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ADLI 体系在提升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应用探析
2023-12-03苏梅青许晓春
苏梅青 许晓春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随着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2020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和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尤其是2022 年5 月1 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施行,我国正式以职业教育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的办学定位,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正式迈入新阶段。
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新职教法强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在实际的教师引进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新教师,既有来自业务一线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又有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硕博士,新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随之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探索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现状
在近年各项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引领下,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也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学者纷纷对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何雪莲等人(2020)从毕业生可雇佣性角度提出,外部引领和自主学习为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两大策略选择[1]。钟斌(2021)通过实地研究提出,完善机制、精准培训、建设团队、营造氛围、实践提升等五措并举,畅通“反思+实践”企业工作背景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2]。周可欣等人(2021)从教师教育一体化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与对策[3]。岳梦(2022)从组织、任务、人员三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需求,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4]。吴红等人(2022)提出,高职新教师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环境与支持这四个模块[5]。
由此可见,现有对高职院校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教师的培养机制、入职教育和培训内容等方面,鲜少从组织(院校)经营绩效的角度进行,本文将尝试结合卓越绩效ADLI 体系,以期对这一主题有新的分析视角和改进策略。
二、卓越绩效ADLI 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一)卓越绩效模式与ADLI 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制造业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波多里奇质量奖(美国质量奖)评奖标准——卓越绩效模式应运而生,其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渐被广泛认可。我国在借鉴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实际情况,2004 年发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两项国家推荐性标准,2012 年发布了最新版本。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鼓励各类组织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服务及组织经营的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并为其提供自评诊断的准则和实施指导文件;二是用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申报与评审,以评促改,树立优秀典范、分享成功经验,宣传和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有九大基本理念。即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这是一套集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工具为一体的组织整体绩效评价模式。ADLI 体系是卓越绩效模式中进行过程评价的四个维度,分别是A-Approach 方法、D-Deployment 展开、L-Learning 学习和I-Integration 整合[6]。
(二)卓越绩效ADLI 体系的适用性
1999 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为教育行业专门设立了教育领域质量奖,并编制了卓越绩效模式教育类评奖标准,此后卓越绩效模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实际推广和应用。从2001 年中国质量奖设立以来,最初限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到如今已经扩展到医疗和教育等多个领域。目前,深圳、上海等发达省市已经设立了政府教育类质量奖,鼓励教育领域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适用性研究已有不少,卓越绩效模式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在质量目标、质量理念和质量内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卓越绩效模式是高职院校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7]。国内已十几所高职院校成功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管理体系,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并在总结多年的导入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了高职院校管理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8]。
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是高职院校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环节之一、流程之一,以及卓越绩效模式系统性要求。因此,这一模式也必然可应用于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卓越的结果是通过卓越的过程来实现的,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过程。因此,笔者尝试运用卓越绩效的ADLI 过程管理体系,对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探析。
三、卓越绩效ADLI 体系在提升职业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运用分析
(一)A-方法
在方法维度上,ADLI 体系首先强调方法的有无,其次强调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培养,ADLI 体系方法维度的要求,启发我们在新教师培养上应先做到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并确保制度适宜、有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建立新教师培养专门的组织架构,制订新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教务处、质保办等学校层面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等部门的培养职责,建立起校级、行政部门级、教学院系级的新教师培养三级管理架构和工作机制。
二是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新教师,制定与其类别和层次相适宜的培养路径和培训制度。面对新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应届硕博士、转岗的管理类人员、企业技术骨干,他们适应具体专业的教学岗位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各不相同,对教学能力的提升自然应有不同侧重点。
三是应定期评价新教师培养制度和培养方法是否有效,即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确实得到提升,这要求对新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性评价,既要从新教师自身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要根据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逆向评价。借助教学能力比赛、说课比赛、年度考核,以及学生学期评教、学生竞赛成绩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完善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二)D-展开
在“展开”维度上,ADLI 体系强调“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的持续性,即有了“方法”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在执行和应用。
第一,要对“方法”进行宣贯,可以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师座谈会、新教师校长第一课等形式和契机开展制度宣贯,让新教师尽快熟悉自己应该遵循哪些制度和标准,可以利用哪些流程和工具,达到“知其然”。进而能够按照制度、标准、流程的要求去应用相关工具和设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方式设计能力、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教学结果评价能力,初步具备双师素质,满足一个合格高职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二,在全校所有教学院系进行新教师培养方法和培训制度持续应用。新教师培养小组要定期到教学一线开展检查和调研工作,制度贯彻执行到不到位、彻不彻底,是否得到完整的执行和落地,动态跟进监测“展开”情况,了解在执行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新教师教学能力稳定提升的卓越结果,离不开卓越的培养方法的持续应用,要一以贯之地去推动落实。
(三)L-学习
在“学习”维度上,ADLI 体系强调对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确保方法制度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首先,新教师通过“展开”已经熟悉了自己应该遵循的制度、标准、流程,学会使用工具和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接着,高职院校借助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三教”改革、精品示范课等项目,拓展新教师的学习渠道,组织青年教师骨干经验交流会,分享成长心得体会,构建新教师学习型社群,营造学习氛围,帮助新教师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其次,鼓励新教师在“知其然”之后,积极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来思考新教师培养制度、标准以及流程背后的逻辑,从“知其然”逐步上升到“知其所以然”,进而对当前的培养方法和培训制度,提出修订和优化的建议见解。因此学校要完善新教师的反馈机制,畅通其反馈渠道,鼓励新教师勤反思、多总结、敢发声。
最后,引导新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鼓励新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工具,跟进学习产业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工艺,以应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快速涌现的经济新业态,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企业用人需求、学生知识与技能需求也倒逼着新教师自主学习与成长,也从外部推动着新教师培养方法和制度的完善、变革、改进和创新。
(四)I-整合
在“整合”维度上,ADLI 体系强调方法需要协调一致,方法应支持组织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整合”维度要求高职院校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学校的新教师管理和培养工作。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上疲于应付各种外部检查、监督、评估等事项,对新教师的培养效果缺少系统的审视或内部评审。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视。
第一,审视制度协同问题。审视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新教师是否具备高职教师要求的双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重新审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否协调一致。同样,也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新教师培养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对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整合。
第二,审视部门协同问题。审视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新教师培养的三级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切实有效,全校的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和所有个人是否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地开展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共同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审视组织战略协同问题。审视当前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能否助力高职院校的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发展,能否促进学校办学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新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办学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卓越绩效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取得显著效果。提升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和业务环节,同样也适用卓越绩效模式。运用卓越绩效模式ADLI 体系这一过程管理评价工具,对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展开分析。在方法(A)维度上,启发我们对新教师的培养应先具备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并确保制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展开(D)维度上,强调培养方法和培训制度需得到全方面、持续性的执行和应用;在学习(L)维度上,启发我们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法制度;在整合(I)维度上,启发我们通过系统的审视和调整,以促进实现制度协同、部门协同和组织战略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