对接式的培养方案。项目中双学位学生只需完成一套培养方案的课程,即可获得中外方大学的两个学位,四年中无需承担过多的学习负担,却学到了两个体系的核心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了国外教学模式与西方社会经济与人文思想理念,充分开阔了视野;国外课程开设应使用原版教材、外语授课,尽可能保持教与学的原汁原味;与此同时办学机构还要注重中、外方教师合作开发国际化的中方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使课程引进过程向纵深发展,做到融贯东西、取长补短。
(2)外方课程由外方教师执教,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法及教育理念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而对于中方教师,引导他们研究外方课程教学方法,甄别优劣并扬长避短,对中式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国外大学课堂普遍实行一种研讨式教学,该教学方式与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较大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主动学习过程,自己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研究、然后自己解决疑问或撰写研究报告,并有机会在课上以演讲的形式展示给同学;研讨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锻炼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研讨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开放式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中、外双方教师都积极地将优势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开展能动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做主题发言,践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3)探索以网络系统兼容或支持服务器安装等形式引进外方教学管理系统。外方教学多采用系统化管理手段,例如使用Blackboard(BB)系统。BB系统是美国常见的教学管理系统之一,兼具教学和教务管理两大功能。而国内大学普遍采用较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师教学系统近年来线上教学系统的兴起(如超星系统)而获得一定程度发展。BB系统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在该系统中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业情况全部体现在系统管理和监控之下,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还与最终学业成绩挂钩,学生日常作业、小组活动、讨论问题、演讲和测验考试等全部考核打分环节均可在系统中体现,并能够自动按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该系统因其综合性、信息即时可获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课后学习的自主性;此外,该系统协助下的全过程考核,能够便利地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减轻教师平时考核的管理性压力、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积累性压力和偶然性压力,从而克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于中方课程教学的借鉴,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学习BB系统的教学管理原理和方法,结合中方教务系统和新兴教学系统的优势功能及运用新媒体补充的功能,中方教师也可以做到研讨式教学和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实现中方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改革。
(4)学习和引进外方优势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研究发现,外方大学的教学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即每个学位项目的运行质量包含项目目标监控、课程目标监控和教师授课质量监控等三级递进式监控体系。项目目标监控主要由“环节推进表”进行总体指导,以目标管理的方法,层层推进,保证项目总体方向;课程目标监控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指导整个学期教学,课程大纲须在学期之初公布给学生,除了包含课程内容、授课进度信息外,还要有详细的学业评价方法,使课程管理规范、透明,不仅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学生也心中有数;课堂授课质量监控采取教授团定期来访听课和学生评教两部分,外方教师全部采用合同聘用制,每年按综合评教结果进行续聘和解聘。这种三级递进式的教学管理机制其优势在于环环相扣和遞进式推进,最后自然达成教学目标。事实上以上三个环节在中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只不过我们在实行时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因而缺少系统机制而导致效果打了折扣。因此我们鼓励中方教师学习借鉴外方机制,融合到自己教学过程中,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3.多维度地培养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才
全球教育界、商务界对国际化人才特征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比较成熟的内涵框架包括:精通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掌握某专业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通晓国际行业规则、法律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中国作为经济强国世界性崛起而带来的一系列新国际合作模式的变化,人才国际化特征又不断出现新的元素,如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等。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才呢?
(1)培养学生精通一门以上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化特征中是分别表述的,即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培养实践中以综合性培养方式更为有效。首先,以英语教学为例,除了开设听、说、读、写等英语类常规课程外,为提升学习效率、强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还可以建立EAP英语强化项目,从一年级起针对英语较弱的学生,实施强化英语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该项目设计采用外籍管理人员、外教授课、全英文教材和外方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也可采用半封闭式管理,故意营造原生语言及文化环境。其次,在中外课程结合的培养方案中,可以多引入一些国外通识类课程,如人类学、西方电影、音乐鉴赏、英文写作等,使学生有机会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世界文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一定程度消除中西沟通的文化壁垒;经常性开展与合作校或国、境外大学的互访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安排学生参与和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外国人、直接英语会话,感受中外交流的友好气氛,丰富学生的阅历的同时增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跨文化沟通的自信。此外,还可以尝试打造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除了国际型教师团队,管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对营造跨文化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本身是跨文化交流过程,是学生学习与效仿的对象,管理人员的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直接可以影响到国际化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使外籍教师与学生、学院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最后,我们需不断拓宽渠道、发展海外交流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文化环境,如国外夏令营和交换生项目,每年派出去的学生越多,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学生就越多,而通过学生之间信息传递而形成的跨文化氛围就会越强烈。
(2)传授给学生世界前沿的专业知识。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例,一是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方课程的比例有明确的建议和要求,通过引进高质量外方课程,同时保证外方课程在整体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以商科院校为例,历史上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商科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在全球商业实践和学术研究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和领先水平,从而成为世界前沿商科知识体系的主流,因此引进和学习其优势学科知识体系是保证教学先进性的必然选择。在引入其课程时需要注意该课程和教材的应用与合作外方学校保持同步更新,以确保其先进性;同时注意课程内容要适应中国高速经济发展态势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点,符合中国经济政策和法规,兼顾中国文化观念可融合性。二是通过中外方合作共建课程。鼓励中方教师通过合作办学的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和学习外方大学或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知识体系,与外方教师合作建设课程、编写教材,然后应用到中方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申报各级精品共享课、国家级、省级金课建设项目、线上精品课程等,来促进本校自身课程建设,以确保中方课设课程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国际化特色。
(3)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国际化人才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而与国外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应在专业课和通识课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潜能。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实训—实践—实战”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从实验室模拟训练到参加大赛和实习基地活动再到创业孵化基地中的真实公司运营,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双创实战技能。三是从师资引进、培训和聘请专家讲学讲座等方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来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等等。
(4)加强外国留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近年来,我国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及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等形势,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提出了新方向,即为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敞开大门,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除了以上大部分内容仍然适用外,还应从跨文化角度定位为对学生的“非本民族化”及“中国化”培养,即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中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知识体系来培养他们。一是进行汉语及相关汉语文化知识的培养。该类课程应由学校的国际教育学院或留学生院负责开设。二是学校其他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级学院为他们开放,培养他们中国领先于世界前沿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三是针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我们可以与外方合作为他们开设外国本科学历学位教育项目,以较为优惠的学费标准为基础招募留学生进入外方项目中学习。
(二)科学研究国际化
1.科学研究国际化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特殊意义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和基石,而国际化科学研究则起到点石成金、提升效率的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诸多国外顶尖大学都因其率先进入并长期保持国际化合作科学研究而在世界学术思想、科技进步和服务社会等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流大学,引领全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几所国内顶尖大学积极学习党中央精神,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其固有的雄厚学术实力和严谨治学之风的基础之上,开拓思路、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不断在国际权威的大學及学科排名榜上实现了突破,形成了连年提升的态势,中国大学终于在世界高等教育比拼的竞技场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回顾过去,国际化科学研究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封闭式、保守式发展而造成的不可回避的弱点。中国有众多质量上乘的大学因其科学研究缺乏领先性、缺少国际合作背景而无法得到国际认可,进而也往往与“世界一流”的名誉失之交臂。我们提出:国际化科学研究是国内一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内普通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有效途径。
2.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的路径探索
(1)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国际化科学研究在整体办学中的关键性地位。首先,一流大学应充分认识到国际化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的高效助推器。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固然重要,然而国际化科学研究在全球竞争中更容易产生提升效果,如果能将其放到正确位置,可以加快中国大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其次,国内普通高校也应当抓住发展机遇,通过国际化科学研究提升办学层次。我国普通高校对国际化科学研究长期处于忽视或萌芽状态,其原因可能包括:教师的科研大多是为个人职称晋级而进行的成果积累,功利性较强,而真正以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为目标的合作研究凤毛麟角。在“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中,普通高校应改变思路,确立国际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鼓励教师们不要妄自菲薄,应该认识到搞科研虽然较难进入世界前沿领域但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可以为力争建设省级乃至国家一流学科与专业发挥自身的研究特长,勇于探索和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2)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制度化。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国际科研合作并出台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制度可以保证国际科研合作规范化和长期性,又可以通过其聘任和奖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和论文撰写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独立的研究型学者,为学校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其次,定期制定和执行国际交流计划。如每年制定学生海外学术夏令营、暑期论坛、师生的短期学术访问团计划,使国际交流按计划进行,形成系统化、常态化机制并产生规模效应。此外,将国际化科研合作纳入校际交流协议。协议化可以避免科研合作的偶发性和单一性。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长期稳固的科研合作关系,保障持续参与国际热点和重大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从而产生可持续、有影响力的合作成果,助力学科水平和国际声誉连年提升。
(3)开拓实现国际科研合作途径多样化。首先,发展国际交流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营造欣欣向荣的国际化氛围。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为例,该系的国际交流合作包含派出人员、来访专家、来访团队、海外任职、海外机构、主办国际会议等多样形式;2013—2017年该系每年平均派出202人、接待专家30.4人、接待团队43.4个、团队人数113.4人、海外任职17.8人、主办国际会议2.6次,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渲染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从而也引来了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行为。其次,开发利用海外校友资源服务母校。通常一流大学的海外校友资源极为丰富,校友会与世界各地的校友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依赖和鼓励任职于世界顶尖高校的校友们的联络与引荐,使国际科研合作机会倍增,也使合作科研的持续性和深度得到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顶尖大学的交流关系建立联合教授团。如团组内中外方教师合作申报国内外政府研究基金、联络对接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教授来访授课和学术报告、中外师生联名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