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研究述评
2023-12-03周艳单巍
周 艳 单 巍
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生心理危机愈发成为高校管理的不稳定因素之一,这一现象对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研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十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具体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这样的“校外足球”成为了吸引孩子们投身足球运动的主要手段。英国许多精英球员的发现与挖掘大都来自社区足球活动。社区足球不仅为俱乐部输送大量青少年球员,也为俱乐部融入当地、募集资金、提升俱乐部形象、培养球迷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内容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主题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2012 年至2022 年十年间,发表与该主题相关的论文128 篇,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探究的共计18 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探究的共计12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探究的共计24 篇,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等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探究的共计13 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具体实践探究的共计7 篇。本文梳理以上五类研究时发现,第一,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为主题的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在128 篇文章中占比95%。第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类研究,三类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机制类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类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第三,仅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自身角度出发的研究占总数量的64%。其余研究多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与新媒体等主题相结合。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探究
高坡、齐新艳等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2008 年至2017 年十年间,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论文数量远低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论文,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类研究中出现重心理危机干预,轻心理危机预防的研究现象[1]。然而,根据近十年的文章检索数量来看,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步发展,并逐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的同步构建。如张稚雯、叶璀玲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其建构》一文中指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心理咨询工作体系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是心理育人工作较为重要且关键的一环[2]。何泽民、吕放光等在《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高校虽然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但预防和干预体系不够完善,连续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的保障不力,专业心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教师队伍不够健全,相应专项经费不足,相关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3]。在该类研究中,本文发现,我国不仅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的构建及体系的优化;除此之外,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逐渐同步化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其中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的发展完善。总体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的研究虽得到初步发展,已经注意到影响体系发展的微观因素。但是还无法从宏观层面科学把控,这就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的研究仍无法完整应用于高校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具体工作实践。
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要闻部副主任吴俊生阐述了新闻的定义、如何写新闻、新闻的基本类型及新闻的价值构成要素等,并结合企业新闻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与通讯员们进行探讨交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探究
近十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甚至空缺,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的探究仅存在于如何构建机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未从量化的角度衡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有效性。尽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方面的研究已经延伸到实证研究,但是仍存在起步阶段。这一现象势必将导致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落实工作。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探究
以下摘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官网上涉及客服政策的常见问题,该段文字的翻译很好地体现了翻译信息型商务文本时的策略。
(四)各类角色(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机制探究
关于该主题的文章多从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各类角色(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产生的作用及必要性,以及各类角色在预防和干预过程中的对策展开。然而,在13 篇关于该类的文章中,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中角色探究的研究高达9 篇,占比69%。如,孙硕在《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一文中提到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要掌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正确方法,明确辅导员自身定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知识,注意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适[7]。陈新星在《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一文中认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较全面,掌握着众多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资源等优势,并通过硬抓手——帮扶工作,软抓手——教育活动两抓手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8]。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各类角色(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原生家庭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中的角色探究的研究更加注重高校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也从侧面反映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具体实践
理论研究最终都将服务于实践,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策略、机制探究,以及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角色探究,都是为了致力于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国内高校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高校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不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都存在共性。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具体实践类研究,大多以具体某高校运用量化或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机制、模式等的实效性,以更好地作用于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开展。如张志忠、陈少平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索——基于F 大学心理健康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调查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四级工作网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理论实践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健全危机干预体系;加强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理论研究水平等观点[9]。除此之外,部分实证性研究主要探究具体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的实效性,如高丽娜在其文章中探究萨提亚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具体应用。李雪在其文中提到的正念治疗法,以及林岚、邹昱音在其文章中提到的绘画治疗法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理论研究落地到各个高校的具体实践也势必会反作用于理论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实证性研究较少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大体上遵循系统性,国内研究大多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基础,进而探讨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刘春艳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策略探究”一文中,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和危机干预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策略[4]。除此之外,我国学者试图通过探究朋辈辅导心理模式、心理辅导站建设、心理弹性策略等具体策略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
(二)研究层次和水平一般
颜晓晨默默坐下,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刚才几个女生说的话。关于她私生活混乱的传言,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自从她大二开始在酒吧打工,就有了这说法,最夸张的版本是说她在外面坐台。不过,说她死皮赖脸地追沈侯,却是第一次听到,毕竟她和沈侯这个学期才在一起,总共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老师开始讲课,颜晓晨却没有听课。
在128 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研究中,5 篇核心期刊,19 篇学报,其余均为普通期刊。探究该主题的学术论文共计4 篇。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研究层次和水平较低。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探究类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类研究空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多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探讨预防和干预机制。刘丰林、杜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索》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与工作机制、课程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机制、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络心理育人机制等几方面开展[5]。邵清隽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一文中认为,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应包含两方面。即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级网络:心理中心,院系成长辅导室,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原生家庭。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大环节:心理危机教育宣传环节,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环节,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环节,心理危机监护救助环节,心理危机后期跟踪环节等[6]。总体来说,虽然我国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但是,理论性探究已较为完善,也为下一步具体应用于高校实践工作提供较高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三)研究数量较少且出现断层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主题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2 年至2022 年十年间,发表与该主题相关的论文1449 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文章有352 篇,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24%。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文章有380 篇,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26%,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在2012-2018 年间出现断层。然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文章仅有48 篇,仅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3%。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趋向成熟,独立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文章数量较为接近,但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研究出现过断层,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具有连续性。我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但是还未完全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体性和连续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是一个体系,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一)实证类研究增加
随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逐步成熟,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的研究势必会结合网络教育以及具体学科进行开展,也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建议,以反哺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理论研究,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局面。
(二)研究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可参考的资源逐步丰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加重视,我国对于如何更好地深化心理育人也势必催生更多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了之前国内重心理干预轻心理预防的问题。但是,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理论研究远远高于实证研究,这将导致理论研究和各个高校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出现许多适配性问题。我国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理论研究与各个高校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解决各个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具体实际问题,并反哺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