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12-03邓娇娇
邓娇娇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进程之中,对我国的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广大高校辅导员,身上的责任与担子更加重大,由此培育新时代高质量高校辅导员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倡议。在此倡议下,高校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被赋予更高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更要培养出契合时代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此,高校要基于培养目标构建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引导与自主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联动课堂体系,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同时,这种培养目标与课堂体系也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模式提供了具体培养路径。基于此,文章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从课堂构建出发,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监督、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与培养路径。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课堂构建解析
(一)由内而外的多元课堂构建
1.课堂教学
为培养德才兼备,契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坚定落实“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程,在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对外交流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包括专业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小语种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其他通识教育。当然,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兴趣,高校可综合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也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校内实践课堂
校内实践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拓展,旨在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落实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中。如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文体活动、竞赛活动、在线教学、文化交流等,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类型与业余生活,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通。例如跨文化交流课程,学生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外国语言特点与文化风俗,还要在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中进行实践拓展。一方面,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真实交流,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对方的语言使用习惯,有助于提高双方的交流质量;另一方面,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学生能够立足对方视角深入了解其民族文化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内实践课堂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设置的必要延伸。
3.校外实践课堂
校外实践是对校内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在本质上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在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可在校外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如志愿者服务、假期实践、专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最终都要面向社会,满足社会交往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在具体岗位、具体服务或具体环境中的真实交流、服务水平。如重大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服务,志愿者不仅要具备职责内的专业服务,还要掌握必备的语言交流技能与对方的文化风俗。显然,这种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反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
4.海外实践活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除了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践活动,高校在对外人才培养中还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海外实践平台,如短期出境交流、国际交流生、海外带薪实习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这需要各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或科研、教学需要等,为学生积极提供海外实践的便利条件与环境。作为学生,通过参与海外实践,可以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并从实用性角度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语言交流技能等,从而在对外交流中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二)打造多元课堂的联动体系
从功能角度讲,课内教学是校内外实践课堂与海外实践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即为课外教学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与相关技能支撑。一方面,课内获得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测和拓展,即考查学生对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反哺课内教学。例如,高校可选择相对成熟的课外实践项目,并在课内教学中设置针对性课程,以课程化管理推动实践项目的高效开展。因此,作为课内的延伸与拓展,课外实践能够倒逼课内教学的革新。高校要健全不同课堂之间的联动机制与相互激励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规范化课堂体系。基于这种体系化课堂的构建,高校在辅导员人才培养方面便更具针对性。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强大的思政思维和责任意识,可以有效应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的主体责任解析
在对外交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及其主体责任至关重要,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细节,更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一)思政教育责任
辅导员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如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党在教育领域的最新方针政策等,从而用先进理论永葆思想前沿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下,辅导员可侧重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而在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则要始终保持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即有责任督促专业课教师挖掘本专业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肩负更大的教学使命。在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担任多重角色,既是学生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既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教育者,也是教师队伍有效联动的组织者,因而是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大”角色。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纵深推进,辅导员不仅要认识好、履行好上述责任,还要进一步探索、拓展、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其中,上文所述的课内外课堂的构建便是辅导员重新审视自我角色的重要依据,即如何在联动性、体系化的课堂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关键作用,如培养学生坚定不渝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突破的革命品质、越挫越勇的意志品格,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培养能够监督课内教学的有力执行者
作为辅导员而言,在课内教学中需要承担双重角色。一方面,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专职”工作,需要其始终保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日常生活也需要辅导员的有效监督,从而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由此可见,辅导员既是专职教育者,也是专职监督者;既要上好思政课程,也要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有效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从思政教育角度讲,由于部分辅导员并非思政专业出身,因而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大政方针的理解并不全面、彻底,因而需要定期、定质、定量地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如每天关注国内国际时政新闻,如定期参与辅导员工作研修工作,如进修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如分析行业就业数据与基本形势等,在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架构与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尽好“教育者”的职责。当然,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辅导员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既能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通,也能基于学生特点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针对性指导。
从教学监督角度讲,辅导员承担着相对繁琐的教学与生活监督工作,如学生的考勤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一旦出现违纪现象,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教育,必要时根据学校奖惩制度给予相应处分。此外,辅导员对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也具有相应的监督与指导责任,既要保证干部队伍坚定的政治立场,也要督促干部队伍切实履行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职责,还要与学生干部队伍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从而尽好“监督者”的职责。
(二)培养能够组织校内实践课堂的有效协调者
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协调职责。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竞赛活动、校内实训等实践活动,辅导员可将思政教育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小故事、小活动、小任务等,进而消除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枯燥感与陌生感。从思政教育的效果来看,这种将思政教育融于具体实践中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1]。当然,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更加针对性的活动,如英文演讲竞赛、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小语种兴趣交流会,以创新性、应用性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与参与态度,避免陷入以结论性考核为主的考核窠臼[2]。
作为校外实践的组织协调者,辅导员需要面对学生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团体并进行及时指导,因而影响着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活动或竞赛之前,辅导员要“审定”活动方案、活动目标、活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辅导员还要积极与专业课教师对接,确保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与进一步拓展,从而营造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实践的良好活动氛围。例如,在对外英语的人才培养方面,校内实践活动应重点围绕英语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开展,如同声传译竞赛、写作竞赛、演讲竞赛、配音竞赛以及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交流会等,确保学生能通过竞赛与交流提升英语沟通能力。显然,这对辅导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一项较大挑战。
(三)培养能够联系校外实践课堂的指导者
较之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课堂需要学生直接面向社会需求,有助于在实践中增强与社会的粘合度,这正是辅导员所要肩负的重要责任。由此可见,面向社会的校外实践能够有效突出辅导员的“导”之作用,即指导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与教学需求“向外求发展”,并保证实践活动的正确育人方向与健康性。[3]一方面,校外的社会实践可以突破校内教学空间的局限性,有助于从更广、更高的维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在与社会接触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对接校外实践活动时,要摆脱“只说不练”的形式主义,即通过实地走访、观察、调研等选择最适合学生实践的企业或实践项目,提高社会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作用。此外,在强化校企合作方面,辅导员也需要做好联系者角色,尤其是与相关企业进行定向实习或假期实践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成长平台。当然,社会实践项目的对接需要辅导员自身先到定向企业定期实践,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培养能够服务海外实践课堂的支持者
如上文所述,海外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部分高校在出国交流、海外实习、海外游学等实践项目上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作为辅导员而言,要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背后的坚定支持者与服务者。在细节方面,要落实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安全教育,尤其是要坚定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并能正确辨别腐朽文化的侵蚀,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等。例如,引导大学生在海外做好党团建设工作,定期开展党团活动,真正落实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位,确保学生即使身处海外也能保持与祖国同呼吸。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文化、发挥好中国智慧,从而培养出责任感强、使命感高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担负起更重要的使命,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作为辅导员而言,不仅要做好学生日常教育与监督工作,还要在校内外实践中切实践行好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确保大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聚焦学习目标、持续充实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显然,这也是高校在辅导员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