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3-12-02夏旸
夏旸
摘 要: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大学生群体仍然存在着就业意识模糊、创新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辅导员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的职业优势,凸显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鼓励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培训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包括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突出对学生道德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自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起,高校辅导员、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就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追踪服务机制,重点发挥辅导员的育人功能,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一、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激发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只有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岗位人员变动大、流动快,其根本原因在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需要在保障辅导员物质收入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高校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明确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还应设置辅导员科研专项、建立辅导员考评机制等,帮助辅导員解决职称晋升难的问题。通过种种方式,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主动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辅导员应主动将思政工作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新格局,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提升自我。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主题团建,还可以根据社会热点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合唱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寓教于乐,构建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良好的育人氛围往往比严苛的管理制度更能发挥思政育人的成效。在好的育人环境下,学生往往能自觉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尊重师长、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也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当然,对于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也应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辅导员还应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工作相融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要协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如何帮助高校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协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让他们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一)调查了解,协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在新生入学之前,辅导员可以通过查阅大学生个人档案,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正式开学之后,辅导员可以定期和学生座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人生目标,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职业优势,建立学生个人就业档案,以便后期开展就业指导。辅导员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个人面谈”“职业测试”“实习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咨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人优势、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信息,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职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个人发展方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往往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通常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当前,各高校均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由辅导员担任主讲。但从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将其视为一门“水课”。如何提升课程的教学成效,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偏见,需要作为课程教师的辅导员积极作为,做好课程建设。要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结合自身经历做好就业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升课程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高校也应在辅导员的协助下,积极组织一系列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如职业发展讲座、职业规划培训、成功案例分享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增强职业发展的主动意识。此外,实践育人同样重要。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学生工作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内容和环境,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和跟踪服务机制
高校还可以及时建立学生就业档案,搭建跟踪服务机制,定期梳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完善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完成这项工作往往难度较高。既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踪调查,又需要辅导员建立和学生的密切关系;既需要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想,又需要辅导员细致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从初步调查到后期跟踪的全过程就业服务,使辅导员真正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选择的完整规划,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一)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就是教师能否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确保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时,还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资格认定制度,让辅导员参加考核、持证上岗,提高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专业性。
(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辅导员应该通过聊天座谈、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掌握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言语举止,尽可能多地获取学生各个方面信息。还应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积极辅导、用心交流,努力与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互动联系。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他们正确排解内心的焦虑、忧伤、挫败等消极情绪,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该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拥有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此外,辅导员应定期面向学生开展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便为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包括认知重建、行为疗法、情绪管理等,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化解各种心理问题。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要在校园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断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如健康生活方式、情绪管理技巧、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辅导员还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朋辈支持、家庭支持、社会资源等,使学生能够在更多资源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方式,辅导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辅导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其他课程不可代替的教育功能。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当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学生积极性不高、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要推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相关工作,让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确定主题,寻找资源
首先,辅导员和学生需要先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爱好等因素,确定恰当的社会实践目标。其次,辅导员应积极寻找优质的社会实践资源,争取社区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场所和实践资源。
(二)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实践方案
辅导员需要根据实践的主题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并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和班长、团支书共同协商,确立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案,包括实践目标、活动安排、实践过程等,形成详细的行动方案。此外,强化对实践过程的监督也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辅导员应定期跟进、随时督促,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效果评估
辅导员应及时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辅导员应及时带领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要善于发现实践过程中的闪光点,反思其中的不足,为下一次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总之,从“确定主题—策划方案—效果评估”三个维度出发,可以有效帮助辅导员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机制,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
五、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转变固有思维,更加关注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一)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可以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面向学生开设专业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前沿动态,学习成功案例。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主题讲座、课程设计等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同时,高校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培訓,为学生提供如团队合作、市场分析、项目管理等创新创业必要的技能和方法。创新创业导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咨询。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科技、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训练营、创业能力大赛、创业训练营等,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
(三)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
辅导员应努力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包括创新创业基金、孵化器、实验室等,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使这些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核心竞争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加强。
综上,针对学生就业意识模糊、创新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出发,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公亚丽,徐晓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策略探析: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8).
[2]殷然.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视角下“0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法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8).
[3]张航,陈怡,姜晓辉.“双一流”高校大学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STAC培养体系的构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S2).
[4]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20(2).
[5]黄必超.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J].知识窗(教师版),2023(2).
[6]骆郁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