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12-03李天健

山西青年 2023年20期
关键词:经管类硕士导师

陆 杉 李天健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硕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其培养的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国家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参与,提高硕士研究生人数成为首要目标。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主体还存在着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1]。在迈向2035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任务,即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除了要继续扩大教育规模之外,还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环节之一。

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势

(一)社会发展带动经管类高层次人才需求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培养出大批理论知识丰富,专业素养过硬,具有高度创新思维的人才投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硕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2]。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在定位上迎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目前社会上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吻合,对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极强的推动力,具备十足的发展潜力。

(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经管类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整与提高,教育经历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在职人员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增强个人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更高实现,而高层次的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成为提升学历的热门选择。另一方面,经历大量扩招后本科生人数剧增,2012 年本科生毕业人数为259 万人,2022年本科生毕业人数为471 万,这导致本科生就业压力激增,考研成为许多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慢就业”的选择。2011 年考研人数为151 万人,而2021 年考研人数为377 万人。在众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中,经管类相关专业始终为报考人数靠前的热门专业,这体现了经管类硕士在人民与社会中的认可程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与社会对于高层次经管类教育的需求。

二、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一些学生在攻读硕士的过程中无法提起学习兴趣,部分学生选择硕士专业也不再是对本科所学专业的延续,而是考虑专业的就业、工资情况,选择当前的热门专业。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跨专业考研的现象,这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在后续的培养中会有些困难。由于经管专业的热门性极高且专业课的入门门槛较低,在经管学科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部分学生仅将目标设定为顺利毕业获得证书,为此将自身精力主要用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完成学校设定的毕业要求,更倾向于被动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学术研究或者社会实践没有过多主动的追求。这类硕士研究生知识框架搭建不足,实践技能掌握过少,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知识和实践的匮乏会影响其工作表现,拉低绩效,进而会引起社会对学生本人和学校硕士教育质量的负面评价。

(二)导师指导不足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便是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组织的导师团队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但是在导师与学生的相处期间,有些师生关系会出现异常。首先,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幅扩招,与之相对应便需要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扩充。如果学校的教师资源较为稀缺便会出现降低导师选拔标准的情况,这将导致导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出现下滑,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其次,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始终无法与学生数量以相同的速度涨幅,这导致了导师培养学生数量的增多。当师生比例开始失调,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每位学生受到的指导便会减少。经管类的研究需要时刻抓住“热点”话题,但是经济变化迅速,社会发展繁杂,研究趋势在不断变换。这就需要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研究方向,而导师指导的减少将使学生偏离正确的科研道路,会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产生影响[4]。

(三)各方要求不统一

与本科生及博士研究生相比,经管类硕士在校时间只有2 ~3 年。在较短的时间内各主体都对经管类硕士有期望的要求。学校和导师期望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论文,参加各类竞赛,进行课题研究;企业期望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掌握工作中所需技能。而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与定位各有不同,部分学生热衷于学术,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倾向于继续升学深造,会主动研究论文参与课题;部分学生希望谋求到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倾向于积极进入企业参加实习,以增加毕业后获得理想工作的筹码;部分学生只求获得毕业证书,倾向于按照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完成应尽的任务。由于各个主体都拥有不同的要求,加之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在培养目标上各方便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会使得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平衡科研与实践相对困难。当学生参与到不符合自身需要的任务中时,其积极性便会显著降低,这将导致学生难以提升自我价值,降低学校的培养质量。

(四)培养方式与实际脱节

在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传统的方法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这造成了部分学生获得的能力与社会实际要求不相符。第一,课程更加倾向讲授传统的理论知识,对于经管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没有过多涉猎。同时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较少联系实际,没有将理论知识实践化。这使得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僵化,甚至会削弱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索解决能力。第二,授课仍然采用传统灌输知识的形式,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引导不足,老师与学生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无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深层次探究。第三,现代社会对人才日新月异的要求,需要学生不仅仅限于经管学科及技能的学习。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专注于经管类课程教授,无法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使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第四,实践学习没有得到与理论学习同等的重视。众多高校没有开展校企联合等实践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时间与方式等不稳定。缺乏实践锻炼会使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把握度降低,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个人能力会使自身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对高层次人才所提出的需求,不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

三、提升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改变学生思想,关注毕业输出

为了实现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必须将学生学习期间的个人能力收获及整体毕业质量作为落脚点,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5]。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有所改变,要通过思想教育发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逃避就业无法实现,学生始终面临就业的选择。需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到学历水平和能力水平并非绝对挂钩。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实际工作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学习阶段应当不断积累工作中需要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只有自身能力与受到的高等教育相匹配,学生才能应对在未来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同时,学校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毕业质量,并根据社会反馈调整自身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历届学生优秀的升学及就业表现,将增强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及信心,学校也将根据反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带动学生保持优秀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形成良性循环,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与支持。

(二)加强导师团队,建立协同关系

建立健全的导师队伍并保证学生均能受到合适的指导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学校需要鼓励导师参与横向企业调研和纵向科研课题申报,并且将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社会实践等作为导师的重要考核内容,帮助老师提升指导水平与经验。而导师参与项目的增多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素质。同时积极引入校外导师,搭建完善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通过“双导师”的联合培养弥补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提高教育质量。由于师生比例的失调,为了避免“放羊”式管理的出现,学校应该设法以协同的师生关系为目标创建科学的师生评价关系。导师进行的课题及项目要求充分纳入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协同研究的方式学生可以时刻保持正确的研究及实践方向,在此基础上师生沟通将更为有效,学生在此期间也会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极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三)开展分类指导

由于各主体的要求不一致,学生也有自身的追求,因此分类指导学生就有其必要性。在学生入学前,学校可以将导师的特点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大致分类,以方便导师学生双向选择。部分导师专心于学术研究,更善于帮助学生实现学术追求;有些导师拥有更多的社会、企业调研横向项目,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入学后,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专业情况,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更好地挖掘其学术潜力,在学术前沿探究及专业知识存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尽可能取得学术成果;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要突出实践,通过与机构、企业、实践基地等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分类指导,可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决定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学生能在科研实践中做好取舍,投入到感兴趣的活动中,积极性便会增强,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四)优化课程体系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有助于经管类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和实践活动,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作为课程制定者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安排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学校应提高学术前沿理论和最新应用的占比,做到新旧知识结合贯通,帮助学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市场要求。在授课方式上,需要积极开发导向性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诸如个人展示、小组问答等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探索。在课程广度上,学校可以为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开设计算机类相关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学习更高效的办公、研究工具,使学生在交叉课程的学习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6],成为综合型人才。在实践安排上,学校可以增加实践学时,鼓励希望参与实践的同学走出校门。同时在课程中加入社会调研,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思考到现实思考的转变,使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四、结语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中拥有着高认可度与高需求度,良好的教育模式将使其现有人数、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将不断与时俱进,需要学生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更加综合的技能,因此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需要逐步深化,规模和质量并重将成为政府、高校的新着力点。在这一要求下,各主体应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中,探索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凸显出的多方面问题,总结以往经验并制定对应的改进方案,通过多种解决路径并行实现这一目标。推动我国继续朝教育强国迈进,努力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猜你喜欢

经管类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