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内涵项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江苏实践
2023-12-02倪娟王彦明
倪娟?王彦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在提高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探索中,江苏省以创建课程基地为突破,最终形成了“5+2”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其实践经验是:工具撬动,找到育人模式转型突破点;省域推动,协同创建内涵项目运行机制,建构各美其美的教育样态,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意义”。
关键词: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项目;江苏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0-0025-0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A/2021/12)、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三类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路径研究”、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23年度课题“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23SSL016)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8-05
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负责人,博士,二级研究员;王彦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轮接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一直在不断回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能否找到一种路径或抓手,祛除教育时弊,推动育人模式转型,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教育用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交出一份答案:以创建课程基地为突破,最终形成“5+2”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2023年的项目包括: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示范区(特色学校)、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特殊教育发展、局长专项等项目。截至2022年,共建成2903个省级项目,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内涵建设项目体系。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各类别,贯穿15年基础教育全过程,每一学段每一类型教育均有内涵项目作为支撑,逐步建立起省、市、县、校四级项目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有效实施基础教育发展提升重大项目计划,让教育效能助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江苏的内涵建设项目在改革理念、制度设计、转型策略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架构。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为例,通过创设新型学习空间,创建优质学习资源,创新自主学习平台等推动育人方式转型:通过加强做中学、学中做,丰富了学生体验,增强了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素养,为新课程建设与实施提供了先导性、前沿性的示范。
一、工具撬动,找到育人模式转型突破点
内涵建设项目创新了工具驱动的教育改革思路,开辟环境变革倒逼课改的技术路径,提供了运用工程思维整体推进课程教学生态变革的省域样本。
(一)聚焦课程资源开发,探索课程育人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物理课程基地通过拓宽课程资源,构建课程知识,创新应用实践。王高越同学的“煤气泄漏自动安全保护系统”和另外7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及创客大赛上斩获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他们设计的“车库自动识别系统”“色盲红绿灯识别系统”“电梯防震系统”等作品,因为创意新、实用性强颇受评委们青睐。在校长张晓冰看来,更有意义的是“这是一种集束效应,远远超出最初预见”。所指的“集束效应”包括学校实验室资源、课程资源的系统建构与开发,实践型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组织的变革,更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聚焦文化环境浸润,探索文化育人
项目学校围绕文化环境设计主题,精心设计“有德性”的品格体悟场境,比如:激活儿童阳光心理的阳光墙(欣赏小伙伴的自主表达),亲近自然的生态空间(农耕文明),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龙文化主题”“国学长廊”,展示红色文化的“永远的儿童号”“李公朴园”“秋白太雷双杰亭”等。江苏的中小学校园品格场境的建设,实现了“低头思品正学端,抬头养浩然正气”,楼梯角、大厅立柱、廊道墙、紫藤架下,都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思维碰撞、活动展示、道德训示的空间,每个场境设计赋予了品格力量。
(三)聚焦教学变革,探索学科育人
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实现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内涵项目“小学‘主题整合课程实践研究”为载体,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从跨学科、时空、角色、技术等方面,研制了一套主题整合指南;探索了五类实施策略;建构了12个“学科+”一般教学样式;研发了60个主题整合校本微课程群、“10个百家校共育”网上e平台品格提升微课程资源库;创设了100个“大成小秀”活动平台。长期坚持高质量优化实施国家课程,有效促进儿童主题整合,走出了一条源于大成、通向大成的学科育人之路。
二、省域推动,协同创建内涵项目运行机制
内涵项目建设至今,江苏省教育部门已先后下发系列指导性文件数十个,从内涵项目的地位、性质、目的、任务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从理论、实施、评价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改进和反馈。出台了《江苏省内涵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指南》《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纲要》等系列文件,已经形成省市县校上下联动,行政科研实践多方协同、整体运行的合力运行机制。
省教育厅于2016年起相继成立六大中心:依托江苏省教育学会,建立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导中心;依托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建立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建立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指导中心;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教学院,建立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依托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建立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指导中心;依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建立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宣传研修中心。各中心建立项目专家库,出台管理办法,协同设区市和学校进行项目建设指导,检查督促项目进展。2023年起,省教育廳为进一步加强各类项目的统筹管理,设立项目办公室,挂靠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由其负责进行过程管理。
在项目经费方面,建立以省级财政支持为主,同时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支持的机制。以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据初步统计,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启动以来,全省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多亿元,设备总投入10多亿元,基地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成室内教学实践场所近5000处。随着对课程基地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一些学校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甚至获得了以千万元计的地方资金支持。例如,2014年9月启用的江苏省昆山中学新校区建成后,其江海文化课程基地有着鲜明的江南水乡特点,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创设了学生实践探索平台。目前该课程基地建设资金已达1900万元,主要由昆山市财政出资。再比如,随着幼儿园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学前教育经费在地方财政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淮安市金湖县学前教育经费占比从8.5%提高到10.02%,南通海安市达到10.34%,苏州市高新区达到14.52%。不少地市都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配套资金。例如,徐州市经开区省级项目下拨经费120万元,区配套奖励资金120万元,共240万元;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下拨经费150万元,区配套奖励资金150万元,共300万元,除项目园以外,2019—2020年,区又下拨专项资金670万元,保障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进程。镇江市丹徒区润城幼儿园自2018年申报成功后,市、区两级财政投入82万元,区教育局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课程游戏化建设专项经费。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曾对江苏通过课程基地重大工程推进育人模式转型的工作机制和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课程基地建设过程,展示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行政政策推动与学校自主建设相结合的工作特点,也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江苏高中教育深厚的底蕴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建设的风采。”
实践证明,政府工程、省域推动、上下联动,协同共进能够形成运行合力。
三、内涵项目:建构各美其美的教育样态
通过内涵项目建设,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教育新样态。围绕区域、学校、个体的教育生态重构,以“提升素养”为目标、“新型空间”为载体、“实践创新”为重点、“整体关联”为特征,在改革理念、制度设计、转型策略上建构起各美其美的教育样态。
聚焦情境,提升认知力。无锡锡师附小借助内涵项目“暖认知教学:乐学与乐教的双向建构”对不同的学科提出了具有学科特点的发展方向,如完整性生长的语文学习、发现学习的数学、国际理解中的英语学习等。同时对学习模式的不同要素进行了组合,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学科学习模式,有基于“深度对话”的语文协商学习,基于“真实思维”展开的数学探究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英语项目实践学习,基于“真实体验”的科学发现学习模式,基于“新技术”的个性自主学习模式等。在学校进行的一项调查中,项目建设以来,“学习感受”中的“很有劲”由45%上升到74%,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还能保持低年级旺盛的求知欲,甚至比例还上升了29%,这是很难得的,可见,暖认知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持续的学习乐趣。
聚焦联系,提升职业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理解,2018年5月4日下午,江苏省常熟中学科教实验中心,一节非同寻常的“深海探险”课正在这里举行。一次直击“嘉庚”号南海遥控深潜科学考察的海上科普连线,让学校30多名热衷自然探索的学生与科考船上众多的海洋科学家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嘉庚”号首席科学家周怀阳教授通过直播连线,向学生们展现了祖国南海的深海秘密。常熟中学建有全国首个高中海洋科技馆,这是学校CPS+(创造力发展)基地课程之一,将CPS模型与地理学科知识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知识以及自然与地理的无限追求。
聚焦实践,提升创新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想象·创造”基地给刚上高中不久的陆一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动手满足感。“有时,一周的创意设计比一学期的课本知识学习都有用。”陆一行说。人文课程基地口述历史班学生田小溪,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博物馆讲解员。在老师指导下,她和同学们一起采访身边的亲朋好友,从一个个历史碎片中梳理个体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周雨蕾是学校模拟城市市长大会选出的第六届市长。电视演讲、拉选票、组阁、兑现承诺,成为她参加“生命·生境·生涯”综合实践基地课的一次重要历练。
聚焦探究,提升合作力。在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数学课变得越来越“好玩”。学校数学课程基地已建成包括建模、趣味、探索、智力大冲关等在内的多个体验室,学生在基地内可以进行项目式研究,也可以进行团体对抗性游戏。“学校做过一次调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由原来的30%升至56%。”黄长祎校长说。
四、价值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意义”
从2011年首创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到全面铺开内涵建设项目以来,11年的不懈探索,使基础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校园质态得到巨大变革。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课程资源的生成、学科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促进,更在于通过创生情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涵养了学生品格。这一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先行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是有力推动了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内涵建设项目的实施,幼儿园环境面貌得到改观,课程实施水平明显提升,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特色初显,学科教学环境不断优化,薄弱学科课程建设载体不断丰富;普通高中创新教育与学科素养培育成效显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逐步形成;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正在建立;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区域层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每个学校抓教改,每位教师参与教改”的良好局面;中小学德育工作载体更加丰富,立德树人得到强化,育人成效逐步显现,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育人模式正在形成。
二是创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路径。前期从教育的最薄弱处入手,通过学科教学环境和育人载体的建设,将“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的核心问题转化为具体措施,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掘潜能特长。这既是达成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一种思路,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和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的一個前瞻性实践策略与技术路径,较好地回应了国家、社会、民生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引导与支持各地各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式和路径;引导与支持各地各校建立更高水平育人体系、探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和途径。
三是探索了育人模式转型的省域推进策略。内涵项目建设是江苏教育的一项省级工程,启动之初,江苏就开启了整体协同的创新机制,在“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具体实施—检查反馈—持续改进—理论升华”的推进思路下,充分调动科研教研、师资培训、高等院校、信息装备、媒体宣传等各方力量,通过建立专业化的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内涵项目建设指导中心、项目联盟等,加强对项目的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组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和专项调研检查,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内涵项目开创了项目驱动新思路,运用工具思维和工具驱动,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打造了一大批育人模式转型的鲜活案例,构建了内涵项目建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导价值的理念,推动了基础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以其区域性实践、综合性改革、多样性发展、协同性的保障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变革的支点,撬动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为政府联动推动省域教育变革提供了样本。
责任编辑:赵赟