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文化教育大课程系统
2023-12-02马昌武
马昌武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大任务,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的文化教育大课程系统。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综合课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吸收国内外文化有益成果而形成的先进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可以构建如下活动性、综合化、情境性的课程。
(1)爱党知党史,意识形态教育大行动。党史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开展爱党知党史教育行动,其一,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在党史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其二,要丰富并活化党史教育的实践形式;其三,要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开展党史教育;其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党史教育中的作用。
(2)爱国知国情,国家发展体验大行动。国情教育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初中生进行爱国知国情教育,要融合运用课堂教学、社会课堂及网络课堂。一是课堂教学,以国情教育内容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二是社会课堂,以实践体验激发爱国之情,以实践行动落实爱国之志;三是网络课堂,利用时事热点和红色影视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爱国责任感。
(3)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扣好中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完善学校教育,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课程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各学科发挥育人合力。其次,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合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此外,科学设计中学生价值观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4)做时代新人,在创造中学创造行动。“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的体现和要求。创新精神是时代新人的本质特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时代新人,在创造中学,一是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品质。二是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5)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态文明大行动。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种崭新形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采取以下措施:坚持实效性原则,发挥课堂教育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中;坚持实践性原则,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中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形成全球责任意识;坚持制度化原则,优化社会环境,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及家校社多方联合机制,促进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站起来,奋斗的中国教育行动”“中国富起来,改革的中国教育行动”以及“中国强起来,未来的中国教育行动”等角度构建课程系统。
二、弘扬革命文化教育综合课程
革命文化是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滋养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以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熔铸了中华文化最坚韧的精神气质。弘扬革命文化教育可以构建如下活动性、综合化、情境性的课程。
(1)学党史、中国人民革命史行动。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新时代,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贴近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开展党史学习,增强党史学习的针对性;要创新党史学习的形势和途径,提升党史学习的有效性;要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教育,促进党史学习的实践性与行动性。
(2)革命必胜信念筑基行动。革命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精神力量。党的创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信念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造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开展青少年革命信念教育,一要不断丰富青少年信念教育的内容。增强青少年對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二要逐步探索青少年信念教育的载体。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信念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使信念教育工作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对青少年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三要科学把握青少年信念教育的规律,逐步提高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红色血脉复演塑魂行动。当代青少年,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教育已经难以走进他们心里。比起“从上至下”的灌输,他们更崇尚“由下而上”的思想交锋和个体表达。红色血脉复演塑魂行动探索运用青少年喜爱的“剧本杀”“话剧排演”等方式,让青少年自己扮演党史人物,与革命先烈、伟大人物产生更深度的共情共鸣。
(4)革命人物学习宣讲行动。寻访革命人物,宣讲英雄故事,亲近英雄,学习英雄,能让学生从英雄短暂的一生中窥见党的苦难与辉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坚定爱党报国之情。为此可用好身边红色英雄资源开展系列活动:一是访英雄。组织学生走进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老区等,寻访身边革命英雄,探寻英雄壮举。二是讲英雄。走进社区、做义务讲解员,讲述英雄故事,传颂英雄品格。三是议英雄。开展主题班会,热议英雄精神,提升党史认知。四是学英雄。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践行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5)节庆教育行动。可以充分利用“七一”“八一”以及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精心设计党史知识普及性系列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故事讲述会、诵读有关党史的经典诗词、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演唱革命歌曲等。以多种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热起来”,在青少年心中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6)红歌传唱艺术陶冶行动。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传唱红色歌曲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继承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汲取信仰之力、精神之力,照亮前行之路。红歌传唱,一是“以歌叙史”,系统梳理红歌中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在红歌的序列化传唱中加深对党史学习的系统化理解;二要“形式多样”,將红歌传唱与其他主题活动巧妙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三要“课程融合”,将红歌传唱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已开发的相关的校本课程进行融通,形成课程合力。
此外,还可以从“艰苦奋斗志愿服务行动”,“顽强斗争研学体验行动”以及“壮美山河巡游礼赞行动”等角度构建课程系统。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综合课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构建如下活动性、综合化、情境性的课程。
(1)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文化基因。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阅读实际,制订经典诵读计划,筛选优秀国学篇目,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诵读形式,持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经典、看经典、演经典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传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品格、健全人格。
(2)融入礼乐教化,达成以文化人。礼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乐教化”助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一要潜精研思,善用“大思政课” ,辩证地感知和阐释礼乐文化,使之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二要外化于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以礼乐文化为民族复兴大任培育造就时代新人;三要拓宽渠道,充分发挥礼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乐文化教育。
(3)传播文化思想,搭建交流平台。传统文化传播是弘扬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创新方式方法,守护、凝练、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可进行以下探索:一是以中国文化为突破口,以传统技艺为抓手,设计体验式教学课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二是有效发掘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所处地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既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三是善用新媒体与新平台,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弘扬优良家风,赓续精神血脉。中华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和弘扬优良家风,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优良家风,一是家庭层面,发挥家庭育人主导作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二是学校层面,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学校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也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综合育人合力。三是社会层面,要提升社会辅助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宣传方式,构建家校社联合育人机制。
(5)过好中国节日,体验民俗风情。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利用传统节日传递中华民俗文化,一要组织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和价值意义的宣传普及。二要进行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加强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注重传统节日内涵精神的传承,提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三要组织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打造传统节日仪式特色的精品活动,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庆祝活动。
(6)研习六艺之能,练就济世本领。“六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传承孔子的“六艺”教学,要在理解借鉴其内涵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校本化改造,让“六艺”绽放新时代育人魅力。首先,要重构“六艺” 校本课程体系,确立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核心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其次,要多措并举保证课程实施。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科学评价推动课程建设等。
此外,还可以从“传承君子风范,修齐治平行动”“游学文化遗产,加深文化体验”以及“祭奠先哲先贤,构筑精神信仰”等角度构建课程系统。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第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