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环境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初探
2023-12-02张永芳刘素姚伟
张永芳 刘素 姚伟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调整。在当前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教学压力大的背景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建立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青少年阶段是求知欲最旺盛的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来源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当言论和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这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以及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确立了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理论实践并重、具有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强的环境工程师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一、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对于环境专业来说,有机化学教学不仅要讲授种类繁多的有机物、性质各异的官能团、抽象的构型构象、复杂的反应机理以及合成方法等基础理论,还涉及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降解净化反应过程的研究。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次修订,有机化学的理论学时数大大降低,教学内容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只增不减,这无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单调、枯燥,难度较大。
学情方面,一部分大学生高考后突然减压,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不清楚学习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其学习模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喜欢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线上教学,亦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尽管教师在授课方法、课件制作、微视频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教学效果的改善仍不明显。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
1.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思想是前进的灯塔,能够调节、规范人的行为。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的表现正是由于思想上的不坚定、价值观的偏差所导致。通过对课程和学情的研究,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结合环境专业特点,将新时代新思想融入课程大纲、教案和课堂教学之中,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协同发展。通过将环境污染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专业学习与课程思政融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归纳总结污染原因、现象和后果,再思考如何运用学过的环境学原理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
2.融入课堂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与材料化工、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生产生活的诸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深入挖掘,很多章节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结合点。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特点,在课堂讲授中适当地引入思政内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典型教学案例: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由国家医保局与药企代表谈判的视频引入,让学生了解国家层面的医保谈判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切实的福利,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树立爱国情怀和制度自信。再通过视频中“70万1针的罕见救命药纳入医保后价格降到3.3万”的前后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药物价格昂贵背后的原因。价格贵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研发成本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便是有机反应副反应多,产物复杂,难以分离提纯。通过典型的三种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反应)的条件、特点、产物产率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化合物性质设计合理的反应路线的重要性。
相对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模式,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更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国家医保局的天价药砍价新闻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将天价药与屠呦呦先生等科研工作者耗费数十年研发出廉价高效的青蒿素在全球拯救数百万生命进行对比,更凸显出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适时补充我国有机化学发展史,讲述侯德榜、邢其毅等老一辈化学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依旧忠诚爱国、崇尚科学、敬业奉献的事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融入线上教学平台
受限于理论学时,一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通过课堂进行讲授。在线上教学平台中设置有机大事记、诺贝尔奖故事、科技与生活等板块,将有机化学知识与时政要闻、名人轶事、科技动态紧密结合,更好地将价值观导入课程知识中去,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解释力。
(1) 有机大事记板块。主要补充介绍国内外有机发展史,让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科产生兴趣,感悟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及对社会的推动;通过介绍黄鸣龙、侯德榜、邢其毅等科学家的生平,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启迪,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通过介绍我国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自然地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中。
(2)诺贝尔奖故事板块。主要介绍获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诺奖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端正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批判性,适应未来发展、终生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进而增强抗压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
(3)科技与生活板块。主要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进展动态,如新药的开发、毒品的危害、污染环境的修复等。从学生身边事例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治理环境的意识,坚定为建设青山绿水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课程思政同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考核,更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增加探究式、论文式、報告答辩式等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借助线上教学平台,设置不同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深度讨论和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通过学生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进行过程性评价,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评价,提升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
四、结语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我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时的责任担当,也对我国的环境及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爱国情操、提高专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结合点,结合线上教学平台背景资料补充方面,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王 燕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CSZ2221);济南大学教改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J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