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探究

2023-12-03成慧祯

山西青年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科人才大学生

成慧祯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近年来,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提出了许多的国家战略,比如我国制造业2025计划、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而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使对于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也将更加完善。2016 年,我国明确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工科人才培养的新契机,也迎来了新挑战。自此,新工科建设成为高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南,国家和高校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方案,助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从理念倡导到落地实践和质量进阶。教育部在2017年2 月进行了关于综合性高校建设的相关探讨,确定了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地位,并且在高校中启动了新工科建设,之后又相继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标志着有关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1]。新工科中的“新”包括了新兴、先进和新生三个层次的内容,同时具备领导性、创新能力、融合、发展和跨界化的特点[2-3]。当前,在工科语境下创新型人才的重点任务应侧重于大学生创新与科学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创造力不高,创造力欠缺等现象。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要利用自身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把创造知识与创造力纳入高校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计划是一个涉及面大、波及面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产业趋势、全球竞争等发起的推动未来工程高等教育变革的重大倡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建设有着示范与推动意义[4]。新工科建设不仅要设置创新学科,注重的是要突破学科边界,与新科技、新技术、新文化的整合,在原有课程体系上推陈出新,突破壁垒,培养其创造力。基于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对新工科教育的要求,这是对于新工科人才创新教育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二)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与创新人才的需要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培养,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战略。尽管当前物联网、工业4.0、高新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迅速发展,但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数量巨大,工业人才结构性水平下降、关键行业人才短缺,仍阻碍着工业转型提升与发展。针对新趋势,我国当前的工科人才培养仍面临着一些不足,需要对工科人才的培养思路、模式、内涵等方面进行重新反思,并加以调整改进,逐步推进从人才强国向人才大国发展[5-7]。高校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也更应该对学生实施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新工科人才,盯紧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

2.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革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的优先发展策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各大院校都必须夯实发展传统工科的基础,抓住新工科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发展要求、地方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特色进行改革,加强新产业、新经济人才重点培养,注重发展和培育新工科人才,为更好地创建做好人才准备和储蓄,服务于国家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的发展[8]。

3.强化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力资源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资源,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起到“打头阵”的作用,实施创新创业式的人才教育迫在眉睫。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培养,做到优势互补的教育,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创新教育课堂,但是如今的大学创新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一些初级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上,以参加各种比赛为主,并没有真正从实践中入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并进行有效指导;在教学管理上,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9]。

(二)创新教育师资相对匮乏与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部分不是从创新教育学科出身,也就普遍没有创新实践和创新实战的经验,从而导致大学生创新教育意识淡漠、知识不完整,教学方法简单,创新创业实践意识淡薄,新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不高[10]。另外,一些院校创新培养专业师资团队多以兼任老师为主,缺乏固定的专职老师团队,创新培训的效率不高,学员在创新教学与应用中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缺少对最新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业性不够。

(三)评价与反馈机制与新工科建设要求不匹配。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校园学习为基础,以学生课程学习完成情况为对象的学分认定政策,评估方式主要针对学生课程完成情况、学分的获取量而展开的相对封闭的定量化评价。针对学生实际能力、综合素养的评价,无论是在评价方式方法还是在重视程度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的制定和运行方面,存在所获信息结果不能有效支持专业持续改进的问题。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探索

(一)打造多层次系统化的创新能力教育体系

学校实践性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性的综合创新,强调新兴科技创新方式的使用,强调教育实践的科学性设计,坚持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际动手锻炼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实现由基本实验、综合实践到创造实验的系列化多层次设计四年制的递进式培养。在入学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分年段进行创新教育。例如,第一学年,在整个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共同组织开展创新讲座课程,可以设置相关学分,学习内容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习课程等;第二学年着手开展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个人实践、合作实践、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实践等;第三学年深入进行专业性教育,并且以学生为主,推动学生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开发,并进行指导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实践课程、实习等;第四学年主要以成果展示为主,进行深入的、重点的个性化培养,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和培养,力争培养一批高层次、高能力的创新技术人才。

(二)设计多元学习情境的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采用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定位清晰。根据教学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块。以创新思维为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模块,第一模块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创新意识,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深入了解双创;第二模块可以初步描述自身的创新创业思路;第三模块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模型或者任务书的设计,最终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以始为终、始终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紧密结合“作业教学任务项目化,教学活动任务项目化,作业教学过程系列化”的应用型教师培训专业建设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任务和学习情境。

(三)搭建多元学科背景的创新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建设好专业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好学生。要保证好的教师团队建设,首先,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构成应该选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师,并且能够与学生良好互动,这是做好教师队伍的第一步;其次,应该建立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中选拔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教师,例如在电子学科领域就可以选拔具有软件开发、电子、物流、心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教师队伍,可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也能做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最后,要建立好教师的管理制度,完善导师管理机制、学生教师双评价机制等,把教育教学的实效与教师挂钩,为教师的职务晋升以及绩效奖励提供依据。

(四)建设易于激发创新创意产生的教学环境

在软环境方面,各高校要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校园广播、黑板报、展板、海报等传统媒体,开展多载体、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宣传,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实时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信息。此外,邀请企业家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组织学生参观成功的创业企业,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硬环境方面,开放式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因此,设立创新实验室,改进传统的教室环境,将教室分为合作交流区、作品制作区、作品展示区等多个作用不同的各个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学生可以利用折叠的、可移动的白色桌椅拼接成为新型的合作交流区,进行创新思路的沟通交流;可以利用墙壁固定的工具架、固定的靠墙桌等进行自己的创新作品展示分享交流等。

(五)构建全过程跟踪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建“课前诊断—课中响应—课后讨论”全过程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学中,开展检测性考核,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星等各种形式调查学员的基础发展意识与创造力,方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培养;教学进行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与老师互动机制,通过调查问卷、教学测评、智慧教育测试、网络教学平台培训等各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认知;在课后,教师引导学员进行提问,并在从多方面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学生成长,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小组学习,或者进行一对一对个别辅导,也可以采用导师制,建立一个学习组群,让有经验的学生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实践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新工科理念,切合时代对于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指出了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师资、环境等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以期能够改进当前“双创”教育中的问题,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多方面、多维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兴的科技要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促使学校建立的科技创业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战略、教育定位,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也应该在各个方面改进,从教师到环境、从学生到政策,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培养一批高等创新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工科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