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2023-12-03杨硕谭月明
杨硕 谭月明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提出的一系列论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关于治“山”,他要求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关于治“水”,他系统阐述了水安全的重要性,提出要科学治“水”;关于增绿护“林”,他提出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关于保“田”治污,他提出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关于治“湖”,他提出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关于治“草”,他提出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关于治“沙”,他提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系统治理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22BKS010)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涵盖如下方面。
一、关于治“山”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包括高山、中山、低山、高原和丘陵,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等资源,它们既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以山为首。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治山工作,2004年他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开山挖矿造成山体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实现了由粗放型盲目依赖挖矿建厂向护山增绿开展生态休闲旅游的重大转变。进入新时代以来,针对青藏高原海拔高,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保护摆在首位,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他在青海考察时对高寒条件下的生态保护提出具体要求,指出:“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山区考察都提出治山要求,要求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他还多次批示并安排中央环保督察组针对山区生态保护区乱开乱采乱建导致山体严重破坏,生态安全屏障和服务功能下降进行了集中整改。
二、关于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党历来重视江河治理,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治水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系统阐述了水安全的重要性。他说:“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一是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经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实现总调水448亿立方米,供水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4.38亿人。二是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1月、2018年4月和2020年11月召开座谈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时,他要求所有经济活动都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他指出:“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要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着眼,把修复和保护放在首位。开展以大保护为目标的专项治理,拆除了流域内千座非法码头,着力解决沿江“化工围江”造成的污染问题。搞好全流域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树立全流域一盘棋观念,实现全流域的绿色发展目标。三是共抓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他说:“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和2021年10月,他两次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要求尊重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搞好总体规划,改革创新体制,形成中央统筹、流域各省总负责、各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聚力科学治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推动了节水和水土流失治理,充分发挥水库大坝、灌溉设施、调水工程作用。
三、关于增绿护“林”
森林在保护自然生态中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号召并带领亿万人民进行了绿化祖国的实践,使森林绿化面积不断增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新认识和新目标。他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我国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加强森林管理,提高林地再生能力,扩大木材进口解决供需平衡。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与全球31%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二是新思路新内涵。他说:“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森林资源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远远大于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能固土蓄水、增加降水、改善气候,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新要求新举措。他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实现新要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赋能质量提高,提升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要建好国家公园和搞好城市群绿化,注重保护濒危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统筹林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森林生态红线意识。凝聚多方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四、关于保“田”治污
我国有农田18亿亩,人均占有1.28亩,远低于全球人均占有水平。人的命脉在“田”,因為“田”为人类提供粮食。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一方面要贯彻国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落实“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解决好建设用地与农用土地之间的矛盾,严看死守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越位。另一方面打赢净土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污染严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土壤污染越严重,主要污染物除重金属外,还有不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负面影响,耕地污染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要落实习近平提出的“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要求,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五、关于治“湖”
湖泊是陆地水的组成部分,是在地质、地貌、气候、径流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生态功能非常大。我国湖泊众多,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湖泊的综合保护和治理。一是加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湖泊湿地是‘地球之肾’”。要逐步恢复湖泊湿地自然生态功能,发挥其调节河川流经、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作用。实行湖泊湿地总量管理,严格蓄洪区定位管控,加强用途监管,促进修复和保持生物多样性。二是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经济发展作用。我国湖泊不仅盛产虾、蟹、贝类,鱼类等海产品,还承载着水路航运功能。此外,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咸水湖和盐湖还蕴藏着丰富的盐类矿产资源,特别是有些位于高原或山区的湖泊蕴藏著极大的水资源,可建设水电站,这些功能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三是保护好湖泊的美景和历史文化。湖泊常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孕育并传承着中华文明,许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有以湖泊、湿地为内容的游览项目,吸引着大批观光游客。要对有条件能恢复的湖泊湿地实行退耕还湖还湿,让湖泊和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作用。
六、关于治“草”
林草兴则生态兴。草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多生态功能,它涵养水源、发育江河、孕育湖泊。具有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防风固沙、调节区域气候、吸附粉尘、降碳等功能。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但草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草原的利用主要是放牧、割草、薪炭,等等。由于对草原生态作用认识不足,长期重牧轻建,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日趋严重。走进新时代,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强,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继续搞好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代表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护林护草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在2016年8月考察青海时指出:“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政策措施。要求“十四五”形成草原修复制度体系,使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畜矛盾明显缓解。
七、关于治“沙”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文明的大敌。在人类历史上,文明毁于沙海的例子举不胜举。目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威胁,土地沙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受土地沙漠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党历来重视荒漠化治理,在治沙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荒漠化治理,多次深入治沙一线考察并指导治沙实践。他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国连续召开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广泛交流治沙成果,传播了坚持“公益治沙和产业治沙”的经验。我国把荒漠化治理纳入生态文明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生态系统治理,加强防沙治沙顶层设计,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沙源治理项目建设,使防沙治沙全面展开,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协同增长。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遵循的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就要统筹兼顾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江河湖海、林草风沙,通过统筹规划,抓主要矛盾和重点难点,开展系统治理。要破除管理上的条块分割,构建适合于统筹治理的管理体制。要根据地区生态功能和结构特征,因地制宜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